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坡屋顶钢结构框架。
背景技术:
:
现在建筑的屋顶大多都是坡形的,坡形的屋顶需要使用钢结构框架进行支撑,现有的钢结构框架都是事先制作完成的固定结构的钢结构框架,但是现场安装时会有不确定因素存在,这样的钢结构框架无法满足现场安装的需求,使用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根据需要进行现场调节,完全能够满足现场安装的需要,使用效果好的新型坡屋顶钢结构框架。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新型坡屋顶钢结构框架,其组成包括:底梁,所述的底梁包括左底梁、右底梁,所述的左底梁与所述的右底梁之间设置替换加宽梁,所述的左底梁、所述的替换加宽梁、所述的右底梁之间通过前夹板和后夹板夹持、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左底梁叠加连接左斜下连接梁、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左斜下连接梁续接左替换加长梁,所述的左替换加长梁续接左斜上连接梁,所述的左斜下连接梁、所述的左替换加长梁、所述的左斜上连接梁之间通过左前夹板和左后夹板夹持、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右底梁叠加连接右斜下连接梁、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右斜下连接梁续接右替换加长梁,所述的右替换加长梁续接右斜上连接梁,所述的右斜下连接梁、所述的右替换加长梁、所述的右斜上连接梁之间通过右前夹板和右后夹板夹持、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左斜上连接梁与所述的右斜上连接梁之间叠加通过螺栓固定。
所述的新型坡屋顶钢结构框架,所述的左底梁与所述的左斜上连接梁之间通过左斜组合梁连接拉住,所述的右底梁与所述的右斜上连接梁之间通过右斜组合梁连接拉住,所述的左斜上连接梁与所述的右斜上连接梁通过顶前夹板和顶后夹板夹持、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顶前夹板与所述的顶后夹板夹持上支撑柱、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上支撑柱的下部插入支撑套的上部,所述的支撑套的下部插入下支撑柱,所述的上支撑柱开有一组上调节孔,所述的下支撑柱开有一组下调节孔,所述的支撑套开有上固定孔和下固定孔,所述的上调节孔与所述的上固定孔重合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下调节孔与所述的下固定孔重合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下支撑柱垂直设置在所述的替换加宽梁的顶部,所述的下支撑柱与所述的替换加宽梁之间通过所述的前夹板和所述的后夹板夹持、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前夹板与所述的后夹板均为倒t形。
所述的新型坡屋顶钢结构框架,所述的左斜组合梁与所述的右斜组合梁均包括上斜支撑柱,所述的上斜支撑柱的下部插入斜支撑套的上部,所述的斜支撑套的下部插入斜下支撑柱,所述的斜上支撑柱开有一组斜上调节孔,所述的斜下支撑柱开有一组斜下调节孔,所述的斜支撑套开有斜上固定孔和斜下固定孔,所述的斜上调节孔与所述的斜上固定孔重合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斜下调节孔与所述的斜下固定孔重合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左斜上连接梁与所述的上斜支撑柱之间通过夹持板夹持、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右斜上连接梁与所述的上斜支撑柱之间通过夹持板夹持、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左底梁与所述的斜下支撑柱之间通过夹持板夹持、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右底梁与所述的斜下支撑柱之间通过夹持板夹持、并通过螺栓固定。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左底梁与左斜下连接梁之间的夹角可调,右底梁与右斜下连接梁之间的夹角可调,左斜上连接梁与右斜上连接梁之间的夹角可调,给钢结构框架的调节提供了必要的保证,确保钢结构框架的长度、高度都能够根据需要进行调节,完全能够满足坡屋顶钢结构框架的需要,现场安装时方便、使用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的左底梁、替换加宽梁、右底梁之间,左斜下连接梁、左替换加长梁、左斜上连接梁之间,右斜下连接梁、右替换加长梁、右斜上连接梁之间都是通过夹持板进行两面同时夹持固定的,夹持力均匀,夹持牢固,夹持之后固定的牢固、稳定,使用很安全,承重力也能够得到保证。
本实用新型的上斜支撑柱、斜支撑套、斜下支撑柱之间,上支撑柱、支撑套、下支撑柱之间的位置可调,调整之后完全能够满足需要,确保支撑的左底梁、替换加宽梁、右底梁、左斜下连接梁、左斜上连接梁、右斜下连接梁、右斜上连接梁牢固、稳定,使用安全、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既有斜支撑也有立支撑,并且斜支撑和立支撑的支撑高度都能够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使结构框架形成多个三角支撑,确保钢结构框架支撑的牢固、稳定,使用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替换加宽梁、左替换加长梁、右替换加长梁的长度都能够根据需要进行替换,完全能够满足钢结构框架的需要。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附图1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1:
一种新型坡屋顶钢结构框架,其组成包括:底梁,所述的底梁包括左底梁1、右底梁2,所述的左底梁与所述的右底梁之间设置替换加宽梁3,所述的左底梁、所述的替换加宽梁、所述的右底梁之间通过前夹板4和后夹板5夹持、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左底梁叠加连接左斜下连接梁6、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左斜下连接梁续接左替换加长梁7,所述的左替换加长梁续接左斜上连接梁8,所述的左斜下连接梁、所述的左替换加长梁、所述的左斜上连接梁之间通过左前夹板9和左后夹板10夹持、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右底梁叠加连接右斜下连接梁11、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右斜下连接梁续接右替换加长梁12,所述的右替换加长梁续接右斜上连接梁13,所述的右斜下连接梁、所述的右替换加长梁、所述的右斜上连接梁之间通过右前夹板14和右后夹板15夹持、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左斜上连接梁与所述的右斜上连接梁之间叠加通过螺栓固定。
