一种建筑智能电脉冲抗渗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26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防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筑智能电脉冲抗渗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十三五”时期,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建设量显著增长,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2017年-2018年据不完全统计,地下空间与同期地面建筑竣工面积比例17%,之前为10%。

    虽在我国部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进入迅速发展阶段,但是大多数地下空间开发技术处于起步阶段,建设发展需求旺盛但系统性、整体性不足,有关立法和规划相对滞后,如竣工后结构迎水面渗漏水,潮湿发霉根本解决不了,空气污浊恶臭让健康舒适地下空间生活充满遗憾。

    渗水会导致建筑结构寿命,钢筋腐蚀、维护维修成本增加,影响公共建设设施,长时间渗水会导致装修材料发霉,空气恶臭,并且渗水会直接破坏各种电器设备,造成具大损失。

    目前的建筑也都具备防水结构,例如堵漏、卷材防水、防水膜或隔空双墙,但建筑墙体的结构存在毛细孔,结构外侧跟水土层接触,水分子移动会导致湿度很高,长时间还是会出现结构渗水到漏水的一个过程,且目前的防水结构寿命一般都只在20年左右,而建筑的寿命为80-100年,因此,当该防水结构寿命到期时,渗水成为必然现象,且维修或更换成本很高,针对该缺陷,本实用新型作出了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防止混凝土老化、钢筋锈蚀、开裂的风阶,提高结构耐久性,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的建筑智能电脉冲抗渗防水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智能电脉冲抗渗防水结构,包括有基层,所述基层上设有主动防水结构,该主动防水结构包括有设于基层上的抗渗混凝土层及设于抗渗混凝土层上的聚脲弹体防水层,基层与抗渗混凝土层之间设有防水卷材层,所述的抗渗混凝土内还设有智能电脉冲主动防水结构,所述的智能电脉冲主动防水结构包括有智能控制器、与智能控制器连接并埋于抗渗混凝土层内的管线系统及与智能控制器连接并能够检测含水量的检测装置。

    优选的,所述的管线系统包括有正极超导线及负极金属棒,所述的抗渗混凝土层上开设有槽,所述的正极超导线预埋在抗渗混凝土层内并通过木楔子固定,负极金属棒分别埋在室外及室内土壤内,所述的正极超导线及负极金属棒分别与智通控制器通过连接线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正极超导线为钛合金导线。

    优选的,所述的正极超导线呈“弓”字型布于抗渗混凝土层内,且正极超导线的单个回路不超过80m。

    优选的,所述的负极金属棒为紫铜棒。

    优选的,埋于室外的负极金属棒直径为22mm的紫铜棒,埋于室内的负极金属棒直径为16mm的紫铜棒。

    优选的,所述的智能控制器为cpu控制器。

    优选的,所述的检测装置为湿度传感器,该湿度传感器与智能控制器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设置了主动防水结构及被动防水结构,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先安装上被动防水结构进行初步防水,然后在建筑上安装主动防水结构,主动防水结构由智能控制器与正极超导线及负极金属棒构成,正极超导线预埋在建筑层内,负极金属棒埋在结构土层迎水面,当系统工作时,水分子分解成正负离子,由正极向负极移动,主动将地下水锁在地下结构外侧的水或土壤中,抵抗水分子的渗入,同时将结构内侧的水分子排到结构外侧去,从而保持结构干爽,达到延长建筑结构使用寿命的目的,且由于设置了湿度传感器,能够随着墙体结构的潮湿程度、空气湿度及空气质量等变化,实施监控,当地面或墙体传感器检测到数据与原来设定值在偏差时,输出信号给智能控制器,智能控制器切换到工作模式,当达到设定值时,系统停止工作,可远程实施监控系统工作状态,这样能够实现自动调节,保持结构及空气干爽,主动防水与被动防水的结合,永久解决渗透及潮湿发霉问题,并能够使结构及地下空间保持长期的干爽状态,这样结合后,能够使防水结构达到与建筑寿命同期。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整体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正极超导线的安装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负极金属棒的安装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智能电脉冲抗渗防水结构,包括有基层1,所述基层1上设有主动防水结构,该主动防水结构包括有设于基层1上的抗渗混凝土层2及设于抗渗混凝土层2上的聚脲弹体防水层3,基层1与抗渗混凝土层2之间设有防水卷材层4,所述的抗渗混凝土2内还设有智能电脉冲主动防水结构,所述的智能电脉冲主动防水结构包括有智能控制器5、与智能控制器5连接并埋于抗渗混凝土层2内的管线系统及与智能控制器5连接并能够检测含水量的检测装置。所述的管线系统包括有正极超导线6及负极金属棒7,所述的抗渗混凝土层2上开设有槽,所述的正极超导线预埋在抗渗混凝土层2内并通过木楔子固定,负极金属棒7分别埋在室外及室内土壤内,所述的正极超导线6及负极金属棒7分别与智通控制器5通过连接线连接。上述方案中,由于设置了主动防水结构及被动防水结构,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先安装上被动防水结构进行初步防水,然后在建筑上安装主动防水结构,主动防水结构由智能控制器5与正极超导线6及负极金属棒7构成,正极超导线6预埋在建筑层内,负极金属棒7埋在结构土层迎水面,当系统工作时,水分子分解成正负离子,由正极向负极移动,主动将地下水锁在地下结构外侧的水或土壤中,抵抗水分子的渗入,同时将结构内侧的水分子排到结构外侧去,从而保持结构干爽,达到延长建筑结构使用寿命的目的,主动防水与被动防水的结合,永久解决渗透及潮湿发霉问题,并能够使结构及地下空间保持长期的干爽状态,这样结合后,能够使防水结构达到与建筑寿命同期。

