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造建筑隔震支柱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54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造建筑隔震支柱的模具。



    背景技术:

    近年来,接连在汶川及雅安发生大地震,因地震引起的建筑物、建筑物倒塌是对人们的最直接危害,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传统的抗震技术是把建筑物上部结构和基础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就是把建筑物盖得更结实,用更粗的钢筋、更多的混凝土浇注,但这样抗震效果并不理想。目前的抗震技术是在上部结构与地基之间增加隔震支柱,形成隔震层,减少房屋建筑物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50%-80%,使建筑物的安全得到更可靠的保证。

    目前,公知的用于建筑物隔震的橡胶隔震支柱的制造方法是将薄橡胶层与薄钢板层相互叠置,插入径向定位钢棒或芯轴,然后,在模具中注入定量的胶料、加压、硫化成型。用于制作隔震支柱的模具一般由环状的中模及上、下模具构成,现有的模具高度固定,一个模具只能制作一种高度的隔震支柱,具有局限性,模具成本较大;模具在制作隔震支柱时,模具内多余的胶料不易流出,影响了薄橡胶层与薄钢板层之间的粘接,进而影响隔震支柱产品的抗震性能,并且,隔震支柱在模具内加压硫化过程中产生高压气体密闭的模具危险性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制造建筑隔震支柱的模具,以解决上述问题,提高隔震支柱的质量,降低模具加工隔震支柱过程的危险性,操作便利,保护工作人员在操作时不被烫伤。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制造建筑隔震支柱的模具,包括上模板、下模板以及设置在上模板和下模板之间圆筒形的中模,所述中模内设有圆柱形的空腔,所述下模板的内底部设有至少两个插孔,所述上模板设置有与插孔位置相对应的定位孔,所述空腔内设置有第一芯轴和第二芯轴,所述第一芯轴和第二芯轴的上端均固定于上模板的定位孔上,所述第一芯轴和第二芯轴的下端均固定于下模板的插孔上;所述上模板下表面和下模板上表面分别对应所述中模的顶面和底面处均设有一圈凹槽圈,所述中模的顶面通过凹槽圈与上模板连接,所述中模的底面通过凹槽圈与下模板连接,所述上模板的下表面还设置有多个从凹槽圈向上模板边缘径向均布的长槽,所述中模的顶面设置有多个径向均布的余胶槽,所述上模板下表面的长槽与中模顶面的余胶槽配合,所述上模板上对应余胶槽的位置还设置有排气孔。

    本实用新型的模具包括上模板、下模板和中模,所述中模的顶面与上模板通过凹槽圈配合连接,所述中模的底面与下模板通过凹槽圈配合连接,使得上模板下表面距离下模板上表面的距离等于隔震支柱的高度,本实用新型在中模的圆柱形空腔内设置有第一芯轴和第二芯轴,第一芯轴和第二芯轴通过插孔和定位孔分别连接到下模板和上模板,隔震支柱在模压硫化过程中需要向模具内注入胶料以粘黏薄橡胶层与薄钢板层,以及加压硫化形成保护胶,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加入的胶料量可能过少,造成粘黏性不够,不能形成保护胶等,也可能胶料过多,通过中模的顶面设置的多个余胶槽以及上模板下表面的长槽,隔震支柱在加压过程中,模具内多余的胶料则从中模的顶面的余胶槽流向上模板的长槽,从而流出到模具外,而不产生太厚的胶边,提高隔震支柱的质量,增强薄橡胶层和薄钢板层之间的粘接性能,以达到隔震支柱产品的抗震性能要求;同时,隔震支柱在加压硫化过程中,胶料加压产生的气泡以及模具内的气体形成高压气体通过上模板上的排气孔排出,降低模具加工隔震支柱过程的危险性。

    进一步的,所述中模顶面和底面的外边缘处设一圈台阶圆,所述上模板、下模板与台阶圆之间存在间隙为圆环状的启模槽。模具包括上模板、下模板和中模,采用上述结构,便于工作人员利用启模工具插入启模槽将上模板、下模板与中模分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芯轴为一根,所述第二芯轴为四根。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芯轴以第一芯轴为中心柱等距离设置在第一芯轴外围,所述第一芯轴的端面直径小于第二芯轴的端面直径。第一芯轴和第二芯轴均能吸收地震能量,采用上述机构,能更好的适用于圆柱形的隔震支柱,能量吸收均匀,使能量吸收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所述中模的空腔底部还设有至少一个与下模板平行的垫板,并且垫板开设有与第一芯轴和第二芯轴匹配的多个通孔,所述通孔、插孔以及定位孔三者的位置相对应。采用上述结构,在中模的空腔底部内设有一个或多个垫板,可调整空腔内部高度和体积,实现用同一个模具生产不同高度的隔震支柱,提高模具利用率,节约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上模板和下模板外部的周围均设置有手柄,并在手柄上设置有防烫胶套。隔震支柱在模具内加压硫化的过程中同时施加一定的温度,通过手柄便于工作人员对上模板和下模板与中模分离进行提升,手柄上设置的防烫胶套保护工作人员在上模板和下模板与中模分离操作时不被烫伤。

