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木结构建筑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
背景技术:
正交胶合木是一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早期在欧洲被发明的工程木产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备受人们的亲睐,越来越多地使用在一些住宅及非住宅建筑中。正交胶合木通常由层叠的实木锯材或工程木(最少3层)垂直对称组坯,再使用结构胶粘剂胶合而成,是一种双向力学性能良好的,高强度的预制工程木产品。
与实木相比,正交胶合木具有很好的尺寸稳定性。正交胶合木相邻层的正交结构导致其在材料主方向和次方向均具有相同的干缩湿胀性能。研究表明,正交胶合木的线干缩湿胀系数为0.02%,其尺寸稳定性是实木和胶合木横纹方向尺寸稳定性的12倍。这种尺寸高稳定性使得clt能在工厂内预制,并可根据建筑设计图纸加工成包含门窗洞口较大尺寸规格的楼面板、墙面板和屋面板。
在高层木结构建筑中,正交胶合木可直接作为木结构的楼板。楼板的跨度是指楼板两端的支撑立柱之间的距离。正交胶合木作为楼板直接应用,其跨度取决于正交胶合木的层数。在木结构建筑中,为了满足建筑对楼板跨度的要求,目前多数采用增加层数,来达到提升楼板跨度,解决楼板跨度小的问题。但是直接增加正交胶合木的层数,会使楼板的重量显著增加,因此,需要增设额外的立柱来满足设计要求,这限制了正交胶合木楼板在高层木结构建筑中的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现有的正交胶合木楼板结构,重量大,跨度小,使建筑设计时受到较大限制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通过正交胶合木底部的工程木梁结构,有效提升楼盖强度和刚度,在提升楼盖跨度的同时,不显著增加楼盖重量。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包括正交胶合木板,所述正交胶合木板下方沿其次方向设置有若干工程木梁,所述工程木梁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正交胶合木板的主方向平行,相邻的两个所述工程木梁与正交胶合木板下表面围成通道,所述通道沿正交胶合木板的主方向贯通,所述工程木梁与所述正交胶合木板刚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刚性连接为金属紧固件连接或者胶黏剂连接。
优选的,所述工程木梁下方设有结构刨花板,所述结构刨花板与工程木梁刚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结构刨花板的顺纹方向与所述工程木梁的主方向平行。
优选的,所述结构刨花板下方设有石膏板,所述石膏板与所述结构刨花板刚性连接。
优选的,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还包括隔声材料,所述隔声材料设置在所述通道内,所述隔声材料与所述通道内壁刚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正交胶合木板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一层板、第二层板及第三层板,所述第一层板与第二层板垂直组坯,所述第二层板与第三层板垂直组坯。
优选的,所述工程木梁为胶合木、单板层积材或者重组竹中的任一种。
优选的,相邻的所述工程木梁的间距一致。
优选的,相邻的两个所述工程木梁的间距为40~60cm。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其正交胶合木板下方沿其次方向设置有工程木梁,所述工程木梁的长度方向与正交胶合木板的主方向平行,有效提高了正交胶合木板主方向的强度、刚度及振动等性能,在不增加楼板厚度的同时,可以有效增加楼板的强度和刚度,提升楼板的跨度,避免增加额外的中间立柱。和现有技术中通过增加正交胶合木的层数,从而提升跨度相比,减少了中间立柱的使用,为建筑设计提供更大的空间;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其工程木梁在使用时,侧面直接与楼板两侧连接的墙体或立柱相连,楼面荷载通过正交胶合木板和工程木梁,传递到墙体或立柱上,形成空间承载力系,增加整体楼盖的承载力和刚度,从而提升楼盖跨度;
(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其相邻的工程木梁之间留有贯穿的通道,便于安装隔声材料、吊顶结构、线路、管路等,合理利用工程木梁间的空间,保证了楼盖的隔声性能,为建筑提供更自由的设计空间;
(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其正交胶合木板与工程木梁之间采用刚性连接,可以有效的将楼面荷载传递到工程木梁上,提升楼盖整体的力学性能;
(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在工程木梁的底部采用结构刨花板覆盖,并采用刚性连接,可以进一步控制木楼盖在荷载下的变形,提升结构整体的稳定性,从而提高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
(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在结构刨花板的底部采用石膏板覆盖,有效提升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的防火性能;
