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上娱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中乘骑装置。
背景技术:
游乐场水中乘骑项目水中乘骑装置在夏季很受欢迎。
现有技术中,水中乘骑装置能够漂浮在水上,以水流驱动作为动力,随着导轨在水中做加速上升或者自由下降等运动,但是水中乘骑装置不能在运行过程中自主旋转,降低了游客的体验效果。
因此,如何增强水中乘骑装置的体验效果,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中乘骑装置,以增强水中乘骑装置的体验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中乘骑装置,包括:
乘骑舱;
驱动小车;
能够设置在水下的导轨,所述导轨与所述驱动小车配合;
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的上端与所述乘骑舱连接,所述旋转组件的下端与所述驱动小车连接。
优选的,在上述水中乘骑装置中,所述旋转组件包括:
第一电机;和
密封轴承,所述密封轴承的外圈与所述驱动小车连接,所述密封轴承的内圈与所述乘骑舱连接。
优选的,在上述水中乘骑装置中,还包括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沿所述乘骑舱的宽度方向至少设置两个,
所述连杆组件包括:
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与所述乘骑舱的舱头枢接;
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枢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下端与所述内圈枢接;
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的上端与所述乘骑舱的舱尾枢接,所述第三连杆的下端与所述内圈枢接。
优选的,在上述水中乘骑装置中,沿所述乘骑舱的宽度方向布置的相邻的所述连杆组件的两个第一连杆和两个第二连杆通过第一连接板连接,
沿所述乘骑舱的宽度方向布置的相邻的所述连杆组件的两个第三连杆通过第二连接板连接。
优选的,在上述水中乘骑装置中,所述第二连杆通过第一伸缩连接杆与所述内圈枢接,所述第三连杆通过第二伸缩连接杆与所述内圈枢接。
优选的,在上述水中乘骑装置中,所述舱头和所述舱尾设置有v型固定架,所述v型固定架的开口端与所述乘骑舱连接,所述v型固定架的封闭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或所述第三连杆的上端枢接。
优选的,在上述水中乘骑装置中,所述外圈通过所述固定架与所述驱动小车连接,所述固定架包括:
与所述外圈连接的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一伸缩连接杆平行;
与所述外圈连接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二伸缩连接杆平行;
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连接杆位置对应,且上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
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连接杆位置对应,且上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
与所述第一转轴的下端通过销轴连接的第一安装架,所述第一安装架上设置所述驱动小车;和
与所述第二转轴的下端通过销轴连接的第二安装架,所述第二安装架上设置所述驱动小车。
优选的,在上述水中乘骑装置中,所述导轨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水平导轨和倾斜导轨,所述水平导轨和所述倾斜导轨的个数至少为一个;
所述倾斜导轨的宽度为所述水平导轨的宽度的0.5-0.8倍,所述倾斜导轨的上方设置有传动轨道,所述乘骑舱的下端设置有与所述传动轨道配合的传动轮。
优选的,在上述水中乘骑装置中,所述驱动小车包括:
连接板;
摩擦轮,所述摩擦轮能够夹紧在所述导轨的两侧;
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架或所述第二安装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轴的下端与所述连接板连接;
相对布置的转动板,所述转动板上安装所述摩擦轮,所述转动板的前端与所述连接板转动连接;和
设置在所述转动板的后端的弹性限位组件,所述弹性限位组件包括与所述转动板的后端连接的钢丝绳和套设在所述钢丝绳上且两端与所述转动板相抵的压缩弹簧。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中乘骑装置,包括乘骑舱、驱动小车、导轨和旋转组件。旋转组件位于乘骑舱与驱动小车之间,旋转组件的上端与乘骑舱连接,旋转组件的下端与驱动小车连接。本方案在水中乘骑装置上设置旋转组件,使得乘骑舱能够旋转,且旋转角度为360°的任意旋转,增强了水中乘骑装置的体验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中乘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中乘骑装置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中乘骑装置的右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中乘骑装置的仰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中乘骑装置的导轨与驱动小车配合的示意图。
