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避震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单臂避震系统。
背景技术:
:
遥控模型车简称遥控车;它是模型的一个支类。遥控模型车一般由遥控车本体和遥控器、接收机构成。遥控车整体上分为电动遥控车和燃油动力遥控车两大类,其中又包含漂移车、竞速车、攀爬车、越野车、大脚车、仿真越野车、货柜车等若干小类。
现有技术中的遥控车前轮和后轮均会设置有一套避震系统,,以此可使遥控车运行起来更加稳定、顺畅,特别是在非平直地面上行驶;其中,每一套避震系统都包括两个上下避震模组,这个两个上下避震模组设置于两个前轮旁侧,即前轮上设置双臂避震系统,使两个前轮均达到良好的上下避震效果,但是由于每一套避震系统都包括两个上下避震模组,其零部件多,成本高,并且仅具有上下避震效果。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单臂避震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该单臂避震系统倾斜安装于车体与动力机构之间,该动力机构两端设置有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该单臂避震系统包括有以可相对滑动方式套设在一起的下避震臂和上避震臂以及安装有于该下避震臂与上避震臂之间的避震弹簧,该下避震臂和上避震臂相对收缩时,该避震弹簧被挤压;该下避震臂下端与动力机构上端中部枢接;该上避震臂上端与车体上端中部枢接。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动力机构上端中部成型有第一枢接轴,该第一枢接轴一端为自由端,所述下避震臂下端设置的枢接孔沿该第一枢接轴的自由端套入,并套设于该第一枢接轴上。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车体上端中部成型有第二枢接轴,该上避震臂的上端成型有截面呈c字形的轴套,该轴套的开口尺寸小于该轴套内腔尺寸,该轴套卡设于该第二枢接轴上,并可相对该第二枢接轴转动。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避震臂中成型有供所述下避震臂穿设的滑槽,该滑槽内壁成型有若干贯通该上避震臂外壁的防脱滑孔,且该滑槽端口处的内部成型有与该防脱滑孔错开的插入槽,该插入槽还连通所述防脱滑孔;所述下避震臂上端外围成型的若干防脱滑块,该下避震臂穿入该上避震臂的滑槽时,该防脱滑块沿插入槽插入,且该防脱滑块在下避震臂旋转后进入到防脱滑孔,再将下避震臂推入到滑槽中。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下避震臂下端成型有第一挡板;所述上避震臂上端成型有第二挡板,所述避震弹簧套设于该上避震臂上,并位于该第二挡板与第一挡板之间。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动力机构下端中部成型有一中间轴,该动力机构下端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所述车体下端中部具有下支撑片和位于该下支撑片上方的上支撑片,该上支撑片与下支撑片分别与该中间轴上下两端抵压,且该动力机构下端两侧的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分别置于该车体下端两侧设置的第一滑动空间和第二滑动空间。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车体下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分别供所述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上下滑动的第一滑动槽和第二滑动槽;该车体下端通过螺丝固定有一盖板,该盖板盖合于该第一滑动槽和第二滑动槽上,以形成所述的第一滑动空间和第二滑动空间;所述下支撑片成型于该盖板中部。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动力机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动力输出轴和第二动力输出轴,该第一动力输出轴上安装有所述第一车轮;该第二动力输出轴上安装有所述第二车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本实用新型单臂避震系统的上下两端分别倾斜安装于车体上端中部和动力机构上端中部,并位于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之间轴线的中心点上方,当车体或动力机构受力时,该单臂避震系统中的下避震臂与上避震臂相对收缩,该避震弹簧被挤压以吸收该力量,以此达到避震的效果,即同时对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及车体起到避震功效,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单臂避震系统结构简单,零部件少,同时也可以对两个车轮及车体起到避震功效,大大降低了成本,便于本实用新型提高市场竞争力。
