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梁空心楼盖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36


    本实用新型涉及楼盖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梁空心楼盖。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现代建筑的大开间、高净空、舒适度、隔音、节能环保、经济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随着大跨度混凝土结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楼板采用空心楼盖结构技术,即用轻质填充材料来代替部分混凝土,该技术基本不会影响结构的受力性能,但是可以大大减轻结构的自重。根据填充材料的填埋方式不同,分为内置填充体空心板、单面外露填充体空心板和双面外露填充体空心板三种结构类型。但现有的空心楼盖结构较为单一,施工难度大,施工周期较长、力学性能不甚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无梁空心楼盖,该无梁空心楼盖内置有若干间隔分布的空心方箱,空心方箱通过上方设置抗浮压筋、并将抗浮压筋利用抗浮锚固铁丝与底板筋拉结,实现对空心方箱的位置的固定,形成的无梁空心楼盖上下层混凝土厚度得到有效控制。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无梁空心楼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梁空心楼盖包括钢筋砼以及埋设于所述钢筋砼内的若干空心方箱,所述空心方箱呈行列式间隔排布,所述空心方箱沿其竖向轴线方向开设有一通孔,相邻所述空心方箱之间设置有u型卡。

    每排所述空心方箱的顶面设置有若干互相平行的抗浮压筋,所述抗浮压筋上设置有若干锚固点,所述空心方箱下方设置有底板筋,所述锚固点通过抗浮锚固铁丝与所述底板筋拉结固定。

    相邻所述空心方箱之间还设置有预埋管,所述预埋管的拼接处设置有预埋管盒。

    所述空心方箱顶面与所述钢筋砼上表面的距离为100mm~130mm,所述空心方箱底面与所述钢筋砼下表面的距离为70mm~90mm,相邻所述空心方箱之间的间隔为140~160mm。

    所述通孔内插设有一振捣管,所述振捣管与所述通孔呈过盈配合,且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振捣棒的直径。

    所述抗浮压筋的数量为两根,每根所述抗浮压筋上的所述锚固点的间距为700~900mm。

    所述空心方箱还开设有若干贯穿所述空心方箱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小孔,所述小孔内插设有与所述小孔呈过盈配合的pvc管。

    所述小孔的数量为4个,且4个所述小孔分布于所述空心方箱的4个角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内置的空心方箱重量轻,在节约砼用量、减轻结构自重的同时,保证满足结构的强度,实现大开间,增大使用面积;空心方箱由抗浮压筋锚固,浇筑过程中不会发生浮动,使得钢筋砼上下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空心方箱的埋设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无梁空心楼盖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无梁空心楼盖的浇筑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3,图中标记1-10分别为:空心方箱1、抗浮压筋2、锚固点3、通孔4、钢筋砼5、底板筋6、顶板筋7、u型卡8、混凝土9、振捣棒10。

    实施例: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具体涉及一种无梁空心楼盖,该无梁空心楼盖内置有若干间隔分布的空心方箱1,空心方箱1通过上方设置抗浮压筋2、并将抗浮压筋2利用抗浮锚固铁丝与底板筋6拉结,实现对空心方箱1的位置的固定,形成的无梁空心楼盖上下层混凝土厚度得到有效控制,结构强度满足施工要求。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无梁空心楼盖包括钢筋砼5以及埋设在钢筋砼5内部的若干空心方箱1,空心方箱1呈行列式间隔排布,空心方箱1由有机材质制成,内部为空心构造,具有质量轻、抗弯力、抗剪力性能好的优点,通过在钢筋砼5内埋入空心方箱1可有效减少砼用量,减小无梁空心楼盖的重量,同时其结构强度仍可满足设计要求,本实施例中采用的空心方箱1的尺寸具体为750mm*750mm*300mm。

    如图1-3所示,钢筋砼5即由钢筋以及砼浇筑而成的结构,空心方箱1下方设置有底板筋6,空心方箱1的上方则设置有顶板筋7,在相邻的空心方箱1之间还设置有肋梁筋,以确保无梁空心楼盖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在相邻的空心方箱1之间还埋设有预埋管,预埋管的拼接处设置有预埋管盒,为各线路和管道的铺设提供通道。

