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科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51


    本实用新型涉及呼吸科康复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呼吸科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呼吸科的心肺患者心肺功能常常都比较差,具体表现在呼气和吸气时存在功能障碍,为了训练患者的心肺功能,现有的训练方式一般采用吹气球、吹瓶等方法辅助肺功能的康复,但不能根据患者肺功能的康复阶段来调节吹气的大小,且不能和体能训练进行有效结合,以提高康复训练效果,因此,现有的康复训练装置效果差,实用性不强。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呼吸科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训练效果差,实用性不强的问题。

    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左右方向放置且内部中空的筒体,筒体左端连通有吹气管,筒体内设有可左右移动的活塞,活塞右端同轴设有右端伸出筒体的推杆,筒体右端上下两侧分别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气囊,筒体右侧设有位于推杆下方且可上下移动的套筒,套筒上端固定有弧形的摩擦块,摩擦块的内侧面可与推杆的外缘面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设置向筒体内吹气,活塞向右移动并将气体挤压至气囊内,患者再用手挤压气囊使其内部的气体推动活塞向左移动,吹气与体能训练结合的方式,提高康复效果,设置摩擦块,可以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调整使得活塞移动的力度,以更好的满足患者的需要,缩短康复训练时间,增强每次的康复效果,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全剖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a-a的轴测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b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1至图4给出,包括左右方向放置且内部中空的筒体1,筒体1左端连通有吹气管2,筒体1内设有可左右移动的活塞3,活塞3右端同轴设有右端伸出筒体1的推杆4,筒体1右端上下两侧分别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气囊5,筒体1右侧设有位于推杆4下方且可上下移动的套筒6,套筒6上端固定有弧形的摩擦块7,摩擦块7的内侧面可与推杆4的外缘面接触。

    为了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所述的吹气管2与筒体1同轴设置。

    为了使套筒6产生上下移动,所述的筒体1右端开设有位于推杆4下方且径向方向的阶梯孔8,阶梯孔8内转动连接有螺杆9,套筒6与螺杆9螺纹连接。

    为了使套筒6沿螺杆9移动的同时不产生转动,所述的筒体1内开设有径向方向且开口朝向阶梯孔8的导向槽10,套筒6一侧固定有可在导向槽10内滑动的导向块11。

    为了增强患者康复训练的信心,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所述的筒体1外缘面上设有多个沿其轴向方向均布的色环12,多个色环12的颜色均不同。

    为了便于患者观察活塞3与不同色环12的对应程度,以增加患者的训练信心,所述的筒体1为透明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设置活塞3的左端面与筒体1内部左端面接触,此时两个气囊5内均为真空的初始状态;

    当患者肺功能比较弱时,旋转螺杆9,套筒6沿螺杆9朝向远离筒体1轴线的方向移动,并透过筒体1观察摩擦块7与推杆4之间的接触关系,当摩擦块7与推杆4脱离接触时,停止转动螺杆9,即摩擦块7对推杆4没有阻力;

    患者的嘴部对准吹气管2的自由端,并向内吹气,气体从左侧进入筒体1内,并向右推动活塞3,活塞3带动推杆4向右移动的过程中,活塞3将其右侧的气体挤压并进入两个气囊5内,患者可以通过筒体1外侧的色环12来鼓励自己,活塞3经过每个色环12后,患者都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提升患者训练的兴趣,当活塞3移动至气囊5的左侧时,停止向吹气管2内吹气,然后,双手同时朝向筒体1的轴向挤压对应侧的气囊5,气囊5内的气体进入筒体1的空腔内,并向左推动活塞3,同时,活塞3左侧的气体通过吹气管2排出,重复上述动作,不仅能锻炼患者肺功能,还能通过双手挤压气囊5来锻炼患者的胸肌,间接地使患者的肺部得到训练,从而提高肺功能训练效果。

    随着患者的肺部功能渐渐康复,可以根据其康复的阶段调整摩擦块7与推杆4之间的接触面积,即调整患者吹气的大小,旋转螺杆9,套筒6带动摩擦块7沿螺杆9朝向筒体1轴向的方向移动,观察当摩擦块7与推杆4之间的接触面积,并可用手向右拉动推杆4,感觉能够使推杆4向右移动的力度,以满足患者吹气时能推动推杆4移动,并达到肺功能训练的效果;

    调整好摩擦块7与推杆4之间的摩擦力后,患者向吹气管2内吹气,活塞3左端的气体渐渐增多并推动活塞3向右移动,当活塞3移动至气囊5的左侧时,停止吹气,并用手挤压气囊5,气囊5内的气体进入筒体1内并向左推动活塞3,从而达到训练肺功能的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设置向筒体内吹气,活塞向右移动并将气体挤压至气囊内,患者再用手挤压气囊使其内部的气体推动活塞向左移动,吹气与体能训练结合的方式,提高康复效果,设置摩擦块,可以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调整使得活塞移动的力度,以更好的满足患者的需要,缩短康复训练时间,增强每次的康复效果,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


    技术特征:

    1.呼吸科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包括左右方向放置且内部中空的筒体(1),其特征在于,筒体(1)左端连通有吹气管(2),筒体(1)内设有可左右移动的活塞(3),活塞(3)右端同轴设有右端伸出筒体(1)的推杆(4),筒体(1)右端上下两侧分别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气囊(5),筒体(1)右侧设有位于推杆(4)下方且可上下移动的套筒(6),套筒(6)上端固定有弧形的摩擦块(7),摩擦块(7)的内侧面可与推杆(4)的外缘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吸科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吹气管(2)与筒体(1)同轴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吸科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体(1)右端开设有位于推杆(4)下方且径向方向的阶梯孔(8),阶梯孔(8)内转动连接有螺杆(9),套筒(6)与螺杆(9)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吸科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体(1)内开设有径向方向且开口朝向阶梯孔(8)的导向槽(10),套筒(6)一侧固定有可在导向槽(10)内滑动的导向块(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吸科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体(1)外缘面上设有多个沿其轴向方向均布的色环(12),多个色环(12)的颜色均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吸科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体(1)为透明材质制成。

    技术总结
    呼吸科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训练效果差,实用性不强的问题;包括左右方向放置且内部中空的筒体,筒体左端连通有吹气管,筒体内设有可左右移动的活塞,活塞右端同轴设有右端伸出筒体的推杆,筒体右端上下两侧分别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气囊,筒体右侧设有位于推杆下方且可上下移动的套筒,套筒上端固定有弧形的摩擦块,摩擦块的内侧面可与推杆的外缘面接触;设置向筒体内吹气,活塞向右移动并将气体挤压至气囊内,患者再用手挤压气囊使其内部的气体推动活塞向左移动,吹气与体能训练结合的方式,提高康复效果,设置摩擦块,可以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调整使得活塞移动的力度,以更好的满足患者的需要。

    技术研发人员:曹二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
    技术研发日:2019.05.17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547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