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空气可循环利用吸塑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54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塑成型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热空气可循环利用吸塑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吸塑成型,又叫真空成型,是热塑性塑料热成型方法之一。即将片状或板状材料夹紧在真空成型机的框架上,加热软化后,通过模边的空气通道,用真空将其吸附于模具上,经短时间的冷却,得到成型的塑料制品,取出后,进行修边即可销售使用。

    但是目前市场上的吸塑成型装置,热量不能充分利用造成能源的浪费,大多加热为单面加热,造成板材受热不均,对吸塑成型有一定的影响,合格率相对降低,大多为密闭式,造成吸塑完成后不能及时冷却,影响出模效率,大多真空罐与泵体外置,影响装置的美观。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热空气可循环利用吸塑成型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空气可循环利用吸塑成型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热空气可循环利用吸塑成型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的上表面贯穿安装有升降电机,所述装置主体的前表面开设有第一开放窗,且装置主体的后表面开设有第二开放窗,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上端设置有上模板,且装置主体的内部下端设置有下模板,所述装置主体的下端临近下模板的位置处焊接有层板,所述层板的一端上表面贯通焊接有循环管,所述上模板的下表面连接有上压板,所述下模板的上表面设置有下压板,所述装置主体的下端一侧设置有余热主腔,且装置主体的下端另一侧设置有循环腔,所述余热主腔的内部一侧上表面安装有真空缸,且余热主腔的内部一侧上表面临近真空缸的位置处安装有真空泵,所述真空泵的一侧贯通设置有吸气管,所述循环腔的侧表面贯通焊接有风机。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下模板的下表面设置有加热板,且下模板与加热板的尺寸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上模板与下模板的外表面均设置有气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余热主腔内部的热量通过风机连通于循环腔的内部,循环管的一端与循环腔的上表面贯通连接,且循环管的另一端与上模板的上表面贯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吸气管贯通连接真空泵,所述吸气管的一端贯通连接下模板,且吸气管的另一端贯通连接真空缸。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加热板位于层板的下方,且下模板嵌入连接层板的上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吸塑成型装置,热量能充分循环利用,节约能源,本实用新型为双面加热,板材受热均匀,增加吸塑的合格率,上端为开方式腔体,出模效率高,利于吸塑完成板材的冷却,便于观察装置的吸塑情况,装置的下端设置有热量循环腔、主腔,在增加装置功能的同时,又增加装置的美观,热量循环为管道结构的循环,防止了热量的外泄,结约使用成本,设置有一体式的壳体,结构合理,使用便捷,实用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热空气可循环利用吸塑成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热空气可循环利用吸塑成型装置中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热空气可循环利用吸塑成型装置中下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装置主体;2、上模板;3、下模板;4、层板;5、第一开放窗;6、第二开放窗;7、升降电机;8、循环管;9、上压板;10、下压板;11、加热板;12、真空缸;13、真空泵;14、风机;15、循环腔;16、余热主腔;17、吸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热空气可循环利用吸塑成型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装置主体1的上表面贯穿安装有升降电机7(型号为ynt-01),装置主体1的前表面开设有第一开放窗5,且装置主体1的后表面开设有第二开放窗6,装置主体1的内部上端设置有上模板2,且装置主体1的内部下端设置有下模板3,装置主体1的下端临近下模板3的位置处焊接有层板4,层板4的一端上表面贯通焊接有循环管8,上模板2的下表面连接有上压板9,下模板3的上表面设置有下压板10,装置主体1的下端一侧设置有余热主腔16,且装置主体1的下端另一侧设置有循环腔15,余热主腔16的内部一侧上表面安装有真空缸12,且余热主腔16的内部一侧上表面临近真空缸12的位置处安装有真空泵13型号为ska2060),真空泵13的一侧贯通设置有吸气管17,循环腔15的侧表面贯通焊接有风机14(型号为t35-11)。