    所述的正极超导线6为钛合金导线。钛合金能在潮湿的大气和海水介质中工作,具有非常高的抗蚀性;对点蚀、酸蚀、应力腐蚀的抵抗力特别强;对碱、氯化物、氯的有机物品、硝酸、硫酸等有优良的抗腐蚀能力。

    所述的正极超导线6呈“弓”字型布于抗渗混凝土层内,且正极超导线的单个回路不超过80m。正极超导线呈“弓”形排布,这样能够将正极超导线最大面积的均布在混凝土层内。

    所述的负极金属棒7为紫铜棒。紫铜棒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耐蚀和加工性能。

    埋于室外的负极金属棒7直径为22mm的紫铜棒,埋于室内的负极金属棒直径为16mm的紫铜棒。

    所述的智能控制器5为cpu控制器。智能控制器除外部箱体外,内部主要部件包括控制主板、开关电源、安全报警装置、显示屏及i/o接线板。

    所述的检测装置为湿度传感器,该湿度传感器与智能控制器电连接。由于设置了湿度传感器,能够随着墙体结构的潮湿程度、空气湿度及空气质量等变化,实施监控,当地面或墙体传感器检测到数据与原来设定值在偏差时,输出信号给智能控制器,智能控制器切换到工作模式,当达到设定值时,系统停止工作,可远程实施监控系统工作状态,这样能够实现自动调节,保持结构及空气干爽。

    一种建筑智能电脉冲抗渗防水结构的安装方法,

    1)在需要施工的墙面及地面画线,放线边距为墙面顶部300mm,其余均为150mm,中距为500-800mm,现场单个回总并长度不超过80m,总回路不超过30个;

    2)根据画好的线条进行切槽,切槽宽度为20mm,深度为20mm,切割出来的槽应横平竖直,槽底平整,槽宽大体一致;

    3)在开槽完成后,对场地进行整理,保证槽内干净,无颗粒,灰尘及杂物,检查槽内有无裸露钢筋,如有,先用水泥或绝缘漆覆盖,保证预埋超导线时不直接接触到钢筋,最后槽内刷一编水泥浆,保证正极超导线与钢筋无接触;

    4)使用木楔子将正极超导线固定在槽的中央,促使正极超导线不接触槽壁;拐角处要有弧形弯曲,严禁直角,以防止超导线折断;

    5)通过灰刀将回填料回填入槽内确保完全覆盖正极超导线,回填料不得高出墙面或地面,且回填后连续潮湿养护7-10天;

    6)将正极超导线与智通控制器连接,并对接头密封防水,接线完成后用万用表测试线路是否两端导通;正负极控制线采用国标jb8734-98/gb5023-2008brv线,正极采用红色bvr1.5mm的线,负极采用蓝我bvr2.5mm的线。

    7)在室外安装负极金属棒,室外负极孔深为地基下300mm-600mm,离外墙面汪少于500mm且不与地面结构平行,每个工程最少2根以上负极数量,安装完负极金属棒后应用回填混合物填埋,混合物比例为6:1,室内墙面负极安装为斜度45度,离地高度在300mm以下;

    8)采用连接线将负极金属棒与知能控制器连接,连接线采用pvc套管保护;pvc穿线管(阻燃穿线管)目前执行的标准有公安部行业标准ga305-2001,建设部标准jg3050-2000和地方标准db51-169-96以及及企业相关标准;

    9)安装电源,配电箱采用壁挂式或嵌入式,将智能控制器、电源及指示灯统一安装在符合国家标准gb7251的配电箱内,并将每个正极回路中的控制线单独接入专用的接线端子中;