所述的左底梁与所述的左斜上连接梁之间通过左斜组合梁连接拉住,所述的右底梁与所述的右斜上连接梁之间通过右斜组合梁连接拉住,所述的左斜上连接梁与所述的右斜上连接梁通过顶前夹板16和顶后夹板17夹持、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顶前夹板与所述的顶后夹板夹持上支撑柱18、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上支撑柱的下部插入支撑套19的上部,所述的支撑套的下部插入下支撑柱20,所述的上支撑柱开有一组上调节孔21,所述的下支撑柱开有一组下调节孔22,所述的支撑套开有上固定孔23和下固定孔24,所述的上调节孔与所述的上固定孔重合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下调节孔与所述的下固定孔重合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下支撑柱垂直设置在所述的替换加宽梁的顶部,所述的下支撑柱与所述的替换加宽梁之间通过所述的前夹板和所述的后夹板夹持、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前夹板与所述的后夹板均为倒t形。
所述的左斜组合梁与所述的右斜组合梁均包括上斜支撑柱25,所述的上斜支撑柱的下部插入斜支撑套26的上部,所述的斜支撑套的下部插入斜下支撑柱27,所述的斜上支撑柱开有一组斜上调节孔28,所述的斜下支撑柱开有一组斜下调节孔29,所述的斜支撑套开有斜上固定孔30和斜下固定孔31,所述的斜上调节孔与所述的斜上固定孔重合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斜下调节孔与所述的斜下固定孔重合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左斜上连接梁与所述的上斜支撑柱之间通过夹持板32夹持、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右斜上连接梁与所述的上斜支撑柱之间通过夹持板夹持、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左底梁与所述的斜下支撑柱之间通过夹持板夹持、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右底梁与所述的斜下支撑柱之间通过夹持板夹持、并通过螺栓固定。
工作原理:
根据需要调节左底梁、替换加宽梁、右底梁之间的位置,调节左斜下连接梁、左替换加长梁、左斜上连接梁之间的位置,调节右斜下连接梁、右替换加长梁、右斜上连接梁之间的位置,调节上支撑柱、支撑套、下支撑柱之间的位置,调节左斜组合梁和右斜组合梁的长度,配合上述调节好的右斜下连接梁、右替换加长梁、右斜上连接梁和右斜下连接梁、右替换加长梁、右斜上连接梁进行组合,将所有的组装连接处用螺栓固定住。
1.一种新型坡屋顶钢结构框架,其组成包括:底梁,其特征是:所述的底梁包括左底梁、右底梁,所述的左底梁与所述的右底梁之间设置替换加宽梁,所述的左底梁、所述的替换加宽梁、所述的右底梁之间通过前夹板和后夹板夹持、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左底梁叠加连接左斜下连接梁、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左斜下连接梁续接左替换加长梁,所述的左替换加长梁续接左斜上连接梁,所述的左斜下连接梁、所述的左替换加长梁、所述的左斜上连接梁之间通过左前夹板和左后夹板夹持、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右底梁叠加连接右斜下连接梁、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右斜下连接梁续接右替换加长梁,所述的右替换加长梁续接右斜上连接梁,所述的右斜下连接梁、所述的右替换加长梁、所述的右斜上连接梁之间通过右前夹板和右后夹板夹持、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左斜上连接梁与所述的右斜上连接梁之间叠加通过螺栓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坡屋顶钢结构框架,其特征是:所述的左底梁与所述的左斜上连接梁之间通过左斜组合梁连接拉住,所述的右底梁与所述的右斜上连接梁之间通过右斜组合梁连接拉住,所述的左斜上连接梁与所述的右斜上连接梁通过顶前夹板和顶后夹板夹持、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顶前夹板与所述的顶后夹板夹持上支撑柱、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上支撑柱的下部插入支撑套的上部,所述的支撑套的下部插入下支撑柱,所述的上支撑柱开有一组上调节孔,所述的下支撑柱开有一组下调节孔,所述的支撑套开有上固定孔和下固定孔,所述的上调节孔与所述的上固定孔重合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下调节孔与所述的下固定孔重合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下支撑柱垂直设置在所述的替换加宽梁的顶部,所述的下支撑柱与所述的替换加宽梁之间通过所述的前夹板和所述的后夹板夹持、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前夹板与所述的后夹板均为倒t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坡屋顶钢结构框架,其特征是:所述的左斜组合梁与所述的右斜组合梁均包括上斜支撑柱,所述的上斜支撑柱的下部插入斜支撑套的上部,所述的斜支撑套的下部插入斜下支撑柱,所述的斜上支撑柱开有一组斜上调节孔,所述的斜下支撑柱开有一组斜下调节孔,所述的斜支撑套开有斜上固定孔和斜下固定孔,所述的斜上调节孔与所述的斜上固定孔重合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斜下调节孔与所述的斜下固定孔重合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左斜上连接梁与所述的上斜支撑柱之间通过夹持板夹持、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右斜上连接梁与所述的上斜支撑柱之间通过夹持板夹持、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左底梁与所述的斜下支撑柱之间通过夹持板夹持、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右底梁与所述的斜下支撑柱之间通过夹持板夹持、并通过螺栓固定。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