    进一步的,所述手柄的数量为四个,两个手柄位于上模板的两侧,另外两个手柄位于下模板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中模的外圆周壁上设有至少两个开模板。采用上述结构,便于模具整体搬运。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本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制造建筑隔震支柱的模具,通过中模的顶面设置的多个余胶槽以及上模板下表面的长槽,使得模具内多余的胶料则从中模的顶面的余胶槽流向上模板的长槽,从而流出到模具外,而不产生太厚的胶边,提高隔震支柱的质量,以达到隔震支柱产品的抗震性能要求。

    2.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制造建筑隔震支柱的模具,胶料加压产生的气泡以及模具内的高压气体通过上模板上的排气孔排出,降低模具加工隔震支柱过程的危险性。

    3.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制造建筑隔震支柱的模具,通过设置启模槽,便于工作人员利用启模工具插入启模槽将上模板、下模板与中模分开。

    4.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制造建筑隔震支柱的模具,通过手柄便于工作人员对上模板和下模板与中模分离进行提升,手柄上设置的防烫胶套保护工作人员在操作时不被烫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本说明书附图中的各个部件的比例关系不代表实际选材设计时的比例关系,其仅仅为结构或者位置的示意图,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上模板的剖面图;

    图4是上模板的下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中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中模的顶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说明:

    1-上模板,101-定位孔,102-凹槽圈,103-长槽,104-排气孔,2-下模板,201-插孔,3-中模,301-空腔,302-余胶槽,303-启模槽,4-第一芯轴,5-第二芯轴,6-手柄,601-防烫胶套,7-开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出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制造建筑隔震支柱的模具,包括上模板1、下模板2以及设置在上模板1和下模板2之间圆筒形的中模3,所述中模3内设有圆柱形的空腔301,所述下模板2的内底部设有至少两个插孔201,所述上模板1设置有与插孔201位置相对应的定位孔101,所述空腔301内设置有第一芯轴4和第二芯轴5,所述第一芯轴4和第二芯轴5的上端均固定于上模板1的定位孔101上,所述第一芯轴4和第二芯轴5的下端均固定于下模板2的插孔201上;所述上模板下表面和下模板2上表面分别对应所述中模3的顶面和底面处均设有一圈凹槽圈102,所述中模3的顶面通过凹槽圈102与上模板1连接,所述中模3的底面通过凹槽圈102与下模板2连接,所述上模板1的下表面还设置有多个从凹槽圈102向上模板1边缘径向均布的长槽103,所述中模3的顶面设置有多个径向均布的余胶槽302,所述上模板1下表面的长槽与中模3顶面的余胶槽302配合,所述上模板1上对应余胶槽302的位置还设置有排气孔104。

    本实用新型的模具包括上模板1、下模板2和中模3,在本实施例中,上模板1、下模板2和中模3的材料选用45钢,其热处理工艺为调质,热处理后硬度为30-35hrc,所述中模3的顶面与上模板1通过凹槽圈102配合连接,所述中模3的底面与下模板2通过凹槽圈102配合连接,使得上模板1下表面距离下模板2上表面的距离等于隔震支柱的高度,本实用新型在中模3的圆柱形空腔301内设置有第一芯轴4和第二芯轴5,第一芯轴4和第二芯轴5通过插孔201和定位孔101分别连接到下模板2和上模板1,隔震支柱在模压硫化过程中需要向模具内注入胶料以粘黏薄橡胶层与薄钢板层,以及加压硫化形成保护胶,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加入的胶料量可能过少,造成粘黏性不够,不能形成保护胶等,也可能胶料过多,通过中模3的顶面设置的多个余胶槽302以及上模板1下表面的长槽103,隔震支柱在加压过程中,模具内多余的胶料则从中模3的顶面的余胶槽302流向上模板1的长槽103,从而流出到模具外,而不产生太厚的胶边,提高隔震支柱的质量,增强薄橡胶层和薄钢板层之间的粘接性能,以达到隔震支柱产品的抗震性能要求;同时,隔震支柱在加压硫化过程中,胶料加压产生的气泡以及模具内的气体形成高压气体通过上模板1上的排气孔104排出,降低模具加工隔震支柱过程的危险性。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硬度高的胶料时,中模3上的余胶槽302的槽口较宽,采用硬度低的胶料时,中模3上的余胶槽302的槽口较窄;本实施例中,中模3的空腔301内壁粗糙度为3.2微米。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进一步地实施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中模3顶面和底面的外边缘处设一圈台阶圆,所述上模板1、下模板2与台阶圆之间存在间隙为圆环状的启模槽303。模具包括上模板1、下模板2和中模3,采用上述结构,便于工作人员利用启模工具插入启模槽303将上模板1、下模板2与中模3分开,本实施例中的启模工具可采用启子或撬棒。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进一步地实施说明。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一芯轴4为一根,所述第二芯轴5为四根。所述第二芯轴5以第一芯轴4为中心柱等距离设置在第一芯轴4外围,所述第一芯轴4的端面直径小于第二芯轴5的端面直径。第一芯轴4和第二芯轴5均能吸收地震能量,采用上述机构,能更好的适用于圆柱形的隔震支柱,能量吸收均匀,使能量吸收效果更好。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进一步地实施说明。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中模3的空腔301底部还设有至少一个与下模板2平行的垫板,并且垫板开设有与第一芯轴4和第二芯轴5匹配的多个通孔,所述通孔、插孔201以及定位孔101三者的位置相对应。采用上述结构,在中模3的空腔301底部内设有一个或多个垫板,可调整空腔301内部高度和体积,实现用同一个模具生产不同高度的隔震支柱,提高模具利用率,节约成本。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进一步地实施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上模板1和下模板2外部的周围均设置有手柄6,并在手柄6上设置有防烫胶套601。隔震支柱在模具内加压硫化的过程中同时施加一定的温度,通过手柄6便于工作人员对上模板1和下模板2与中模3分离进行提升,手柄6上设置的防烫胶套601保护工作人员在上模板1和下模板2与中模3分离操作时不被烫伤。