    如图1-3所示,每排的空心方箱1的顶面还设置有若干互相平行的抗浮压筋2,每根抗浮压筋2上沿其长度方箱间隔设置有若干锚固点3,各个锚固点通过抗浮锚固钢丝与底板筋6拉结固定,由于空心方箱1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容易发生浮动,造成空心方箱1上方的混凝土层厚度过小,而下方的混凝土层厚度过大,通过设置抗浮压筋2可以将其与底板筋6固定,从而形成竖向限位,将受到的浮力通过抗浮锚固铁丝传递给底板筋6,而在浇筑前底板筋6就已经与底部模板下方的支模架固定,故最终由支模架承受浮力,空心方箱1位置得到有效固定。而为了限制空心方箱1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发生左右浮动、造成肋梁宽度减小,在相邻的空心方箱1之间还设置有u型卡,u型卡与肋梁筋连接固定,从而限定了肋梁的宽度,使空心方箱1的左右的浮动位移得到限制。本实施例中空心方箱1顶面与钢筋砼5上表面的距离为100mm~130mm,空心方箱1底面与钢筋砼5下表面的距离为70mm~90mm,相邻空心方箱1之间的间隔为140~160mm,得益于抗浮压筋2和u型卡等的设置,无梁空心楼盖形成后各混凝土层的厚度均满足设计要求。本实施例中抗浮压筋2的数量为两根,且每根抗浮压筋2上的相邻锚固点3的间距为700~900mm。需要说明的是,抗浮压筋2的设置除了起到限制空心方箱1的浮动这一作用外,还可增强每排空心方箱1的抗弯能力。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空心方箱1还沿其竖向中心轴线方向开设有一通孔4,通孔4的直径大于振捣棒10的直径,从而在浇筑混凝土9的过程中可将振捣棒10通过通孔4插入到空心方箱1下方,利用振捣棒10振捣混凝土9,使其填充密实。为避免混凝土9进入空心方箱1内部以及振捣棒10振捣过程中碰触损坏空心方箱1,在通孔4内还插设有一振捣管,振捣管与通孔呈过盈配合。空心方箱1还开设有若干贯穿其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小孔,这些小孔内均插设有与其呈过盈配合的pvc管,通过这些小孔可以快速将空心方箱1底部的空气排出,本实施例中小孔的数量为4个,分布于空心方箱1的4个角部。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内置的空心方箱重量轻,在节约砼用量、减轻结构自重的同时,保证满足结构的强度,实现大开间,增大使用面积;空心方箱由抗浮压筋锚固,浇筑过程中不会发生浮动,使得钢筋砼上下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


    技术特征:

    1.一种无梁空心楼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梁空心楼盖包括钢筋砼以及埋设于所述钢筋砼内的若干空心方箱,所述空心方箱呈行列式间隔排布,所述空心方箱沿其竖向轴线方向开设有一通孔,相邻所述空心方箱之间设置有u型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梁空心楼盖,其特征在于每排所述空心方箱的顶面设置有若干互相平行的抗浮压筋,所述抗浮压筋上设置有若干锚固点,所述空心方箱下方设置有底板筋,所述锚固点通过抗浮锚固铁丝与所述底板筋拉结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梁空心楼盖,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空心方箱之间还设置有预埋管,所述预埋管的拼接处设置有预埋管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梁空心楼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方箱顶面与所述钢筋砼上表面的距离为100mm~130mm,所述空心方箱底面与所述钢筋砼下表面的距离为70mm~90mm,相邻所述空心方箱之间的间隔为140~16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梁空心楼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内插设有一振捣管,所述振捣管与所述通孔呈过盈配合,且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振捣棒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梁空心楼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浮压筋的数量为两根,每根所述抗浮压筋上的所述锚固点的间距为700~90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梁空心楼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方箱还开设有若干贯穿所述空心方箱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小孔,所述小孔内插设有与所述小孔呈过盈配合的pvc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无梁空心楼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孔的数量为4个,且4个所述小孔分布于所述空心方箱的4个角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梁空心楼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梁空心楼盖包括钢筋砼以及埋设于所述钢筋砼内的若干空心方箱,所述空心方箱呈行列式间隔排布,所述空心方箱沿其竖向轴线方向开设有一通孔,相邻所述空心方箱之间设置有U型卡。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内置的空心方箱重量轻,在节约砼用量、减轻结构自重的同时,保证满足结构的强度,实现大开间,增大使用面积;空心方箱由抗浮压筋锚固,浇筑过程中不会发生浮动,使得钢筋砼上下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

    技术研发人员:陈立生;陈叶;叶飞;陈介华;赵国强;沈剑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4.25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567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