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叠合板施工用稳定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15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结构领域,涉及混凝土叠合板的施工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混凝土叠合板施工用稳定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混凝土叠合板是预制板和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相结合的一种较好结构形式。预制板与上部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结合成一个整体,共同承受荷载。预制板用作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底模,可减少模板支撑;与现浇板相比,混凝土叠合板节省模板和临时支撑、施工安装方便、缩短工期;与预制板相比,混凝土叠合板抗震性、整体性较好。

    目前,随着我国建筑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混凝土叠合板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混凝土叠合板主要分为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与pk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两种形式,其各自的特点为:

    (1)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采用钢筋桁架混凝土预制板,钢筋桁架混凝土预制板可以显著地增加混凝土叠合板叠合前的刚度和承载力,采用设计良好的钢筋桁架能够满足叠合前需要的强度和刚度;钢筋桁架支撑骨架,整体性较好。但钢筋桁架混凝土预制板制作工艺比较复杂,需要较多的现场楼板临时支架;由于桁架钢筋比较复杂,设备管线会布设不便;钢筋桁架混凝土预制板用钢量较大,造价较高。

    (2)pk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采用带肋预应力预制板,带肋预应力预制板可承受较大施工荷载,减少模板与支撑,肋上预留长条形孔,可在孔中穿钢筋和设备管线,形成双向配筋楼板,在带肋预应力预制板的拼缝处设置折线钢筋,提高了楼板的抗裂性能;由于设置了板肋,使得带肋预应力预制板在运输及施工过程中不易折断,而且可以有效控制预应力反拱值。带肋预应力预制板为先张法工艺,带肋预应力预制板混凝土达到75%设计强度后进行预应力放张,板底依然预应力反拱,可能会造成带肋预应力预制板的平面外变形;双t型截面肋,双矩形截面肋,肋孔横穿钢筋不便。

    专利申请号为:201910083969.2,名称为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的施工方法及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公开了一种新型结构的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结构及该叠合板的施工方法,该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具有较好的平整度、在叠合板内设置有足够的管线布设空间,便于管线铺设,且管线的保护层能够达到足够厚度。在该专利材料中公开了由预应力薄板、多个混凝土加强块及2根钢管通过螺栓连接形成的临时稳定结构,该临时稳定结构在预应力薄板调平及承受施工载荷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该临时稳定结构在加强施工承载力和加强施工稳定性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提高,另外该临时稳定结构在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浇筑便利性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改进。

    经现有技术检索,未检索到与本专利相近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混凝土叠合板施工用稳定连接结构,该稳定连接结构可承受较大的施工荷载,施工期间可减少、甚至完全取消临时支撑;该稳定连接结构可实现预应力薄板的平面外变形调平,从而可保证预应力薄板的平整度;该稳定连接结构可为钢筋和设备管线的铺设提供足够的空间,从而可提高施工效率;该稳定连接结构可提高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浇筑的施工便利性,利于提高施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混凝土叠合板施工用稳定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应力薄板、多个预制混凝土加强块、直连杆和中部呈上凸起状的多个弯连杆;

    在预应力薄板上沿纵向均布设置有多组螺栓孔,每组螺栓孔由靠近预应力薄板两侧的两个螺栓孔构成;在预制混凝土加强块中心设置有螺栓孔,在直连杆上沿杆长方向设置有多个螺栓孔,在弯连杆的两端及中部上凸起位设置有螺栓孔;

    多个预制混凝土加强块置于预应力薄板上端与预应力薄板上的多个螺栓孔一一对正的位置;沿预应力薄板的横向方向,每两个对应的预制混凝土加强块上方安放一根弯连杆;直连杆沿纵向置于多个弯连杆中部上凸起位的下方;弯连杆端部、预应力混凝土加强块及预应力薄板通过由下向上穿装的第一连接螺栓形成一体固定连接,在预应力薄板下端和每处第一连接螺栓的螺栓头上端之间设置有垫片,在每处第一连接螺栓上位于弯连杆端部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连接有第一上螺母和第一下螺母;直连杆与多个弯连杆通过由下向上穿装的第二连接螺栓固定连接,在每处第二螺栓上位于弯连杆的上方连接有第二上螺母。