1、乘骑舱,2、旋转组件,3、第一连杆,4、第二连杆,5、第三连杆,6、v型固定架,7、第一伸缩连接杆,8、第二伸缩连接杆,9、第一安装架,10、第二安装架,11、摩擦轮,12、钢丝绳,13、压缩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中乘骑装置,以增强水中乘骑装置的体验效果。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中乘骑装置,包括乘骑舱1、驱动小车、导轨和旋转组件2。
乘骑舱1用于供乘客乘坐,为水中乘骑装置的主体,乘骑舱1的下端设置驱动小车,优选的,乘骑舱1采用船形式;
驱动小车能够带动乘骑舱1沿着导轨运动,方案中驱动小车采用摩擦轮11,摩擦小车的设置数量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导轨能够设置在水下,乘骑舱1在驱动小车和水的浮力的共同作用下沿着导轨运动。
具体的,导轨包括水平导轨和倾斜导轨,倾斜导轨包括上升导轨和下降导轨,水平导轨和倾斜导轨相互交替连接,形成一个具有上升、水平和下降三种状态在内的导轨。其中无论是水平导轨还是倾斜导轨,水平导轨和倾斜导轨的结构大致相同,只是在布置时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不同,另外,倾斜导轨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倾斜角度。
在本方案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导轨为线性导轨;在本方案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导轨为封闭式循环导轨。
无论是线性导轨或者封闭式循环导轨,均可以是单一的一条导轨,也可以是两条平行的循环导轨。
导轨采用防水及可以在水中长期存放的材料制成,例如,不锈钢材料。
本方案提供的水中乘骑装置还包括旋转组件2,旋转组件2位于乘骑舱1与驱动小车之间,旋转组件2的上端与乘骑舱1连接,旋转组件2的下端与驱动小车连接。本方案在水中乘骑装置上设置旋转组件2,使得乘骑舱1能够旋转,且旋转角度为360°的任意旋转,增强了水中乘骑装置的体验效果。
在本方案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旋转组件2包括第一电机和密封轴承,密封轴承为能够在水下使用的密封轴承。具体的,密封轴承的外圈与驱动小车连接,密封轴承的内圈与乘骑舱1连接。
第一电机为密封轴承的内圈提供转动动力,第一电机与控制装置通信连接。此处需要说明的时,通信装置可以不与水中乘骑装置一同进行生产或者销售。
在本方案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旋转组件2可以仅包括密封轴承,具体的,密封轴承的外圈与驱动小车连接,密封轴承的内圈与乘骑舱1连接。乘骑舱1的旋转可以通过人工手动划动船桨实现。
上述两个实施例中,乘骑舱1的旋转中心均为密封轴承的轴心。优选的,乘骑舱1的中部与旋转组件2连接。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本方案提供的水中乘骑装置,还包括连杆组件,连杆组件位于乘骑舱1和旋转组件2之间。如图2和3所示,沿乘骑舱1的宽度方向至少设置两个连杆组件。
在本方案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3、第二连杆4和第三连杆5。
具体的,第一连杆3的上端与乘骑舱1的舱头枢接;第二连杆4的上端与第一连杆3的下端枢接,第二连杆4的下端与内圈枢接;第三连杆5的上端与乘骑舱1的舱尾枢接,第三连杆5的下端与内圈枢接。
优选的,第一连杆3、第二连杆4和第三连杆5均为直杆,采用可以在水中长期存放的材料制成,例如,不锈钢材料。
第一连杆3、第二连杆4、第三连杆5、乘骑舱1和旋转组件2组成五连杆结构,让船体在前进或后退方向作平移的同时,船头在垂直方向还具有俯仰的自由度,进一步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效果。
另外,乘骑舱1可以不受驱动小车和旋转组件2的限制,在水中作自由漂浮,使乘骑舱1具有自由漂浮的体验感,又可以借助五连杆结构,使用乘骑舱1具有船头抬高或俯身的体验效果;配合驱动小车和旋转组件2,乘骑舱1还具有360°自由旋转和在水洞滑行的体验效果,进一步增加了不同的体验效果。
为了增强船体在行走中的稳定性,本方案提供的乘骑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具体的,第一连接板与沿乘骑舱1的宽度方向布置的相邻的连杆组件的两个第一连杆3和两个第二连杆4连接,即两个第一连杆3通过第一连接板连接,两个第二连杆4也通过第一连接板连接,第二连接板与沿乘骑舱1的宽度方向布置的相邻的连杆组件的两个第三连杆5连接,即两个第三连杆5通过第二连接板连接。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连杆4通过第一伸缩连接杆7与内圈枢接,第三连杆5通过第二伸缩连接杆8与内圈枢接,第一伸缩连接杆7和第二伸缩连接杆8能够随内圈一起转动。如图1、2和3所示,第一伸缩连接杆7的个数为两个,且对称分布在内圈的轴线方向的两侧,与内圈所在的平面平行,第二伸缩连接杆8的个数也为两个,且对称分布在内圈的轴线方向的两侧,与内圈所在的平面平行,并与第一伸缩连接杆7平行且延伸方向相反。
第一伸缩连接杆7和第二伸缩连接杆8均为长度可调的连接杆,以增强连杆组件的通用性。