    在本实施例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手柄6的数量为四个,两个手柄6位于上模板1的两侧,另外两个手柄6位于下模板2两侧。

    在本实施例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中模3的外圆周壁上设有至少两个开模板7。采用上述结构,便于模具整体搬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制造建筑隔震支柱的模具,包括上模板(1)、下模板(2)以及设置在上模板(1)和下模板(2)之间圆筒形的中模(3),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模(3)内设有圆柱形的空腔(301),所述下模板(2)的内底部设有至少两个插孔(201),所述上模板(1)设置有与插孔(201)位置相对应的定位孔(101),所述空腔(301)内设置有第一芯轴(4)和第二芯轴(5),所述第一芯轴(4)和第二芯轴(5)的上端均固定于上模板(1)的定位孔(101)上,所述第一芯轴(4)和第二芯轴(5)的下端均固定于下模板(2)的插孔(201)上;所述上模板下表面和下模板(2)上表面分别对应所述中模(3)的顶面和底面处均设有一圈凹槽圈(102),所述中模(3)的顶面通过凹槽圈(102)与上模板(1)连接,所述中模(3)的底面通过凹槽圈(102)与下模板(2)连接,所述上模板(1)的下表面还设置有多个从凹槽圈(102)向上模板(1)边缘径向均布的长槽(103),所述中模(3)的顶面设置有多个径向均布的余胶槽(302),所述上模板(1)下表面的长槽与中模(3)顶面的余胶槽(302)配合,所述上模板(1)上对应余胶槽(302)的位置还设置有排气孔(10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造建筑隔震支柱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模(3)顶面和底面的外边缘处设一圈台阶圆,所述上模板(1)、下模板(2)与台阶圆之间存在间隙为圆环状的启模槽(3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造建筑隔震支柱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轴(4)为一根,所述第二芯轴(5)为四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制造建筑隔震支柱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芯轴(5)以第一芯轴(4)为中心柱等距离设置在第一芯轴(4)外围,所述第一芯轴(4)的端面直径小于第二芯轴(5)的端面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造建筑隔震支柱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模(3)的空腔(301)底部还设有至少一个与下模板(2)平行的垫板,并且垫板开设有与第一芯轴(4)和第二芯轴(5)匹配的多个通孔,所述通孔、插孔(201)以及定位孔(101)三者的位置相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造建筑隔震支柱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板(1)和下模板(2)外部的周围均设置有手柄(6),并在手柄(6)上设置有防烫胶套(60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制造建筑隔震支柱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6)的数量为四个,两个手柄(6)位于上模板(1)的两侧,另外两个手柄(6)位于下模板(2)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造建筑隔震支柱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模(3)的外圆周壁上设有至少两个开模板(7)。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制造建筑隔震支柱的模具,包括上模板、下模板以及设置在上模板和下模板之间圆筒形的中模,中模内设有圆柱形的空腔,下模板的内底部设有至少两个插孔,上模板设置有与插孔位置相对应的定位孔,空腔内设置有第一芯轴和第二芯轴;上模板下表面和下模板上表面分别对应所述中模的顶面和底面处均设有一圈凹槽圈,中模的顶面通过凹槽圈与上模板连接,中模的底面通过凹槽圈与下模板连接,上模板的下表面还设置有多个从凹槽圈向上模板边缘径向均布的长槽,中模的顶面设置有多个径向均布的余胶槽。本实用新型提高隔震支柱的质量,降低模具加工隔震支柱过程的危险性,操作便利,保护工作人员在操作时不被烫伤。

    技术研发人员:刘仲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成都五一六隔震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22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592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