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幕墙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内外压强自平衡幕墙。
背景技术:
幕墙是建筑的外墙围护,不承重,像幕布一样挂上去,故又称为“帷幕墙”,是现代大型和高层建筑常用的带有装饰效果的轻质墙体。其是由面板和支承结构体系组成的,可相对主体结构有一定位移能力或自身有一定变形能力、不承担主体结构所作用的建筑外围护结构或装饰性结构。建筑工程师在设计幕墙的时候要考虑抗风压性能、水密性能、气密性能、热工性能、隔声性能等。
一般情况下,安装好的幕墙与承重墙体之间会形成密闭空间,但由于幕墙在设计中气密性能、热工性能较好,幕墙与墙体之间的密闭空间无法与幕墙外侧的气体进行交换,密闭空间的气体热量会无法溢散而堆积,长时间会导致密闭空间压强较大,从而对幕墙产生一定的压力,导致幕墙承受过大的压力影响密闭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等性能指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外压强自平衡幕墙。
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内外压强自平衡幕墙,包括幕墙和龙骨,所述幕墙架设在龙骨上并形成幕墙单元,所述龙骨上设有控制电路板及连通幕墙内外气体的电磁阀,所述控制电路板与电磁阀电气连接,所述幕墙内外表面分别设有内气压传感器和外气压传感器,所述内气压传感器、外气压传感器均与控制电路板电气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外气压传感器实时检测幕墙内密闭空间和幕墙外空间的压强数值,并将数值传送给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通过该数值控制电磁阀的开通与关闭,进而实现自动控制幕墙内侧封闭空间和幕墙外侧空间气路的目的,并最终达到平衡后再对气路进行隔绝,从而避免幕墙因承受内外压强差大而产生的应力影响幕墙密封性、水封性、稳定性等其他性能指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龙骨内表面固定安装有电控盒,所述电控盒侧边转动连接有外盖,所述控制电路板和电磁阀均固定在电控盒靠近龙骨内表面的侧面上,所述外盖与电控盒卡接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控盒和外盖可以对控制电路板和电磁阀这些易损电气元件形成有效的机械保护,同时也防止空气中灰尘或杂物等在控制电路板和电磁阀表面形成堆积,影响其正常工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电磁阀上连接有第一气管和第二气管,所述第一气管远离电磁阀的一端穿出电控盒并延伸到幕墙内的封闭空间,所述第二气管远离电磁阀的一端依次穿出电控盒和龙骨外表面并延伸到幕墙外的开放空间,所述第二气管穿出龙骨处的周围填充有密封胶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气管、第二气管和电磁阀形成连通幕墙内密封气体空间和室外气体空间的气路;填充在第二气管穿出龙骨处周围的密封胶层可有效保证上述气路的气密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气管远离电磁阀一端向下倾斜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气管的倾斜设置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因下雨、风力、下雪等自然因素,导致幕墙外空间的气体裹挟的较多水分而进入幕墙内侧的封闭空间,造成封闭空间的气体潮湿的情况发生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气管上设有吸湿段,所述吸湿段内设有固体吸湿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气管的吸湿段可进一步吸收由幕墙外侧空间进入幕墙内侧空间的水蒸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吸湿段成球状,所述吸湿段的直径大于第二气管的直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球状的吸湿段可扩大固体吸湿剂的容纳空间,进一步增强第二气管的吸湿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龙骨内壁设有管夹,所述管夹远离龙骨内壁一端与第二气管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气管可固定在龙骨内壁上,避免因气管折叠等情况出现而导致幕墙内密闭气体空间和室外气体空间无法连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控制电路板控制电磁阀的启闭,可连通闭合幕墙内侧密闭气体空间和幕墙外侧的气体空间,达到了自动实现平衡幕墙内外气体压强的效果;
2.第二气管的向下倾斜设置以及吸湿段的设置,可有效改善因自然因素导致水分从第二气管进入幕墙内封闭空间的问题,消除因幕墙内封闭空间气体过于潮湿影响幕墙和内部墙体的使用寿命等潜在隐患;