为了降低连杆组件与乘骑舱1的连接难度,舱头和舱尾设置有v型固定架6,v型固定架6的开口端与乘骑舱1连接,v型固定架6的封闭端与第一连杆3的上端或第三连杆5的上端枢接。具体的,位于舱头的v型固定架6,其开口端与船头连接,其封闭端与第一连杆3的一端枢接,第一连杆3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4的一端枢接,第二连杆4的另一端与第一伸缩连接杆7枢接;位于舱尾的v型固定架6,其开口端与船头连接,其封闭端与第三连杆5的一端枢接,第三连杆5的另一端与第二伸缩连接杆8枢接。
在本方案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v型固定架6的个数为四个,均匀分布在乘骑舱1的舱头和舱尾。v型固定架6与乘骑舱1的底部采用固定连接的连接方式,例如焊接或者螺栓连接。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本方案提供的水中乘骑装置,外圈通过固定架与驱动小车连接。
固定架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一安装架9和第二安装架10。其中,
第一连接杆与外圈连接,第一连接杆与第一伸缩连接杆7平行,第一连接杆的个数为两个;
第二连接杆与外圈连接,第二连接杆与第二伸缩连接杆8平行,第二连接杆的个数为两个,第二连接杆与第一连接杆平行且延伸方向相反;
第一转轴与第一连接杆位置对应,且第一转轴的上端与第一连接杆的远离外圈的一端连接,第一转轴的个数也为两个;
第二转轴与第二连接杆位置对应,且第二转轴的上端与第二连接杆的远离外圈的一端连接,第二转轴的个数也为两个;
第一安装架9的个数也为两个,第一安装架9与第一转轴的下端通过销轴连接,第一安装架9的下端设置有驱动小车;
第二安装架10的个数也为两个,第二安装架10与第二转轴的下端通过销轴连接,第二安装架10的下端设置有驱动小车,第二安装架10与第一安装架9结构相同。
从上内容可以看出,第一安装架9和第二安装架10不仅可以分别绕着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轴线转动,如图1所示,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轴线的延伸方向为竖直方向,还可以做水平方向的摆动。
如图4所示,第一安装架9和第二安装架10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驱动小车,其中位于第一安装架9和第二安装架10的前端的两个驱动小车为主动驱动小车。此处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前后是以乘骑舱1的前进方向为参考依据。
在本方案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导轨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水平导轨和倾斜导轨,水平导轨和倾斜导轨的个数至少为一个。
在本方案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倾斜导轨的宽度为水平导轨的宽度的0.5-0.8倍,在驱动小车由水平导轨进入倾斜导轨后,驱动小车的摩擦轮11失去与倾斜导轨的接触;
同时在倾斜导轨的上方设置有传动轨道,乘骑舱1的下端设置有与传动轨道配合的传动轮,乘骑舱1在传动轨道上上升或者下降,体验激流勇进的娱乐方式。
在乘骑舱1运行至上升导轨时,驱动小车失去与上升导轨的接触,乘骑舱1底部的传动轮与传动轨道锁合固定,由传动轨道驱动乘骑舱1行走。传动轨道可以为驱动轨道,例如驱动链条或者传送带,并且传动轨道可以具有独立的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由控制装置独立控制。
当乘骑舱1运行到上升导轨的最高点时,可以进入位于高处的水平导轨,也可以直接开始下降进入下降导轨。当乘骑舱1下降时,乘骑舱1进入下降导轨,此时可以借助于传动轮与传动轨道的锁合固定,由传动轨道驱动乘骑舱1下行,也可以借助于传动轮与重力的配合,作自由俯冲,进入高速运行状态。
当乘骑舱1再次运行到水平导轨时,驱动小车再次与水平导轨接触,通过驱动小车带动乘骑舱1运动。
乘骑舱1的底部设置有电池仓,在电池仓中安装有为驱动小车提供电能的电池。乘骑舱1在水平导轨上行走时,乘骑舱1通过浮力漂浮,驱动小车拖拽乘骑舱1行走前进或者倒退,速度可达2m/s。
驱动小车包括:连接板、摩擦轮11、第三转轴、转动板和弹性限位组件。
摩擦轮11安装在转动板上,能够夹紧在导轨的水平导轨的两侧,通过电机驱动摩擦轮11转动,实现驱动小车沿水平导轨的运动;
第三转轴用于实现连接板与第一安装架9或第二安装架10的连接,第三转轴的上端与第一安装架9或第二安装架10转动连接,下端与连接板连接;
转动板的个数为两个且相对布置,转动板上安装摩擦轮11,转动板的前端与连接板转动连接;
转动板的后端设置弹性限位组件,弹性限位组件包括与转动板的后端连接的钢丝绳12和套设在钢丝绳12上且两端与转动板相抵的压缩弹簧13。
具体的,当乘骑舱1从水平导轨运行到上升导轨时,乘骑舱1进入传动轨道,由传动轨道驱动乘骑舱1提升,此时驱动小车中的摩擦轮11进入到上升导轨,由于上升导轨的截面宽度变小,压缩弹簧13向外伸展,使两侧的摩擦轮11进一步靠近上升导轨,由于压缩弹簧13受到钢丝绳12的限制,压缩弹簧13无法进一步向外伸展,摩擦轮11与上升导轨之间会留有间隙,摩擦轮11与上升导轨处于脱离状态,摩擦轮11与上升导轨之间没有压力,从而避免双轨驱动上升导轨和传动轨道的不同步风险;
当乘骑舱1运行到下降导轨时,借助下降导轨与水平导轨的截面变化,驱动小车中的压缩弹簧13也保持在压力释放状态,但是摩擦轮11与下降导轨之间留有间隙,摩擦轮11与下降导轨处于脱离状态,摩擦轮11与下降导轨之间没有压力,驱动小车随乘骑舱1一起作俯冲,避免驱动小车由于速度限制反向制动导致乘骑舱1俯冲的风险;