(7)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无论是在工程预制加工,应用于装配式高层木结构建筑,还是现场安装构件,都易于装配,便于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结构图。
图中:1、正交胶合木板;101、第一层板;102、第二层板;103、第三层板;2、工程木梁;3、结构刨花板;4、石膏板;5、隔声材料;6、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照图1,一种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应用于高层木结构建筑,所述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包括正交胶合木板1和若干个工程木梁2,所述工程木梁2设置在所述正交胶合木板1的下方,所述工程木梁2与所述正交胶合木板1刚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工程木梁2与所述正交胶合木板1刚性连接,可以有效的将楼面荷载传递到工程木梁2上,提升楼盖整体的力学性能。具体的,所述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在工厂预制化加工时,正交胶合木板1和工程木梁2采用胶黏剂形成刚性连接。在施工现场组装时,正交胶合木板1和工程木梁2采用金属紧固件形成刚性连接。其中,所述金属紧固件为l型金属连接件和自攻螺钉。
现有技术中,正交胶合木可直接作为木结构的楼板,楼板的跨度大小取决于正交胶合木板1的层数,但直接增加层数,会使楼板的重量显著增加,因此,需要在楼板的下方中间位置增设额外的立柱来支撑楼板、提升楼板的荷载,满足设计要求,这样既增加了建筑成本,又限制了建筑空间的使用,增加了设计难度。
正交胶合木产品的力学性能分为主方向和次方向两个方面,主方向指平行于表层材料纹理的方向,次方向是垂直于表层材料纹理的方向。本申请的发明人通过研究得知,正交胶合木楼板的跨度大小表象是取决于正交胶合木板1的层数,实际上是取决于正交胶合木板1主方向的强度、刚度、振动等性能。
因此,本申请的发明人将工程木梁2与正交胶合木板1的位置关系设计成工程木梁2的长度方向与正交胶合木板1主方向平行布置,有效提高了正交胶合木板1主方向的强度、刚度及振动等性能,从而有效增加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的强度和刚度。而且,工程木梁2直接在侧面与楼板两侧连接的墙体或立柱相连,工程木梁2与墙体或立柱相连,楼面荷载通过正交胶合木板1和工程木梁2传递到墙体或立柱上,形成空间承载力系,增加整体楼盖的承载力和刚度,从而提升楼盖跨度。因此,本申请不需要加设立柱,即可达到增加跨度的效果,并且降低了楼盖自重。同时,相邻的两个所述工程木梁2与正交胶合木板1下表面围成通道6,所述通道6沿正交胶合木板1的主方向贯通。所述通道6为建筑装饰提供了更大的管线、管道、隔音材料等布置空间。
为了使楼面荷载均匀分布,本实施例中相邻的工程木梁2间距一致。鉴于工程木梁2的间距直接控制正交胶合木板1次方向上工程木梁2的布置数量,间距太小,工程木梁2数量增加,会使楼盖自重和成本增加,而间距过大,工程木梁2的数量减少,可能会不满足设计性能要求。为了平衡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的自重和设计性能,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工程木梁2的间距设置为40cm。
其中,本实施例为了便于控制工程木梁2的截面尺寸和长度,进而满足楼盖的设计要求。本实施例中的工程木梁2为胶合木。另外,为了增加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的跨度,当所述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的楼面由多块所述正交胶合木板1连接而成时,所述工程木梁2位于相邻的正交胶合木板1的接缝下方。
其中,本实施例为了降低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的重量,所述正交胶合木板1设有3层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第一层板101、第二层板102及第三层板103,相邻的两个层板之间采用胶黏剂固定。所述第一层板101与第二层板102垂直组坯,所述第二层板102与第三层板103垂直组坯。其中,第一层板101为锯材,第二层板102为单板层积材,第三层板103为锯材。
实施例2
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一种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其结构和实施例1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相邻的所述工程木梁2的间距设置为50cm,所述通道6内设有隔声材料5,所述隔声材料5是指能把空气中传播的噪声隔绝、隔断、分离的构件。本实施例中的隔声材料5可以选用纤维板。将纤维板设置在通道6内,合理利用工程木梁2间的空间,保证楼盖的隔声性能。
其中,为了增加隔声材料5与所述通道6内壁的连接强度,本实施例中所述隔声材料5与所述通道6内壁刚性连接。具体连接方式如下:所述隔声材料5通过l型金属连接件和自攻螺钉设置在所述正交胶合木板1的底面。当然,所述隔声材料5与所述通道6内壁之间还可以采用普通的螺纹钉等其他方式的刚性连接。
