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流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55


    本实用新型属于注塑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冷流道结构。



    背景技术:

    冷流道是指模具入口与产品浇口之间的部分。冷流道的优点是易于使用,也能很好的满足某些美观需求。流道作为成型物料的一部分,但并不属于产品,一些注塑材料是不可回收再利用的,与制品分离后作为废弃材料处理。所以我们在设计模具的时候既要考虑填充效果,又要考虑怎样缩短、缩小流道来节约材料。但是在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的今天,我们不可能一个注胶机喷嘴一次注胶只形成一个产品;现有技术中利用上流道板下平面的沟槽与下流道板上平面的沟槽构成第一层分流道,从而实现分流,这种方式的密封性能差和材料浪费的问题严重。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自注胶机喷嘴到型腔各冷流道间完成分流且具有保温功能的冷流道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自注胶机喷嘴到型腔各冷流道间完成分流且具有保温功能的冷流道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利用上流道板下平面的沟槽与下流道板上平面的沟槽构成第一层分流道,导致密封性能差和材料浪费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冷流道结构主要包括上模座、注胶套、加热板、分流道、胶口套、隔热板、上模板、下模板、下模座;所述的上模座的底部安装有加热板,注胶套穿设在上模座和加热板上,且注胶套贯穿上模座中部,加热板内设置有分流道,分流道与注胶套连通,加热板的底部设置有隔热板,隔热板与上模板固定连接,胶口套安装在加热板、隔热板、上模板内,将分流道与模腔连通;下模座的顶部安装有下模板,上模板与下模板匹配装配形成模腔。

    所述的分流道至少设置有四个,四个分流道通过料井与各分流道相连通。

    所述的胶口套上端设有头部、下端设有颈部、头部和颈部间设有凸缘,头部嵌入到加热板内,头部的顶部与加热板装配处设有密封圈,凸缘嵌入到隔热板内,颈部穿过隔热板和上模板,通过锥形孔与模腔连通,颈部与上模板间设有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加热板内由料井连接各分流管,实现一个注胶机喷嘴一次注胶分流至多个模腔;各分流管在加热板内完成分流,使胶料温度保持在胶料的流动状态温度,一次浇筑完成后不需要清理分流道内的胶料,分流道内的胶料将注射到下一模产品;加热板与上模板间设置有隔热板,避免加热板的加热温度影响到模腔内零件的成型;本实用新型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材料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全剖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料井和分流管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分流道在加热板内的分布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以方便技术人员理解。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冷流道结构,所述的一种冷流道结构主要包括上模座1、注胶套2、加热板3、分流道4、胶口套5、隔热板6、上模板7、下模板8、下模座9;所述的分流道4至少设置有四个,四个分流道4通过料井31与各分流道4相连通;所述的胶口套5上端设有头部51、下端设有颈部53、头部51和颈部53间设有凸缘52,头部51嵌入到加热板3内,头部51的顶部与加热板3装配处设有密封圈,凸缘52嵌入到隔热板6内,颈部53穿过隔热板6和上模板7,通过锥形孔54与模腔71连通,颈部53与上模板7间设有密封圈;在加热板3内由料井31连接各分流管4,实现一个注胶机喷嘴一次注胶分流至多个模腔71,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设置有料井31,可提高分流的效果和避免产品产生破浪痕;采用锥形孔54可以方便成品脱模。

    所述的上模座1的底部安装有加热板3,注胶套2穿设在上模座1和加热板3上,且注胶套2贯穿上模座1中部,加热板3内设置有分流道4,分流道4与注胶套2连通,加热板3的底部设置有隔热板6,隔热板6与上模板7固定连接,胶口套5安装在加热板3、隔热板6、上模板7内,将分流道4与模腔71连通;下模座9的顶部安装有下模板8,上模板7与下模板8匹配装配形成模腔71。由上往下流道结构依次为注胶套2、料井31、分流道4、胶口套5;各分流管4在加热板3内完成分流,使胶料温度保持在胶料的流动状态温度,一次浇筑完成后不需要清理分流道4内的胶料,分流道4内的胶料将注射到下一模产品,能有效降低材料的浪费;加热板3与上模板7间设置有隔热板6,避免加热板3的加热温度影响到模腔71内零件的成型。

    工作过程:将模具按要求组装完成,待加热板3预热后,注胶机喷嘴与注胶套2对接,注胶机喷嘴注入的塑胶经注胶套2流到料井31,在料井31内开始向各分流道流道,形成分流,塑胶经过胶口套5到达模腔71,加热板3将温度保持在分流道3内的塑胶流道温度,隔热板6能有效避免加热板3的加热温度影响到模腔71内零件的成型,模腔71内的塑胶成型后,解除上模座1与下模座9间的紧固件,下模座8退出与上模板7匹配安装的位置,取出成品。分流道4内保持流动状态的塑胶注塑到下一次注塑模腔内。

    本实用新型在加热板3内由料井31连接各分流管4,实现一个注胶机喷嘴一次注胶分流至多个模腔71;各分流管4在加热板3内完成分流,使胶料温度保持在胶料的流动状态温度,一次浇筑完成后不需要清理分流道4内的胶料,分流道4内的胶料将注射到下一模产品;加热板3与上模板7间设置有隔热板6,避免加热板3的加热温度影响到模腔71内零件的成型;本实用新型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材料的浪费。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冷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流道结构包括上模座(1)、注胶套(2)、加热板(3)、分流道(4)、胶口套(5)、隔热板(6)、上模板(7)、下模板(8)、下模座(9);所述的上模座(1)的底部安装有加热板(3),注胶套(2)穿设在上模座(1)和加热板(3)上,且注胶套(2)贯穿上模座(1)中部,加热板(3)内设置有分流道(4),分流道(4)与注胶套(2)连通,加热板(3)的底部设置有隔热板(6),隔热板(6)与上模板(7)固定连接,胶口套(5)安装在加热板(3)、隔热板(6)、上模板(7)内,将分流道(4)与模腔(71)连通;下模座(9)的顶部安装有下模板(8),上模板(7)与下模板(8)匹配装配形成模腔(7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流道(4)至少设置有四个,四个分流道(4)通过料井(31)与各分流道(4)相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胶口套(5)上端设有头部(51)、下端设有颈部(53)、头部(51)和颈部(53)间设有凸缘(52),头部(51)嵌入到加热板(3)内,头部(51)的顶部与加热板(3)装配处设有密封圈,凸缘(52)嵌入到隔热板(6)内,颈部(53)穿入隔热板(6)和上模板(7),通过锥形孔(54)与模腔(71)连通,颈部(53)与上模板(7)间设有密封圈。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流道结构,属于注塑模具技术领域。主要包括上模座、注胶套、加热板、分流道、胶口套、隔热板、上模板、下模板、下模座;加热板内设置有分流道,分流道与注胶套连通,加热板的底部设置有隔热板,隔热板与上模板固定连接,胶口套安装在加热板、隔热板、上模板内,将分流道与模腔连通;上模板与下模板匹配装配形成模腔;加热板内由料井连接各分流管,实现一个注胶机喷嘴一次注胶分流至多个型腔;各分流管在加热板内完成分流,使胶料温度保持在胶料的流动状态温度,一次浇筑完成后分流道内的胶料将注射到下一模产品;加热板与上模板间设置有隔热板,避免加热板的加热温度影响到模腔内零件的成型。

    技术研发人员:杨立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立义精密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25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588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