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工业计算机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工业计算机依靠鳍片散热,但散热效果并不理想,后来出现了一些带散热壳体和抽风系统的散热装置,但由于其主机没有悬空,而主机内部的主板大多设置在主机底部,虽然热量从主机上方及侧面可以散出,但主机底部仍存在热量堆积,另外这些散热装置没有对引入的新风进行引导,主机表面也可能存在热量堆积,导致散热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工业计算机的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具有主机上下悬空、对引入的新风进行引导,能带走主机各个表面的热量、散热效果好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应用于工业计算机的散热装置,包括设于主机外侧的散热壳体,所述主机侧面设有连接板,所述散热壳体内壁对应连接板设置有夹持板,所述主机通过连接板嵌入夹持板上下悬空的安装在散热壳体内,所述连接板设置有至少两组,所述夹持板上开有漏风孔,上下相邻的夹持板上的漏风孔位置交错布置。
所述散热壳体顶部及底部分别设有冷风机和抽风机;所述主机其中一侧壁与散热壳体紧贴并通过前板固定,所述主机的各接线口穿出前板。
上述结构中,所述冷风机为散热壳体内部送入冷风,所述抽风机在散热壳体底部将带有热量的风抽出,冷风进入散热壳体内部后,首先对主机顶部进行散热,随后冷风吹向主机侧面,冷风通过所述夹持板上的漏风孔向下流动,由于相邻的夹持板上的漏风孔位置交错布置,冷风在交错的漏风孔的引导下充分带走主机侧面的热量,最终冷风将主机下表面热量带走后,从散热壳体底部被抽风机抽出。
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通过主机的上下悬空设计,使得主机下表面的热量亦能被带走,同时在夹持板和漏风孔的引导下,冷风将主机侧面的热量充分带走,散热效果更好。
优选的,所述主机除连接前板的表面的另外五个侧面上均设置有鳍片。
鳍片的设计使得冷风与主机外表面的接触面积更大,进一步增强了散热效果。
优选的,所述主机上表面和下表面的鳍片为横向布置,所述主机侧面的鳍片为竖向布置。
主机上表面的鳍片横向布置,能够引导冷风吹向主机的侧面,主机侧面的鳍片为竖向布置,使得从上方漏风孔吹下的冷风能够充分与鳍片的表面接触。
优选的,所述散热壳体顶部对应冷风机设置有防护罩。
防护罩能够对冷风机的进风进行一定的保护。
优选的,所述防护罩为弧顶结构,所述防护罩底部通过支撑杆固连在散热壳体上。
弧顶结构的防护罩对冷风机的防护效果更好。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向内倾斜布置。
支撑杆向内倾斜布置,避免了异物与支撑杆之间发生碰撞破坏支撑结构。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之间设有防尘布。
防尘布的设置使得进入散热壳体内的冷风中的灰尘更少。
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通过主机的上下悬空设计,使得主机下表面的热量亦能被带走,同时在夹持板和漏风孔的引导下,冷风将主机侧面的热量充分带走,散热效果更好;
2、鳍片的设计使得冷风与主机外表面的接触面积更大,进一步增强了散热效果;
3、主机上表面的鳍片横向布置,能够引导冷风吹向主机的侧面,主机侧面的鳍片为竖向布置,使得从上方漏风孔吹下的冷风能够充分与鳍片的表面接触;
4、防护罩能够对冷风机的进风进行一定的保护;
5、弧顶结构的防护罩对冷风机的防护效果更好;
6、支撑杆向内倾斜布置,避免了异物与支撑杆之间发生碰撞破坏支撑结构;
7、防尘布的设置使得进入散热壳体内的冷风中的灰尘更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处的剖切示意图;
图4是图2中b-b处的剖切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散热壳体;2、主机;3、连接板;4、冷风机;5、夹持板;6、抽风机;7、漏风孔;8、鳍片;9、防护罩;10、支撑杆;11、防尘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应用于工业计算机的散热装置,包括设于主机2外侧的散热壳体1,主机2侧面设有连接板3,散热壳体1内壁对应连接板3设置有夹持板5,夹持板5朝向连接板3的侧面开有连接槽,主机2通过连接板3嵌入夹持板5的连接槽,上下悬空的安装在散热壳体1内,连接板3设置有三组,三层连接板3上下等间隔布置在主机2侧壁,夹持板5上开有漏风孔7,上下相邻的夹持板5上的漏风孔7位置交错布置。
散热壳体1顶部及底部分别设有冷风机4和抽风机6;主机2前侧壁与散热壳体1紧贴并通过前板固定,主机2的各接线口穿出前板。
