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极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电极片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脉冲透热治疗仪通过电容电极输出能量,将患部置于电极之间,在高频电场的作用下,使病变部位的分子和离子在其平行位置振动,并互相摩擦而产生热效应。这种热效应使患部的表层和深层组织均匀受热,能增强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调节内分泌,加强组织机体的新陈代谢,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从而达到抑菌、消炎、止痛、解痉,促进血液循环和修复,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效果。
现有的脉冲透热治疗仪电容电极(电极片),均通过导线焊接在铜板上作为电容电极,焊接面过大,焊锡量不稳定,产品控制不严格,对治疗作用效果不一。
因此,针对以上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电极片连接装置,以克服当前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极片连接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极片连接装置,包括弹簧片底座、弹簧片、t型镍片、弹簧片上盖和下压扣手;所述弹簧片是由下连接片和上连接片固定连接而成的u型结构,上连接片的尾端向上翻折形成斜面;所述t型镍片的一端与弹簧片固定连接并形成一个整体,t型镍片的另一端与电极线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片底座上开设有底部孔面,所述弹簧片底部镶嵌安装在底部孔面的内部,弹簧片底座位于弹簧片的上侧还安装有所述弹簧片上盖;所述下压扣手尾部向下翻折,下压扣手位于弯折部的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扣手固定柱,所述弹簧片底座的前后两端对称设置有两个与扣手固定柱相互配合的卡座,下压扣手通过扣手固定柱转动安装在卡座上并以扣手固定柱为轴转动;所述弹簧片上盖位于弹簧片翻折处开设有扣手开孔,下压扣手的弯折部穿过扣手开孔并抵接在弹簧片的翻折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弹簧片有两片且前后并列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弹簧片底座的前后两侧分别开设有前侧孔和后侧孔,弹簧片上盖底部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卡接在前侧孔上的前卡扣和卡接在后侧孔上的后卡扣。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弹簧片为304不锈钢弹簧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t型镍片与弹簧片的连接方式为低压点焊,t型镍片与电极线的连接方式为锡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能够在生产上方便快捷的进行生产,保证产品性能的一致性;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下压锁紧式弹簧片连接装置,能方便快捷的进行电极片铜板更换,避免铜板由于长期使用折弯后造成的破损,安全环保;
3、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下压锁紧式弹簧片连接装置无需进行焊接,不会在电极片铜板上留有焊锡痕迹,结构上不会有凸起焊锡部分,电性能上夹紧方式接触面稳定、导通率良好、阻抗低,极大的提高了客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电极片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电极片连接装置中弹簧片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电极片连接装置中弹簧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电极片连接装置中弹簧片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电极片连接装置中下压扣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弹簧片底座、101-卡座、102-底部孔面、2-弹簧片、201-下连接片、202-上连接片、3-t型镍片、4-弹簧片上盖、401-扣手开孔、5-下压扣手、501-扣手固定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电极片连接装置,包括弹簧片底座1、弹簧片2、t型镍片3、弹簧片上盖4和下压扣手5;所述弹簧片2有两片且前后并列设置,弹簧片2是由下连接片201和上连接片202固定连接而成的u型结构,上连接片202的尾端向上翻折形成斜面;
所述t型镍片3的一端与弹簧片2固定连接并形成一个整体,t型镍片3的另一端与电极线固定连接,避免电极线与铜板直接焊接;
