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绝缘体模具,特别是涉及一种apg模具的脱模杆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apg模具的脱模方式如图1所示,包括插杆1’、连接杆2’,连接杆2’上部的滑槽21’滑接在插杆1’的斜面11’,实现连接杆2’、模头和产品顶出。这种传统的脱模方式,每次要把插杆1’拔出翻转180度,操作麻烦,无法应用在一模三腔和更多模腔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单、脱模方便的apg模具的脱模杆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apg模具的脱模杆结构,包括插杆、连接杆、上模头、下模头;所述的插杆固定安装在静模上,插杆的中部设有一个以上的斜面和一个以上的插槽,所述的斜面斜向向下、向内延伸,斜面的底部与插槽衔接,插槽的外壁上设有一个u形缺口;所述上模头内端或下模头内端固定有一连接杆,所述的连接杆的内端具有一个沉头,该沉头卡接在插杆插槽的u形缺口内。
所述的插杆有两根,两根插杆皆固定安装在静模上且相互平行,所述上模头内端和下模头内端分别固定有一连接杆,上模头和下模头上的连接杆的内端分别卡接在上、下两根插杆插槽的u形缺口内。
所述的插杆的中部设有四个斜面和四个插槽。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插杆为异形杆,插杆中部具有斜面和插槽,当插杆的插槽朝连接杆的沉头方向移动时,连接杆的沉头卡接在插杆插槽的u形缺口内;在开模时,连接杆和互感器固定在模具的静模,不会拉伤产品。当插杆的斜面朝连接杆的沉头方向移动时,插杆的斜面会推顶向连接杆向外移动,进而将连接杆、模头和产品顶出,脱模方便。本实用新型只需拉和推的动作即可实现传统方法的功能,并可以应用在一模多腔的模具结构中。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apg模具的脱模方式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轴测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apg模具的脱模杆结构,包括插杆1、连接杆2、上模头3、下模头4。
所述的插杆1有两根,两根插杆1皆固定安装在静模10上且相互平行;插杆1的中部设有斜面11和插槽12,所述的斜面11斜向向下、向内延伸,斜面11的底部与插槽12衔接,插槽12的外壁上设有一个u形缺口121;所述上模头3内端和下模头4内端分别固定有一连接杆2,所述的连接杆2的内端具有一个沉头21,该沉头21卡接在插杆1插槽12的u形缺口121内,即,上模头3和下模头4上的连接杆2的内端分别卡接在上、下两根插杆1插槽12的u形缺口121内;在上模头3与下模头4之间安装有互感器20。
可以根据生产需要,一模中设置多个上、下模头,即一次性生产出多个互感器,本实施例为一模中设置4个上、下模头(如图5示),相应的插杆1的中部设有四个斜面11和四个插槽12。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如图5所示,浇注成型时,插杆1向右拉动,使插杆1的插槽朝连接杆2的沉头21方向移动,连接杆2的沉头21卡接在插杆1插槽12的u形缺口121内,从而使上模头3和下模头4相对位置固定,两者之间不会发生相互位移;浇注成型后,动模打开,由于有u形缺口121卡住连接杆2的沉头21,上下模头不会被动模带走,不会不在同一方向而拉裂产品;动模完全分离后,插杆1向左推动,插杆1的斜面11朝连接杆2的沉头21方向移动,随着插杆1的移动插杆1的斜面11会推顶连接杆2向外移动,进而顶出上模头3和下模头4使其与静模10分开,方便取出产品。
利用本实用新型结构,可以用于生产lzzbj9-12/150系列电流互感器和lmzkw-0.66系列电流互感器等产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1.一种apg模具的脱模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插杆、连接杆、上模头、下模头;所述的插杆固定安装在静模上,插杆的中部设有一个以上的斜面和一个以上的插槽,所述的斜面斜向向下、向内延伸,斜面的底部与插槽衔接,插槽的外壁上设有一个u形缺口;所述上模头内端或下模头内端固定有一连接杆,所述的连接杆的内端具有一个沉头,该沉头卡接在插杆插槽的u形缺口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pg模具的脱模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杆有两根,两根插杆皆固定安装在静模上且相互平行,所述上模头内端和下模头内端分别固定有一连接杆,上模头和下模头上的连接杆的内端分别卡接在上、下两根插杆插槽的u形缺口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apg模具的脱模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杆的中部设有四个斜面和四个插槽。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