上述结构中,冷风机4为散热壳体1内部送入冷风,抽风机6在散热壳体1底部将带有热量的风抽出,冷风进入散热壳体1内部后,首先对主机2顶部进行散热,随后冷风吹向主机2侧面,冷风通过夹持板5上的漏风孔7向下流动,由于相邻的夹持板5上的漏风孔7位置交错布置,冷风在交错的漏风孔7的引导下充分带走主机2侧面的热量,最终冷风将主机2下表面热量带走后,从散热壳体1底部被抽风机6抽出。
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通过主机2的上下悬空设计,使得主机2下表面的热量亦能被带走,同时在夹持板5和漏风孔7的引导下,冷风将主机2侧面的热量充分带走,散热效果更好。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实施例2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主机2前侧表面的另外五个侧面上均设置有鳍片8,在本实施例中,主机2上下两个表面的鳍片8以及主机2侧面的鳍片8均为横向布置。
鳍片8的设计使得冷风与主机2外表面的接触面积更大,进一步增强了散热效果。
实施例2其余结构及工作原理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如图6所示,实施例3是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主机2上表面和下表面的鳍片8为横向布置,主机2侧面的鳍片8为竖向布置。
主机2上表面的鳍片8横向布置,能够引导冷风吹向主机2的侧面,主机2侧面的鳍片8为竖向布置,使得从上方漏风孔7吹下的冷风能够充分与鳍片8的表面接触。
实施例3其余结构及工作原理同实施例2。
实施例4:
如图7和图8所示,实施例4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散热壳体1顶部对应冷风机4设置有防护罩9。防护罩9为弧顶结构,防护罩9底部通过支撑杆10固连在散热壳体1上。支撑杆10向内倾斜布置。
防护罩9能够对冷风机4的进风进行一定的保护,弧顶结构的防护罩9对冷风机4的防护效果更好,支撑杆10向内倾斜布置,避免了异物与支撑杆10之间发生碰撞破坏支撑结构。
实施例4其余结构及工作原理同实施例1。
实施例5:
如图9所示,实施例5是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支撑杆10之间设有防尘布11。
防尘布11的设置使得进入散热壳体1内的冷风中的灰尘更少。
实施例5其余结构及工作原理同实施例4。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1.一种应用于工业计算机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主机外侧的散热壳体,所述散热壳体的内侧壁沿其高度方向上至少设有两个呈“凹”字型的夹持板,所述夹持板远离所述散热壳体的一侧设有连接槽,所述主机的外侧壁上对应所述连接槽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连接槽相卡接,当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夹持板连接后使得主机悬空位于所述散热壳体内,所述夹持板上沿其厚度方向开有漏风孔,上下相邻的夹持板上的漏风孔位置交错布置;
所述散热壳体顶部及底部分别设有冷风机和抽风机;所述主机其中一侧壁与散热壳体紧贴并通过前板固定,所述主机的各接线口穿出前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工业计算机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除连接前板的表面的另外五个侧面上均设置有鳍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工业计算机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上表面和下表面的鳍片为横向布置,所述主机侧面的鳍片为竖向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工业计算机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壳体顶部对应冷风机设置有防护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工业计算机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为弧顶结构,所述防护罩底部通过支撑杆固连在散热壳体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工业计算机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向内倾斜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工业计算机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之间设有防尘布。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