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装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骨架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建筑装饰工程领域中,钢结构工程因其自重较轻,施工简便,工期短,且环保节能,广泛应用于剧院、场馆、展厅、超高层建筑等领域。在建筑装饰工程中,因室内吊顶完成面距离钢结构楼板距离较大,根据《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gb50210-2018第7.214条规定“吊杆上部为网架、钢屋架或吊杆长度大于2500mm时,应设有钢结构转换层”,需要制作转换层。
传统钢制转换层做法,采用焊接工艺将钢骨架焊接在钢梁上,存在诸多缺点。首先,吊顶过高,高空焊接施工难度较大,高温焊渣遇到障碍物会大范围迸溅火星,极易发生火灾事故,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其次,焊接会破坏钢梁的防火涂层,破坏钢梁原有的保护层,焊接处极易导致生锈,不耐久。再次,焊接会导致钢梁内部应力变化,钢梁结构受力不均匀;因此,一种通过创新与改良,避免钢骨架直接焊接钢梁的构造做法,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骨架固定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钢骨架焊接在钢梁上会对钢梁造成损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钢骨架固定装置,用于将钢结构转换层固定在钢梁上,钢梁的下翼缘上卡接有连接部,连接部包括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第一组件卡接在下翼缘的第一侧,第二组件设置在下翼缘的第二侧的上部,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第一组件的下部与方管固定连接,方管用于连接吊顶装置。
进一步地,第一组件与下翼缘的上表面之间设有硬质硅胶垫片,第二组件与下翼缘的上表面之间设有硬质硅胶垫片。
进一步地,螺栓上套装有橡胶垫块,橡胶垫块夹设于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之间。
进一步地,钢梁侧部设置有竖直放置的顶压组件,顶压组件的上端抵接在钢梁的上翼缘的下表面,顶压组件的下端抵接在第二组件的上表面,顶压组件用于压紧第二组件。
进一步地,顶压组件包括螺杆和旋合在螺杆顶部的螺母,螺母抵接在钢梁的上翼缘的下表面,螺杆的底部抵接在第二组件的上表面。
进一步地,螺杆的底部焊接有u型结构卡板,卡板卡接在第二组件上。
进一步地,螺母与钢梁的上翼缘之间夹设托板。
进一步地,螺杆上套设有钢垫片,钢垫片位于螺母和托板之间。
进一步地,螺杆上套设有弹簧垫片,弹簧垫片位于螺母和钢垫片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均由槽钢制成。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组件卡接在钢梁的下翼缘上,并将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通过螺栓连接,然后在第一组件的下部固定方管,钢管用于连接吊顶组件,避免了将钢骨架支架焊接在钢梁上,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钢骨架焊接在钢梁上会对钢梁造成损坏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钢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钢骨架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或者是针对本身在竖直、垂直或者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相对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钢骨架焊接在钢梁上会对钢梁造成损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钢骨架固定装置。
钢梁20固定在混泥土屋面60上,而混凝土屋面60设置在金属屋面70上,如图1-3所示,钢梁钢骨架固定装置用于将钢结构转换层固定在钢梁20上,其中,的下翼缘23上卡接有连接部,连接部包括第一组件11和第二组件12,第一组件11卡接在下翼缘23的左侧,第二组件12设置在下翼缘23右侧的上部,第一组件11与第二组件12通过螺栓13固定连接,第一组件11的下部与方管30固定连接,方管30用于连接吊顶装置。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组件11卡接在钢梁20的下翼缘23上,并将第一组件11和第二组件12通过螺栓13固定连接,然后在第一组件11的下部固定方管30,钢管30用于连接吊顶组件,避免了将钢骨架支架焊接在钢梁20上,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钢骨架焊接在钢梁20上会对钢梁20造成损坏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组件11由上板111、侧板112和下板113焊接组成,其中上板111的长度小于下板113的长度,上板111和下板113平行设置,侧板112竖直焊接在上板111和下板113的同一侧,并且当第一组件11卡接在下翼缘23上时,上板111的位于下翼缘23的上方,下板113位于下翼缘23的下方,并且下板113的另一端伸出下翼缘23的右侧,用于和第二组件12连接。
如图2所示,为了保护钢梁20的下翼缘23,防止下翼缘23由于挤压受到损伤,在第一组件11与下翼缘23的上表面之间设有硬质硅胶垫片40,同时在第二组件12与下翼缘23的上表面之间设有硬质硅胶垫片40。
如图3所示,螺栓13上套装有橡胶垫块14,橡胶垫块14夹设于第一组件11和第二组件1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橡胶垫块14设置第一组件11和第二组件12之间,起到支撑第二组件12的作用。
如图2所示,为了防止第二组件12在受力时发生倾斜,保证第二组件12的稳定性,在钢梁20侧部设置有竖直放置的顶压组件50,顶压组件50的上端抵接在钢梁20的上翼缘22的下表面,顶压组件50的下端抵接在第二组件12的上表面,顶压组件50用于压紧第二组件12。
如图2所示,顶压组件50包括螺杆51和旋合在螺杆51顶部的螺母52,螺母52抵接在钢梁20的上翼缘22的下表面,螺杆51的底部抵接在第二组件12的上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旋转螺母52可以使螺母52沿螺杆51上下移动,从而实现压紧第二组件12的目的,
如图2所示,螺杆51的底部焊接有u型结构卡板53,卡板53卡接在第二组件12上。
在本实施例中,卡板53由u型钢制成,通过将卡板53卡在第二组件12的上部,可以有效防止螺杆51直接抵接在第二组件12上,会对第二组件12造成损坏。
如图2所示,为了保护钢梁20的上翼缘22,在螺母52与钢梁20的上翼缘22之间夹设托板56。
在本实施例中,托板56由钢板制成。
如图2所示,为了保护托板56,在螺杆51上套设有钢垫片55,钢垫片55位于螺母52和托板56之间。
如图2所示,为了实现柔性调节,在螺杆51上套设有弹簧垫片54,弹簧垫片54位于螺母52和钢垫片55之间。
可选地,第一组件11和第二组件12均由槽钢制成。
从上述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钢骨架焊接在钢梁上会对钢梁造成损坏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钢骨架固定装置,用于将钢结构转换层固定在钢梁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梁的下翼缘上卡接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所述第一组件卡接在所述下翼缘的第一侧,所述第二组件设置在所述下翼缘的第二侧的上部,所述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组件的下部与方管固定连接,所述方管用于连接吊顶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骨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件与所述下翼缘的上表面之间设有硬质硅胶垫片,所述第二组件与所述下翼缘的上表面之间设有硬质硅胶垫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骨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上套装有橡胶垫块,所述橡胶垫块夹设于所述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骨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梁侧部设置有竖直放置的顶压组件,所述顶压组件的上端抵接在所述钢梁的上翼缘的下表面,所述顶压组件的下端抵接在所述第二组件的上表面,所述顶压组件用于压紧所述第二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钢骨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压组件包括螺杆和旋合在所述螺杆顶部的螺母,所述螺母抵接在所述钢梁的上翼缘的下表面,所述螺杆的底部抵接在所述第二组件的上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钢骨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的底部焊接有u型结构卡板,所述卡板卡接在所述第二组件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钢骨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与所述钢梁的上翼缘之间夹设托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钢骨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上套设有钢垫片,所述钢垫片位于所述螺母和所述托板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钢骨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上套设有弹簧垫片,所述弹簧垫片位于所述螺母和所述钢垫片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骨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均由槽钢制成。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