2、当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行走在不平的路面上时,在该单臂避震系统能够对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及车体起到避震功效的同时,动力机构的中间轴沿中心支点左右摆动,且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在第一滑动空间和第二滑动空间能够上下移动以便自动调节位置,使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时刻同时着地,保证行驶平稳,而不会出现翻车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与车体及动力机构的装配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与车体及动力机构的装配后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1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2沿a-a向的剖视图;
图6是图2沿b-b向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见图1-8所示,为一种单臂避震系统,可应用带遥控车上,该单臂避震系统1倾斜安装于车体2与动力机构3之间,该动力机构3两端设置有第一车轮37和第二车轮38,该单臂避震系统1包括有以可相对滑动方式套设在一起的下避震臂11和上避震臂12以及安装有于该下避震臂11与上避震臂12之间的避震弹簧13,该下避震臂11和上避震臂12相对收缩时,该避震弹簧13被挤压;该下避震臂11下端与动力机构3上端中部枢接;该上避震臂12上端与车体2上端中部枢接。本实用新型单臂避震系统1的上下两端分别倾斜安装于车体2上端中部和动力机构3上端中部,并位于第一车轮37和第二车轮38之间轴线的中心点上方,当车体2或动力机构3受力时,该单臂避震系统1中的下避震臂11与上避震臂12相对收缩,该避震弹簧13被挤压以吸收该力量,以此达到避震的效果,即同时对第一车轮37和第二车轮38及车体起到避震功效,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单臂避震系统1结构简单,零部件少,同时也可以对两个车轮及车体起到避震功效,大大降低了成本,便于本实用新型提高市场竞争力。
所述动力机构3上端中部成型有第一枢接轴31,该第一枢接轴31一端为自由端,所述下避震臂11下端设置的枢接孔111沿该第一枢接轴31的自由端套入,并套设于该第一枢接轴31上,其之间能够相对转动,且其装配起来十分方便,为了防止下避震臂11意外脱离第一枢接轴31,可在第一枢接轴31端部通过螺丝固定一介子或其它能够阻挡下避震臂11的元件,该介子定位在第一枢接轴31端部,并用于阻挡下避震臂11。
所述车体2上端中部成型有第二枢接轴21,该上避震臂12的上端成型有截面呈c字形的轴套121,该轴套121的开口尺寸小于该轴套121内腔尺寸,该轴套121卡设于该第二枢接轴21上,并可相对该第二枢接轴21转动。该轴套121通过直接卡套的方式安装于该第二枢接轴21上,其装配起来十分方便。
所述上避震臂12中成型有供所述下避震臂11穿设的滑槽122,该滑槽122内壁成型有若干贯通该上避震臂12外壁的防脱滑孔123,且该滑槽122端口处的内部成型有与该防脱滑孔123错开的插入槽124,该插入槽124还连通所述防脱滑孔123;所述下避震臂11上端外围成型的若干防脱滑块112,该下避震臂11穿入该上避震臂12的滑槽122时,该防脱滑块112沿插入槽124插入,且该防脱滑块112在下避震臂11旋转后进入到防脱滑孔123,再将下避震臂11推入到滑槽122中,以致使完成安装后的下避震臂11、上避震臂12结构极为稳定,该下避震臂11与上避震臂12不会意外分离,保证产品质量。
所述下避震臂11下端成型有第一挡板113;所述上避震臂12上端成型有第二挡板125,所述避震弹簧13套设于该上避震臂12上,并位于该第二挡板125与第一挡板113之间。
所述动力机构3下端中部成型有一中间轴32,该动力机构3下端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轴体33和第二轴体34;所述车体2下端中部具有下支撑片22和位于该下支撑片22上方的上支撑片23,该上支撑片23与下支撑片22分别与该中间轴32上下两端抵压,且该动力机构3下端两侧的第一轴体33和第二轴体34分别置于该车体2下端两侧设置的第一滑动空间和第二滑动空间。动力机构3的中间轴32与上支撑片23及下支撑片22接触,以形成一中心支点,且该动力机构3下端两侧的第一轴体33和第二轴体34分别置于该车体2下端两侧设置的第一滑动空间和第二滑动空间中,以便该第一轴体33和第二轴体34在第一滑动空间和第二滑动空间能够上下移动以便后期自动调节位置,且单臂避震系统1的上下两端分别倾斜安装于车体2上端中部和动力机构3上端中部,并与中心支点位于一竖直平面上,以此在第一车轮37和第二车轮38行走在不平的路面上时,在该单臂避震系统1能够对第一车轮37和第二车轮38及车体起到避震功效的同时,动力机构3的中间轴32沿中心支点左右摆动,且第一轴体33和第二轴体34在第一滑动空间和第二滑动空间能够上下移动以便自动调节位置,使第一车轮37和第二车轮38时刻同时着地,保证行驶平稳,而不会出现翻车的现象。
所述车体2下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分别供所述第一轴体33和第二轴体34上下滑动的第一滑动槽201和第二滑动槽202;该车体2下端通过螺丝固定有一盖板200,该盖板200盖合于该第一滑动槽201和第二滑动槽202上,以形成所述的第一滑动空间和第二滑动空间;所述下支撑片22成型于该盖板200中部。