乘骑舱1在水平导轨内行走的同时,驱动小车的摩擦轮11借助于压缩弹簧13的作用紧贴在水平导轨的表面,此时钢丝绳12呈松驰状。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1.一种水中乘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乘骑舱(1);
驱动小车;
能够设置在水下的导轨,所述导轨与所述驱动小车配合;
旋转组件(2),所述旋转组件(2)的上端与所述乘骑舱(1)连接,所述旋转组件(2)的下端与所述驱动小车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中乘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组件(2)包括:
第一电机;和
密封轴承,所述密封轴承的外圈与所述驱动小车连接,所述密封轴承的内圈与所述乘骑舱(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中乘骑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沿所述乘骑舱(1)的宽度方向至少设置两个,
所述连杆组件包括:
第一连杆(3),所述第一连杆(3)的上端与所述乘骑舱(1)的舱头枢接;
第二连杆(4),所述第二连杆(4)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连杆(3)的下端枢接,所述第二连杆(4)的下端与所述内圈枢接;
第三连杆(5),所述第三连杆(5)的上端与所述乘骑舱(1)的舱尾枢接,所述第三连杆(5)的下端与所述内圈枢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中乘骑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乘骑舱(1)的宽度方向布置的相邻的所述连杆组件的两个第一连杆(3)和两个第二连杆(4)通过第一连接板连接,
沿所述乘骑舱(1)的宽度方向布置的相邻的所述连杆组件的两个第三连杆(5)通过第二连接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中乘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4)通过第一伸缩连接杆(7)与所述内圈枢接,所述第三连杆(5)通过第二伸缩连接杆(8)与所述内圈枢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中乘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舱头和所述舱尾设置有v型固定架(6),所述v型固定架(6)的开口端与所述乘骑舱(1)连接,所述v型固定架(6)的封闭端与所述第一连杆(3)的上端或所述第三连杆(5)的上端枢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中乘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通过所述固定架与所述驱动小车连接,所述固定架包括:
与所述外圈连接的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一伸缩连接杆(7)平行;
与所述外圈连接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二伸缩连接杆(8)平行;
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连接杆位置对应,且上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
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连接杆位置对应,且上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
与所述第一转轴的下端通过销轴连接的第一安装架(9),所述第一安装架(9)上设置所述驱动小车;和
与所述第二转轴的下端通过销轴连接的第二安装架(10),所述第二安装架(10)上设置所述驱动小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中乘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水平导轨和倾斜导轨,所述水平导轨和所述倾斜导轨的个数至少为一个;
所述倾斜导轨的宽度为所述水平导轨的宽度的0.5-0.8倍,所述倾斜导轨的上方设置有传动轨道,所述乘骑舱(1)的下端设置有与所述传动轨道配合的传动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中乘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小车包括:
连接板;
摩擦轮(11),所述摩擦轮(11)能够夹紧在所述导轨的两侧;
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架(9)或所述第二安装架(10)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轴的下端与所述连接板连接;
相对布置的转动板,所述转动板上安装所述摩擦轮(11),所述转动板的前端与所述连接板转动连接;和
设置在所述转动板的后端的弹性限位组件,所述弹性限位组件包括与所述转动板的后端连接的钢丝绳(12)和套设在所述钢丝绳(12)上且两端与所述转动板相抵的压缩弹簧(13)。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