    而且的,在直连杆的上端沿杆长方向焊接有两处吊环。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1、本混凝土叠合板施工用稳定连接结构在预制混凝土加强块之间留有足够大的空间,从而方便了后续钢筋与设备管线的铺设,提高了施工效率。

    2、本混凝土叠合板施工用稳定连接结构,在预制混凝土加强块上方连接横向布置的弯连杆、并在弯连杆的中间凸起位连接直连杆,相比于在先专利申请方案,在预制混凝土加强块上方增加了横向连接,进一步提高了稳定连接结构的整体性、稳定性和刚度,从而能承受较大的施工荷载,施工期间可减少、甚至完全取消临时支撑;另外,也增大了稳定连接结构整体高度,使稳定连接结构内部的浇筑操作空间增大,便于进行后续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浇筑施工,利于提高浇筑施工效率;此外,在吊装与施工过程中,该稳定连接结构也可防止预应力薄板的折断与破坏。

    3、本混凝土叠合板施工用稳定连接结构相比于在先专利申请方案,预制混凝土加强块与预应力薄板通过螺栓连接,相比于在先申请的浇筑连接,提高了施工效率。

    4、本混凝土叠合板施工用稳定连接结构通过多个螺栓将预应力薄板、预制混凝土加强块、直连杆和弯连杆连接成一个整体,在预应力薄板放张后,出现平面外变形的情况下,通过螺母的配合调节,可实现预应力薄板的平面外变形调平,从而可保证预应力薄板的平整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立体参考图(仅显示部分后浇混凝土叠合层);

    图2是图1的仰视平面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右视图视平面示意图;

    图4是图1的左视图平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预应力薄板与预制混凝土加强块的连接示意图;

    图6是图5的立体分解图(省去第一连接螺栓);

    图7是本实用新型弯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直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一种混凝土叠合板施工用稳定连接结构,请参见图1-8,其发明点为:

    包括预应力薄板2、多个预制混凝土加强块7、直连杆4和中部呈上凸起状的多个弯连杆6。

    在预应力薄板上沿纵向均布设置有多组螺栓孔,每组螺栓孔由靠近预应力薄板两侧的两个螺栓孔构成。在预制混凝土加强块中心设置有螺栓孔。在直连杆上沿杆长方向设置有多个螺栓孔。在弯连杆的两端及中部上凸起位设置有螺栓孔。其中预应力薄板上的螺栓孔、预制混凝土加强块上的螺栓孔及弯连杆两端的螺栓孔的孔径一致,且预应力薄板上沿横向对正的两个螺栓孔的孔距与弯连杆两端上的螺栓孔的孔距一致。

    多个预制混凝土加强块置于预应力薄板上端与预应力薄板上的多个螺栓孔一一对正的位置。沿预应力薄板的横向方向,每两个对应的预制混凝土加强块上方安放一根弯连杆,直连杆沿纵向置于多个弯连杆中部上凸起位的下方。弯连杆端部、预应力混凝土加强块及预应力薄板通过由下向上穿装的第一连接螺栓10形成一体固定连接,在预应力薄板下端和每处第一连接螺栓的螺栓头上端之间设置有垫片11,在每处第一连接螺栓上位于弯连杆端部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连接有第一上螺母12和第一下螺母13。直连杆与多个弯连杆通过由下向上穿装的第二连接螺栓9固定连接,在每处第二螺栓上位于弯连杆的上方连接有第二上螺母14。

    上述结构中,在直连杆的上端沿杆长方向焊接有两处吊环8,以便于实现在施工工地将稳定连接结构通过起吊设备吊运至设定的施工位置。

    采用本混凝土叠合板施工用稳定连接结构进行混凝土叠合板的施工方法,步骤如下:

    s1在工厂内制作预应力薄板、预制混凝土加强块、直连杆和弯连杆。

    s2在工厂内通过第一连接螺栓、第一下螺母和垫片将预应力薄板及多个预制混凝土加强块连接在一起,构成第一连接分体,同时通过第二连接螺栓和第二上螺母将弯连杆和直连杆连接在一起,构成第二连接分体;

    s3待s2连接完成后,将第二连接分体的多个弯连杆端部的螺栓孔与多个第一连接螺栓的上端一一穿装配合,并在多个第一连接螺栓上位于弯连杆端部上方锁紧第一上螺母,将第一连接分体和第二连接分体连接在一起,构成混凝土叠合板施工用稳定连接结构;

    s4对混凝土叠合板施工用稳定连接结构的预应力薄板进行调平处理,具体的;