    下模板3的下表面设置有加热板11,且下模板3与加热板11的尺寸相同,加热板11为对物料板材加热,为吸塑的第一步操作。

    上模板2与下模板3的外表面均设置有气孔,为物料板材加热后可通过吸气管17对物料板材抽出真空,使吸塑成型。

    余热主腔16内部的热量通过风机14连通于循环腔15的内部,循环管8的一端与循环腔15的上表面贯通连接,且循环管8的另一端与上模板2的上表面贯通连接,为完成加热板11余热的收集,通过循环管8与上模板2对物料板材的上表面加热,完成热量的循环利用。

    吸气管17贯通连接真空泵13,吸气管17的一端贯通连接下模板3,且吸气管17的另一端贯通连接真空缸12,为真空缸12内的真空通过吸气管17与真空泵13灌入下模板3,对物料板材进行真空处理。

    加热板11位于层板4的下方,且下模板3嵌入连接层板4的上表面,为防止加热板11加热时,热量散发到空气中,浪费热量,减少工作运行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安装装置的内部构件,然后,通过第一开放窗5或第二开放窗6放入吸塑板材,通过升降电机7下压上模板2与上压板9,上压板9与下压板10夹紧板材,加热板11通电加热板材,加热完成后真空泵13工作,抽取板材下方的真空,使板材被吸附到模板上,在加热板11加热同时风机14工作,吸取加热板11下方散出的多余热量到循环腔15内部,循环腔15内部的热量通过循环管8输送到上模板2内,上模板2对板材上表面加热,吸塑完成后上模板2与上压板9通过升降电机7抬起,取出吸塑完成的板材即可,冷空气通过第一开放窗5与第二开放窗6对吸塑完成的板材冷却,最后,清理装置的内部灰尘,方便下次使用。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热空气可循环利用吸塑成型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1)的上表面贯穿安装有升降电机(7),所述装置主体(1)的前表面开设有第一开放窗(5),且装置主体(1)的后表面开设有第二开放窗(6),所述装置主体(1)的内部上端设置有上模板(2),且装置主体(1)的内部下端设置有下模板(3),所述装置主体(1)的下端临近下模板(3)的位置处焊接有层板(4),所述层板(4)的一端上表面贯通焊接有循环管(8),所述上模板(2)的下表面连接有上压板(9),所述下模板(3)的上表面设置有下压板(10),所述装置主体(1)的下端一侧设置有余热主腔(16),且装置主体(1)的下端另一侧设置有循环腔(15),所述余热主腔(16)的内部一侧上表面安装有真空缸(12),且余热主腔(16)的内部一侧上表面临近真空缸(12)的位置处安装有真空泵(13),所述真空泵(13)的一侧贯通设置有吸气管(17),所述循环腔(15)的侧表面贯通焊接有风机(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空气可循环利用吸塑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板(3)的下表面设置有加热板(11),且下模板(3)与加热板(11)的尺寸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空气可循环利用吸塑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板(2)与下模板(3)的外表面均设置有气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空气可循环利用吸塑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主腔(16)内部的热量通过风机(14)连通于循环腔(15)的内部,循环管(8)的一端与循环腔(15)的上表面贯通连接,且循环管(8)的另一端与上模板(2)的上表面贯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空气可循环利用吸塑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管(17)贯通连接真空泵(13),所述吸气管(17)的一端贯通连接下模板(3),且吸气管(17)的另一端贯通连接真空缸(12)。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热空气可循环利用吸塑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板(11)位于层板(4)的下方,且下模板(3)嵌入连接层板(4)的上表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空气可循环利用吸塑成型装置,涉及吸塑成型技术领域,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的上表面贯穿安装有升降电机,所述装置主体的前表面开设有第一开放窗,且装置主体的后表面开设有第二开放窗。本实用新型吸塑成型装置,热量能充分循环利用,节约能源,本实用新型为双面加热,板材受热均匀,增加吸塑的合格率,上端为开方式腔体,出模效率高,利于吸塑完成板材的冷却,便于观察装置的吸塑情况,装置的下端设置有热量循环腔、主腔,在增加装置功能的同时,又增加装置的美观,热量循环为管道结构的循环,防止了热量的外泄,结约使用成本,设置有一体式的壳体,结构合理,使用便捷,实用美观。

    技术研发人员:张佩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兴东塑胶模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5.29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539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