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3d打印机技术领域,具体是3d打印机喷头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3d打印材料的多样化发展以及打印技术的革新,3d打印不仅在传统的制造行业体现出非凡的发展潜力,同时3d打印技术可用于珠宝,鞋类,工业设计,建筑,工程和施工aec,汽车,航空航天,牙科和医疗产业,教育,地理信息系统,土木工程,和许多其他领域。常常在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被用于制造模型或者用于一些产品的直接制造,意味着这项技术正在普及。但这项技术原料耗材使用前需要被加热块融化,而在加热过程中,则需要有散热片将热量散去,从而防止原料耗材提前软化导致喷头堵塞。
现有的技术仅仅直接通过散热管散热,为是局部性散热的,且由于散热管散热面积受限,散热效果不够理想,使达到散热端中的温度处于较高状态,温度持续不降,难以降温,从而导致原料耗材在散热过程中过早软化,喷头易被堵住、线性塑料挤出困难、喷头的出丝效率太低,且散热效果与稳固性不佳。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3d打印机喷头冷却装置来解决此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3d打印机喷头冷却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喷头散热效果不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包括上基板和下基板,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通过若干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的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固定连接有两个轴承座,所述的上基板上固定连接有气动接头,所述的气动接头下端穿过所述的上基板和所述的下基板固定连通有喷头,所述的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固定连接有两块分别位于所述气动接头左右两侧的导流板,所述的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固定连接有两个位于两块所述导流板之间的风扇。
优选的,两块所述的导流板的中部均呈阶梯状向靠近启动接头一侧凹陷,两个导流板中央开设有出气孔。
优选的,所述的气动接头四周设置有四个固定连接在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的散热片,四个所述的散热片均置于两块导流板之间。
优选的,所述的上基板和下基板上关于气动接口两侧均开设有两个倾斜的通气孔,八个所述的通气孔可使外部空气进入两个导流板之间。
优选的,所述的喷头和气动接头之间通过喉管连通。
优选的,所述的喉管外固定连接有加热块,所述的加热块上开设有加热管安装口。
优选的,所述上基板上开设有两个上通槽,所述的下基板上开设有两个下通槽,两个上通槽和两个下通槽之间均接触连接有所述的轴承座。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喷头散热效果不佳的问题做出如下改进:
1、增设散热风扇,提高喷头中段的散热能力;
2、配合风扇增设由两个导流板形成的导流通道,并将通道中部的截面面积设置的较小,从而利用文丘里原理有效的提高散热效果;
3、上下开设斜向通风孔,增加进风量,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现有3d打印机喷头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结构简洁,散热冷却效果更好,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去上基板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去上基板俯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剖视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1至图6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结构内容,均是以说明书附图为参考。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示例性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为3d打印机喷头5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参考图2,包括上基板1和下基板2,所述上基板1和下基板2之间通过若干螺栓固定连接,若干螺栓将上基板1和下基板2固定连接,并在上基板1和下基板2之间留下一定的空间,所述的上基板1和下基板2之间固定连接有两个轴承座3,两个轴承座3用于和3d打印机的滑轨配合,实现本装置的轴向运动,所述的上基板1上固定连接有气动接头4,气动接头4是放置线性塑料的进口,所述的气动接头4下端穿过所述的上基板1和所述的下基板2固定连通有喷头5,所述的上基板1和下基板2之间固定连接有两块分别位于所述气动接头4左右两侧的导流板6,所述的上基板1和下基板2之间固定连接有两个位于两块所述导流板6之间的风扇7,两个风扇7和外接电源相连,两个导流板6配合上基板1、下基板2形成了一个气道,气动接头4中段置于该气道中,两个导流板6使风扇7产生的气流聚拢在气道中流通,从而提高了散热能力。
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体的结构,使得风扇7产生的气流在两个导流板6之间能产生更快的流速,从而提高散热能力,具体的,参考图4、图5,两块所述的导流板6的中部均呈阶梯状向靠近启动接头一侧凹陷,即两个导流板6之间形成的气道为两端截面面积最大,靠近中部的截面面积变小,中部的截面面积最小,从而根据文丘里原理,使得进入两个导流板6之间的气流流速分两级加快,并在和中央的气动接头4中段接触时流速达到最大,两个导流板6中央开设有出气孔8,本实施例在具体使用时,两侧的风扇7将外界气流抽入两个导流板6之间,经两个导流板6阶梯状结构的加速后和气动接头4中段接触,在圆柱形的气动接头4的作用下,气流向两侧流动,两端的风扇7产生的气流在气道的中部汇聚并向两侧流动,从旁侧的出气孔8流出,从而将热量带走,为便于操作,可将两侧风扇7的电源和3d打印机的电源集成在一起,从而使得3d打印机启动风扇7就同步转动。