所述动力机构3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动力输出轴35和第二动力输出轴36,该第一动力输出轴35上安装有所述第一车轮37;该第二动力输出轴36上安装有所述第二车轮38。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单臂避震系统1的上下两端分别倾斜安装于车体2上端中部和动力机构3上端中部,并位于第一车轮37和第二车轮38之间轴线的中心点上方,当车体2或动力机构3受力时,该单臂避震系统1中的下避震臂11与上避震臂12相对收缩,该避震弹簧13被挤压以吸收该力量,以此达到避震的效果,即同时对第一车轮37和第二车轮38及车体起到避震功效,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单臂避震系统1结构简单,零部件少,同时也可以对两个车轮及车体起到避震功效,大大降低了成本,便于本实用新型提高市场竞争力。当第一车轮37和第二车轮38行走在不平的路面上时,在该单臂避震系统1能够对第一车轮37和第二车轮38及车体起到避震功效的同时,动力机构3的中间轴32沿中心支点左右摆动,且第一轴体33和第二轴体34在第一滑动空间和第二滑动空间能够上下移动以便自动调节位置,使第一车轮37和第二车轮38时刻同时着地,保证行驶平稳,而不会出现翻车的现象。
当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1.一种单臂避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单臂避震系统(1)倾斜安装于车体(2)与动力机构(3)之间,该动力机构(3)两端设置有第一车轮(37)和第二车轮(38),该单臂避震系统(1)包括有以可相对滑动方式套设在一起的下避震臂(11)和上避震臂(12)以及安装有于该下避震臂(11)与上避震臂(12)之间的避震弹簧(13),该下避震臂(11)和上避震臂(12)相对收缩时,该避震弹簧(13)被挤压;该下避震臂(11)下端与动力机构(3)上端中部枢接;该上避震臂(12)上端与车体(2)上端中部枢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臂避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3)上端中部成型有第一枢接轴(31),该第一枢接轴(31)一端为自由端,所述下避震臂(11)下端设置的枢接孔(111)沿该第一枢接轴(31)的自由端套入,并套设于该第一枢接轴(3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单臂避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2)上端中部成型有第二枢接轴(21),该上避震臂(12)的上端成型有截面呈c字形的轴套(121),该轴套(121)的开口尺寸小于该轴套(121)内腔尺寸,该轴套(121)卡设于该第二枢接轴(21)上,并可相对该第二枢接轴(21)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臂避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避震臂(12)中成型有供所述下避震臂(11)穿设的滑槽(122),该滑槽(122)内壁成型有若干贯通该上避震臂(12)外壁的防脱滑孔(123),且该滑槽(122)端口处的内部成型有与该防脱滑孔(123)错开的插入槽(124),该插入槽(124)还连通所述防脱滑孔(123);所述下避震臂(11)上端外围成型的若干防脱滑块(112),该下避震臂(11)穿入该上避震臂(12)的滑槽(122)时,该防脱滑块(112)沿插入槽(124)插入,且该防脱滑块(112)在下避震臂(11)旋转后进入到防脱滑孔(123),再将下避震臂(11)推入到滑槽(122)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臂避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避震臂(11)下端成型有第一挡板(113);所述上避震臂(12)上端成型有第二挡板(125),所述避震弹簧(13)套设于该上避震臂(12)上,并位于该第二挡板(125)与第一挡板(113)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单臂避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3)下端中部成型有一中间轴(32),该动力机构(3)下端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轴体(33)和第二轴体(34);所述车体(2)下端中部具有下支撑片(22)和位于该下支撑片(22)上方的上支撑片(23),该上支撑片(23)与下支撑片(22)分别与该中间轴(32)上下两端抵压,且该动力机构(3)下端两侧的第一轴体(33)和第二轴体(34)分别置于该车体(2)下端两侧设置的第一滑动空间和第二滑动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单臂避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2)下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分别供所述第一轴体(33)和第二轴体(34)上下滑动的第一滑动槽(201)和第二滑动槽(202);该车体(2)下端通过螺丝固定有一盖板(200),该盖板(200)盖合于该第一滑动槽(201)和第二滑动槽(202)上,以形成所述的第一滑动空间和第二滑动空间;所述下支撑片(22)成型于该盖板(200)中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单臂避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3)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动力输出轴(35)和第二动力输出轴(36),该第一动力输出轴(35)上安装有所述第一车轮(37);该第二动力输出轴(36)上安装有所述第二车轮(38)。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