所述弹簧片底座1上开设有底部孔面102,所述弹簧片2底部镶嵌安装在底部孔面102的内部,弹簧片底座1位于弹簧片2的上侧还安装有所述弹簧片上盖4,弹簧片底座1的前后两侧分别开设有前侧孔和后侧孔,弹簧片上盖4底部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卡接在前侧孔上的前卡扣和卡接在后侧孔上的后卡扣,弹簧片上盖4安装在弹簧片底座1上,用于对弹簧片2进行固定和限位;
所述下压扣手5尾部向下翻折,下压扣手5位于弯折部的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扣手固定柱501,所述弹簧片底座1的前后两端对称设置有两个与扣手固定柱501相互配合的卡座101,下压扣手5通过扣手固定柱501转动安装在卡座101上并以扣手固定柱501为轴转动;所述弹簧片上盖4位于弹簧片2翻折处开设有扣手开孔,下压扣手5安装在弹簧片底座1上后,下压扣手5的弯折部穿过扣手开孔并抵接在弹簧片2的翻折处,通过转动下压扣手5,使下压扣手5的弯折部按压弹簧片2的翻折处,从而使下连接片201和上连接片202夹紧铜板。
实施例2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电极片连接装置,包括弹簧片底座1、弹簧片2、t型镍片3、弹簧片上盖4和下压扣手5;所述弹簧片2有两片且前后并列设置,弹簧片2是由下连接片201和上连接片202固定连接而成的u型结构,上连接片202的尾端向上翻折形成斜面;
所述t型镍片3的一端与弹簧片2固定连接并形成一个整体,t型镍片3的另一端与电极线固定连接,避免电极线与铜板直接焊接;
所述弹簧片底座1上开设有底部孔面102,所述弹簧片2底部镶嵌安装在底部孔面102的内部,弹簧片底座1位于弹簧片2的上侧还安装有所述弹簧片上盖4,弹簧片底座1的前后两侧分别开设有前侧孔和后侧孔,弹簧片上盖4底部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卡接在前侧孔上的前卡扣和卡接在后侧孔上的后卡扣,弹簧片上盖4安装在弹簧片底座1上,用于对弹簧片2进行固定和限位;
所述下压扣手5尾部向下翻折,下压扣手5位于弯折部的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扣手固定柱501,所述弹簧片底座1的前后两端对称设置有两个与扣手固定柱501相互配合的卡座101,下压扣手5通过扣手固定柱501转动安装在卡座101上并以扣手固定柱501为轴转动;所述弹簧片上盖4位于弹簧片2翻折处开设有扣手开孔,下压扣手5安装在弹簧片底座1上后,下压扣手5的弯折部穿过扣手开孔并抵接在弹簧片2的翻折处,通过转动下压扣手5,使下压扣手5的弯折部按压弹簧片2的翻折处,从而使下连接片201和上连接片202夹紧铜板。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弹簧片2为304不锈钢弹簧片,所述t型镍片3与弹簧片2的连接方式为低压点焊,t型镍片3与电极线的连接方式为锡焊。
以上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1.一种电极片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弹簧片底座(1)、弹簧片(2)、t型镍片(3)、弹簧片上盖(4)和下压扣手(5);所述弹簧片(2)是由下连接片(201)和上连接片(202)固定连接而成的u型结构,上连接片(202)的尾端向上翻折形成斜面;所述t型镍片(3)的一端与弹簧片(2)固定连接并形成一个整体,t型镍片(3)的另一端与电极线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片底座(1)上开设有底部孔面(102),所述弹簧片(2)底部镶嵌安装在底部孔面(102)的内部,弹簧片底座(1)位于弹簧片(2)的上侧还安装有所述弹簧片上盖(4);所述下压扣手(5)尾部向下翻折,下压扣手(5)位于弯折部的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扣手固定柱(501),所述弹簧片底座(1)的前后两端对称设置有两个与扣手固定柱(501)相互配合的卡座(101),下压扣手(5)通过扣手固定柱(501)转动安装在卡座(101)上并以扣手固定柱(501)为轴转动;所述弹簧片上盖(4)位于弹簧片(2)翻折处开设有扣手开孔,下压扣手(5)的弯折部穿过扣手开孔并抵接在弹簧片(2)的翻折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片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片(2)有两片且前后并列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片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片底座(1)的前后两侧分别开设有前侧孔和后侧孔,弹簧片上盖(4)底部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卡接在前侧孔上的前卡扣和卡接在后侧孔上的后卡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片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片(2)为304不锈钢弹簧片。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电极片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t型镍片(3)与弹簧片(2)的连接方式为低压点焊,t型镍片(3)与电极线的连接方式为锡焊。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