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更进一步的结构,具体的,所述的气动接头4四周设置有四个固定连接在上基板1和下基板2之间的散热片9,四个所述的散热片9均置于两块导流板6之间,经两个风扇7抽入两个导流板6之间的气流经散热片9的散热,能先行分散一部分的热量,从而更好的散热。
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两个风扇7将外界空气抽入两个导流板6之间仅能依靠两个导流板6之间的开口空间,该空间较小,进风量有限,为增大进风量,进一步增强散热效果,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体的结构,具体的,参考图6,所述的上基板1和下基板2上关于气动接口两侧均开设有两个倾斜的通气孔10,八个所述的通气孔10可使外部空气进入两个导流板6之间,其中两个通气孔10为一组,分别位于上基板1和下基板2上气动接头4的上下两侧,每组通气孔10中靠近气动接头4的通气孔10较短,远离气动接头4的通气孔10较长,靠近气动接头4的通气孔10使气流直接进入散热片9内侧并和气动接头4中段接触,远离气动接头4的通气孔10使气流经过散热片9后和气动接头4接触。
实施例五,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所述的喷头5和气动接头4之间通过喉管11连通,所述的喉管11外固定连接有加热块12,所述的加热块12上开设有加热管安装口13,所述喉管11为横截面积由上至下逐渐略微大的空心管,加热块12上开设的加热管安装口13用于安装加热管,加热管的热量通过加热块12的传导均匀的作用在喉管11外部一周,加热管的电源也可和3d打印机的电源集成在一起,以便于操作。
实施例六,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所述上基板1上开设有两个上通槽14,所述的下基板2上开设有两个下通槽15,两个上通槽14和两个下通槽15之间均接触连接有所述的轴承座3,竖向相对的上通槽14和下通槽15将在上基板1和下基板2之间的轴承座3稳定固定,当螺栓紧固后,轴承座3即被牢固固定。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使用时,启动3d打印机,两侧的风扇7转动,将外界气流抽入两个导流板6之间,经两个导流板6阶梯状结构的加速后和气动接头4中段接触,在圆柱形的气动接头4的作用下,气流向两侧流动,两端的风扇7产生的气流在气道的中部汇聚并向两侧流动,从旁侧的出气孔8流出,从而将热量带走;
同时,3d打印机启动时加热管同步启动,对喉管11一周进行加热。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喷头散热效果不佳的问题做出如下改进:
1、增设散热风扇,提高喷头中段的散热能力;
2、配合风扇增设由两个导流板形成的导流通道,并将通道中部的截面面积设置的较小,从而利用文丘里原理有效的提高散热效果;
3、上下开设斜向通风孔,增加进风量,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现有3d打印机喷头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结构简洁,散热冷却效果更好,实用性强。
1.3d打印机喷头(5)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基板(1)和下基板(2),所述上基板(1)和下基板(2)之间通过若干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的上基板(1)和下基板(2)之间固定连接有两个轴承座(3),所述的上基板(1)上固定连接有气动接头(4),所述的气动接头(4)下端穿过所述的上基板(1)和所述的下基板(2)固定连通有喷头(5),所述的上基板(1)和下基板(2)之间固定连接有两块分别位于所述气动接头(4)左右两侧的导流板(6),所述的上基板(1)和下基板(2)之间固定连接有两个位于两块所述导流板(6)之间的风扇(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机喷头(5)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两块所述的导流板(6)的中部均呈阶梯状向靠近启动接头一侧凹陷,两个导流板(6)中央开设有出气孔(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机喷头(5)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动接头(4)四周设置有四个固定连接在上基板(1)和下基板(2)之间的散热片(9),四个所述的散热片(9)均置于两块导流板(6)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3d打印机喷头(5)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基板(1)和下基板(2)上关于气动接口两侧均开设有两个倾斜的通气孔(10),八个所述的通气孔(10)可使外部空气进入两个导流板(6)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机喷头(5)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喷头(5)和气动接头(4)之间通过喉管(11)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3d打印机喷头(5)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喉管(11)外固定连接有加热块(12),所述的加热块(12)上开设有加热管安装口(1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机喷头(5)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基板(1)上开设有两个上通槽(14),所述的下基板(2)上开设有两个下通槽(15),两个上通槽(14)和两个下通槽(15)之间均接触连接有所述的轴承座(3)。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