本实施例为了便于控制工程木梁2的截面尺寸和长度,进而满足楼盖的设计要求,同时,减少实木锯材的使用,本实施例中的工程木梁2为单板层积木。本实施例中的正交胶合木板1的第二层板102也为单板层积木。
实施例3
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一种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其结构和实施例1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工程木梁2为重组竹,相邻的所述工程木梁2的间距设置为60cm,所述通道6内设有隔声材料5,本实施例中所述隔声材料5与所述通道6内壁刚性连接。具体连接方式如下:所述隔声材料5通过l型金属连接件和自攻螺钉设置在所述工程木梁2的侧面。当然,所述隔声材料5还可以采用普通的螺纹钉等其他方式的刚性连接固定在所述工程木梁2的侧面。
同时,为了增强所述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整体的稳定性,本实施例在所述工程木梁2下方设有结构刨花板3。结构刨花板3作为木结构建筑中常用的覆面装饰材料,具有很好的顺纹方向强度,所述结构刨花板3的顺纹方向与所述工程木梁2的主方向平行,可以进一步控制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在荷载下的变形,从而提升结构整体的稳定性。
其中,为了增强工程木梁2与结构刨花板3的连接强度,控制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在荷载下的变形,所述结构刨花板3与工程木梁2的底面刚性连接。具体连接方式如下:所述结构刨花板3和工程木梁2采用螺纹钉连接,螺纹钉穿过结构刨花板3钉入在工程木梁2底部,将结构刨花板3固定在工程木梁2的底面。通常,受结构刨花板3规格的限制,所述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上均设有多块结构刨花板3,相邻的两块所述结构刨花板3之间还留有2mm的变形缝,防止结构刨花板3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情况的出现。
目前,木结构建筑的防火性能比较低。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的防火性能,在结构刨花板3的下方设有石膏板4。所述石膏板4与结构刨花板3的底部刚性连接,具体连接方式如下:所述石膏板4与结构刨花板3采用螺纹钉连接,螺纹钉穿过石膏板4钉入在结构刨花板3底部,将石膏板4固定在结构刨花板3的底面。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包括正交胶合木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正交胶合木板(1)下方沿其次方向设置有若干工程木梁(2),所述工程木梁(2)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正交胶合木板(1)的主方向平行,相邻的两个所述工程木梁(2)与正交胶合木板(1)下表面围成通道(6),所述通道(6)沿正交胶合木板(1)的主方向贯通,所述工程木梁(2)与所述正交胶合木板(1)刚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连接为金属紧固件连接或者胶黏剂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工程木梁(2)下方设有结构刨花板(3),所述结构刨花板(3)与工程木梁(2)刚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刨花板(3)的顺纹方向与所述工程木梁(2)的主方向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刨花板(3)下方设有石膏板(4),所述石膏板(4)与所述结构刨花板(3)刚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声材料(5),所述隔声材料(5)设置在所述通道(6)内,所述隔声材料(5)与所述通道(6)内壁刚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正交胶合木板(1)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一层板(101)、第二层板(102)、第三层板(103),所述第一层板(101)与第二层板(102)垂直组坯,所述第二层板(102)与第三层板(103)垂直组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工程木梁(2)为胶合木、单板层积材或者重组竹中的任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工程木梁(2)的间距一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结构正交胶合木楼盖,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工程木梁(2)的间距为40~60cm。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