3.电控盒和外盖可形成电路元件的保护空间,有效保护敏感易损的控制电路板和电磁阀,同时防止机械磕碰或表面堆积的灰尘影响电路正常运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用于体现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用于体现第二气管与龙骨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图中,1、幕墙;2、龙骨;21、电控盒;211、插销座;22、外盖;221、插销;23、管夹;3、控制电路板;31、电磁阀;311、第一气管;312、第二气管;3121、吸湿段;3122、固体吸湿剂;32、内气压传感器;33、外气压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内外压强自平衡幕墙,包括龙骨2和架设在龙骨2上的幕墙1,幕墙1内外侧壁且靠近龙骨2处固定安装有内气压传感器32和外气压传感器33,龙骨2的内侧面固定安装有电控盒21,电控盒21内设有电磁阀31,以及与电磁阀31、内气压传感器32、外气压传感器33电气连接的控制电路板3。本实施例中选取二位二通的电磁阀,电磁阀31两端连接有连通幕墙1内封闭气体空间和幕墙1外气体空间的气管。控制电路板3可依据内气压传感器32、外气压传感器33传回的数据进行内部逻辑判断,并通过电磁阀31实现自动调节幕墙1内封闭气体空间和幕墙1外气体空间的连通与关断,进而达到自动控制平衡幕墙1内外气体压强的目的。
参照图1,控制电路板3实时接收来自内气压传感器32、外气压传感器33的数据v1、v2,并进行逻辑判断,在v2不等于v1的条件下控制电磁阀31开通,进而实现幕墙1内密闭气体空间和幕墙1外气体空间连通的效果,达到自动平衡内外压强的目的;控制电路板3在v2等于v1的条件下控制电磁阀31关闭,实现幕墙1内密闭气体空间和幕墙1外气体空间隔绝的效果。
参照图1,由于控制电路板3与电磁阀31均为敏感易损电路元器件,故在电控盒21的一侧还转动连接有外盖22,外盖22上远离其与电控盒21铰接的一侧固定设置有插销221,同时电控盒21上设有插销座221。当外盖22将整个电控盒21封闭后,将插销221插入至插销座221内并卡紧,可固定外盖22的位置。为了方便打开外盖22,可在其外侧固定设置把手。
参照图2,气管可分为第一气管311与第二气管312,第一气管311的一端穿出电控盒21的下侧并与幕墙1内侧的封闭空间连通;龙骨2内侧固定设置有管夹23,第二气管312的一端依次穿过电控盒21的上侧与龙骨2,经由管夹23夹住后与幕墙1外侧的开放空间连通。在第二气管312穿出龙骨2处的周围填充有密封胶层,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密封胶层为硅酮密封胶,利用硅酮密封胶可对二者的连接部位处的缝隙进行填补,以此增加幕墙1内外侧空气流通的气密性。
参照图1,在第二气管312上设置有球状的吸湿段3121,吸湿段3121内填充有固体除湿剂3122,吸湿段3121的直径大于第二气管312的直径,本实施例中选取化学性质稳定、不易燃烧的硅酸凝胶作为固体除湿剂3122。当幕墙1外侧的水分进入幕墙1内侧的封闭空间时,固体吸湿剂3122可对其进行干燥。为了进一步减小因下雨、风力、下雪等自然因素,导致室外空间的气体裹挟的较多水分而进入幕墙1内封闭空间的可能,将第二气管312穿出龙骨2的一端设置为倾斜向下设置。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内外压强自平衡幕墙,包括幕墙(1)和龙骨(2),所述幕墙(1)架设在龙骨(2)上并形成幕墙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龙骨(2)上设有控制电路板(3)及连通幕墙(1)内外气体的电磁阀(31),所述控制电路板(3)与电磁阀(31)电气连接,所述幕墙(1)内外表面分别设有内气压传感器(32)和外气压传感器(33),所述内气压传感器(32)、外气压传感器(33)均与控制电路板(3)电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外压强自平衡幕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龙骨(2)内表面固定安装有电控盒(21),所述电控盒(21)侧边转动连接有外盖(22),所述控制电路板(3)和电磁阀(31)均固定在电控盒(21)靠近龙骨(2)内表面的侧面上,所述外盖(22)与电控盒(21)卡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外压强自平衡幕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盖(22)远离与电控盒(21)转动连接的一侧边设有插销(221),所述电控盒(21)的侧边设有与插销(221)卡接的插销座(2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外压强自平衡幕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阀(31)上连接有第一气管(311)和第二气管(312),所述第一气管(311)远离电磁阀(31)的一端穿出电控盒(21)并延伸到幕墙(1)内侧的封闭空间,所述第二气管(312)远离电磁阀(31)的一端依次穿出电控盒(21)和龙骨(2)外表面,并延伸到幕墙(1)外侧的开放空间,所述第二气管(312)穿出龙骨(2)处的周围填充有密封胶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内外压强自平衡幕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管(312)远离电磁阀(31)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内外压强自平衡幕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管上设有吸湿段(3121),所述吸湿段(3121)内设有固体吸湿剂(312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内外压强自平衡幕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段(3121)成球状,所述吸湿段(3121)的直径大于第二气管(312)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内外压强自平衡幕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龙骨(2)内壁设有夹持第二气管(312)的管夹(23)。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