    10)智能控制器与显示终端之间的通讯线采用带屏蔽(符合国家标准gb/t9327-2008标准)的8芯网络连接线,长度不得大于30米,配电箱接线完毕后逐项检测,确保无异物掉入机壳内,连接主机电源,红色指示灯(pow)点亮,系统正常运行后,绿色指示灯(run)亮,检查所有的连接线雾淞岛,状态良好测试当前的墙体湿度和空气湿度,并记录,查看显示屏上的各项参数是否在正常值内,使有示波器或万用表监测各个回点电流输出是否正常,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所述的回填料为专用超导粉、灌浆料和水的混合物,比例为1:6:1.7。

    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采用交流电压220伏,输出直流电压24伏、36伏,人体可直接接触,无任何电伤及电磁辐射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智通控制器采用cpu控制器,支持android系统,可与称动app实现互联,实时监控,并可在手机端直接操作管理,后台实时监控系统工作状态。

    本实用新型不仅具有较好的防水效果,结构中间的水份经过低压脉冲后,能够转换成正负离子,负离子为氧离子,氧离子在医学界享有“维他氧”“空气维生素”等美称,能降蛸中和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对人体还具有非常好的养生作用。

    通过上述结构及安装,水分子分解成正负离子,由正极向负极移动,主动将地下水锁在地下结构外侧的水或土壤中,抵抗水分子的渗入,同时将结构内侧的水分子排到结构外侧去,采用电化学脉冲电压电解电离水分子的原理搭建大型电化学系统,根据地下空间的实际环境,在被动防水的基础之上,主动除去墙体结构中的水分子和地下空间空气中的水分子,控制潮湿、发霉,通过搭建检测反馈调节的智通控制系统,实现抗渗防霉、清新空气的目的,根据湿度传感器实时反馈的信息,对智能控制系统进行智能化主动调节,当室内湿度大时,传感器电阻变小,系统除湿效率提高,反之,当室内湿度小时,传感器电阻变大,系统除湿效率降低,水分子在控制器的电解电离作用下产生氢气和正离子,往室室负极移动,控制器的电解电离作用产生氧气和负离子,负氧离子能清新空气,形成地下空间“氧吧”。

    各位技术人员须知:虽然本实用新型已按照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做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思想并不仅限于此本实用新型,任何运用本实用新型思想的改装,都将纳入本专利专利权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智能电脉冲抗渗防水结构,包括有基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上设有被动防水结构,该被动防水结构包括有设于基层上的抗渗混凝土层及设于抗渗混凝土层上的聚脲弹体防水层,基层与抗渗混凝土层之间设有防水卷材层,所述的抗渗混凝土层内还设有智能电脉冲主动防水结构,所述的智能电脉冲主动防水结构包括有智能控制器、与智能控制器连接并埋于抗渗混凝土层内的管线系统及与智能控制器连接并能够检测含水量的检测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智能电脉冲抗渗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线系统包括有正极超导线及负极金属棒,所述的抗渗混凝土层上开设有槽,所述的正极超导线预埋在抗渗混凝土层内并通过木楔子固定,负极金属棒分别埋在室外及室内土层的迎水面处,所述的正极超导线及负极金属棒分别与智通控制器通过连接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智能电脉冲抗渗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正极超导线为钛合金导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智能电脉冲抗渗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正极超导线呈“弓”字型布于抗渗混凝土层内,且正极超导线的单个回路不超过80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智能电脉冲抗渗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负极金属棒为紫铜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建筑智能电脉冲抗渗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埋于室外的负极金属棒直径为22mm,埋于室内的负极金属棒直径为16mm。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所述的一种建筑智能电脉冲抗渗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智能控制器为cpu控制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建筑智能电脉冲抗渗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检测装置为湿度传感器,该湿度传感器与智能控制器电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防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筑智能电脉冲抗渗防水结构。包括有基层,所述基层上设有主动防水结构,该主动防水结构包括有设于基层上的抗渗混凝土层及设于抗渗混凝土层上的聚脲弹体防水层,基层与抗渗混凝土层之间设有防水卷材层,所述的抗渗混凝土内还设有智能电脉冲主动防水结构,所述的智能电脉冲主动防水结构包括有智能控制器、与智能控制器连接并埋于抗渗混凝土层内的管线系统及与智能控制器连接并能够检测含水量的检测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防止混凝土老化、钢筋锈蚀、开裂的风阶,提高结构耐久性,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的建筑智能电脉冲抗渗防水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技术研发人员:邹德文;王钟平;臧剑锋;邹同军;张怀玉;李再昌;刘玉清;陈昭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优尼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5.27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600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