    在预应力薄板放张后,会出现两种情况:1、预应力薄板没有出现平面外变形;2、预应力薄板某处出现平面外变形;对应第一种情况,混凝土叠合板施工用稳定连接结构连接完成后即可运至施工工地,对应第二种情况,则需将预应力薄板的平面外变形调平,在预应力薄板的某处发生向下弯曲变形,第二连接分体与第一连接分体连接过程中,会发现此处的弯连杆没有完全贴合在第一下螺母上,则先将除此处之外的第一上螺母拧紧,再用第一上螺母将此处拧紧,在所有第一上螺母在一水平面时,预应力薄板即会相对平整;而在预应力薄板的某处发生向上弯曲变形,第二连接分体与第一连接分体连接过程中,会发现只有此处的弯连杆与第一下螺母完全贴合,即先将此处的第一上螺母拧紧,再将其他部位的第一上螺母拧紧,在所有第一上螺母在一水平面时,预应力薄板即会相对平整;

    s5将调平处理后的混凝土叠合板施工用稳定连接结构运至施工工地,并通过起重设备吊运至施工位置,在施工工位,在预应力薄板上方位于预制混凝土加强块之间的空间铺设横向钢筋3、纵向钢筋5、设备管线,设备管线在附图中未示意出。

    s6待铺设完成,经检验符合设计要求后,在预应力薄板上端进行后浇混凝土叠合层1的浇筑;

    s7待后浇混凝土叠合层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后,拧松取下全部第一上螺母,取走第二连接分体,然后拧松取下全部第一下螺母,取走多处第一连接螺栓和垫片,最后填充预应力薄板上的螺栓孔及多个预制混凝土块加强块上的螺栓孔,制成混凝土叠合板。

    尽管为说明目的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和附图,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及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各种替换、变化和修改都是可能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局限于实施例和附图所公开的内容。


    技术特征:

    1.一种混凝土叠合板施工用稳定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应力薄板、多个预制混凝土加强块、直连杆和中部呈上凸起状的多个弯连杆;

    在预应力薄板上沿纵向均布设置有多组螺栓孔,每组螺栓孔由靠近预应力薄板两侧的两个螺栓孔构成;在预制混凝土加强块中心设置有螺栓孔,在直连杆上沿杆长方向设置有多个螺栓孔,在弯连杆的两端及中部上凸起位设置有螺栓孔;

    多个预制混凝土加强块置于预应力薄板上端与预应力薄板上的多个螺栓孔一一对正的位置;沿预应力薄板的横向方向,每两个对应的预制混凝土加强块上方安放一根弯连杆;直连杆沿纵向置于多个弯连杆中部上凸起位的下方;弯连杆端部、预应力混凝土加强块及预应力薄板通过由下向上穿装的第一连接螺栓形成一体固定连接,在预应力薄板下端和每处第一连接螺栓的螺栓头上端之间设置有垫片,在每处第一连接螺栓上位于弯连杆端部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连接有第一上螺母和第一下螺母;直连杆与多个弯连杆通过由下向上穿装的第二连接螺栓固定连接,在每处第二螺栓上位于弯连杆的上方连接有第二上螺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叠合板施工用稳定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直连杆的上端沿杆长方向焊接有两处吊环。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凝土叠合板施工用稳定连接结构,结构包括预应力薄板、多个预制混凝土加强块、直连杆和多个弯连杆;多个预制混凝土加强块置于预应力薄板上端与预应力薄板上的多个螺栓孔一一对正的位置,沿横向方向,每两个对应的预制混凝土加强块上方安放一根弯连杆,直连杆沿纵向置于多个弯连杆中部上凸起位下方;弯连杆端部、预应力混凝土加强块及预应力薄板通过由下向上穿装的第一连接螺栓一体固定;直连杆与多个弯连杆通过由下向上穿装的第二连接螺栓固连。本稳定连接结构可承受较大的施工载荷、为钢筋和设备管线的铺设提供足够大的空间、提高了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浇筑的施工便利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新磊;马雨;张文菁;王海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天津城建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9.06.13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566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