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液压油循环冷却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是涉及一种等静压机液压油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等静压石墨又称特种石墨,是具有“高强度、高密度、高纯度”等优良特性的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光伏、连续铸造、电火花、半导体、化工、航天等领域。等静压石墨的生产流程包括磨粉、混捏、成型、炭化、浸渍、石墨化等工序,其中成型工序中等静压机属于关键设备。
等静压机在运行过程中,液压油的温度会随之上升。目前市面上使用的等静压机通常简单采用常温水冷却的方式进行降温,效果不明显,尤其是在夏季气温、水温都较高,致使油温超高,设备无法正常运行,影响产品质量。
而现有技术中针对液压油降温的改进措施是额外加装冷却装置,通常是采用盘管式换热器。在储油箱中设置螺旋的盘管,并在盘管中通入循环的冷却水,利用冷却水与储油箱中液压油之间的热交换实现液压油的冷却。但是,因为储油箱中油量较多,这种冷却方式效率较低、冷却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现有液压油冷却装置冷却效率低、冷却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等静压机液压油冷却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等静压机液压油冷却装置,包括外壳,外壳内部上下分别设置有均为水平的进油夹层与出水夹层,进油夹层与出水夹层将外壳内部从上至下依次分为进水腔、冷却腔、储油腔,冷却腔中均匀的设置有若干竖直的冷却管,冷却管顶部管口穿过进油夹层与进水腔连通、底部管口与出水夹层连通,进油夹层下部的夹层壁上开设有环绕冷却管的出油口,冷却腔与储油腔通过若干贯穿出水夹层的输油管连通,外壳上设置有与进水腔连通的进水管、与出水夹层连通的出水管、与进油夹层连通的进油管。
进一步地,外壳上在对应冷却腔下部处开设有风冷口、在对应冷却腔上部处开设有出风口,风冷口与外部的风冷管连通,风冷管斜向上设置,风冷口处设置有整流网。
进一步地,冷却管为直径由上至下逐渐均匀增大的锥形管。
进一步地,进油夹层下表面在出油口处设置有套在冷却管外的套管,套管的内径大于冷却管的外径,套管底部端面上设置有用于液压油整流的毛刷,毛刷与冷却管外壁接触。
进一步地,输油管设置在相邻冷却管之间的位置且输油管顶部管口与出水夹层上表面平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中液压油沿冷却管外壁流下,其流量较小,同时其在冷却管外壁形成一层向下流动的液体薄膜,在此过程中,冷却管中通入的冷却水与液压油形成的液体薄膜进行换热,实现对液压油的冷却降温。由于液体薄膜的液压油一次性流量较小,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对储油箱中的液压油进行整体换热冷却,本装置大大提高了冷却换热的效率,进而提高了液压油的冷却效率与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外壳,2-进油夹层,3-进水腔,4-出油口,5-进水管,6-进油管,7-套管,8-毛刷,9-冷却管,10-冷却腔,11-整流网,12-风冷口,13-风冷管,14-出水管,15-出水夹层,16-储油腔,17-输油管,18-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等静压机液压油冷却装置,包括外壳1,外壳1内部上下分别设置有均为水平的进油夹层2与出水夹层15,进油夹层2与出水夹层15将外壳1内部从上至下依次分为进水腔3、冷却腔10、储油腔16,冷却腔10中均匀的设置有若干竖直的冷却管9,冷却管9顶部管口穿过进油夹层2与进水腔3连通、底部管口与出水夹层15连通,进油夹层2下部的夹层壁上开设有环绕冷却管9的出油口4,冷却腔10与储油腔16通过若干贯穿出水夹层15的输油管17连通,外壳1上设置有与进水腔3连通的进水管5、与出水夹层15连通的出水管14、与进油夹层2连通的进油管6。
工作原理:将等静压机的液压油通过进油管6输入至进油夹层2中,具体可以采用齿轮泵为液压油的输入提供动力。进油夹层2中的液压油经过出油口4流出,由于液压油具有一定的黏性,所以液压油会沿着冷却管9的外壁缓缓流下。与此同时,冷却水通过水泵经进水管5输入至进水腔3中,冷却水通过冷却管9由进水腔3流至出水夹层15中并最终由出水管14排出,冷却水不断重复以上过程形成循环冷却水流。在冷却水流经冷却管9时,与沿冷却管9外壁流下的液压油进行换热,进而对液压油进行降温。降温后的液压油流至冷却腔10底部并通过输油管17进入储油腔16中进行储存,最后通过外部的齿轮泵将储油腔16中的液压油输送至等静压机的液压机构中。不断的重复以上过程实现液压油的循环冷却。
需要说明的是,出油口4的大小需要进行控制,具体来说需要控制出油口4的尺寸使液压油的流出的流量适中。流量过小会影响冷却装置的工作效率;流量过大会影响冷却效果并且可能使液压油不完全的沿冷却管9外壁流下,进而影响冷却装置的正常工作。同时应该注意,由于液压油有一定的黏性,出油口4过小的话不仅会影响冷却装置的工作效率,而且可能使液压油难以流出。
本实用新型中液压油沿冷却管外壁流下,其流量较小,同时其在冷却管外壁形成一层向下流动的液体薄膜,在此过程中,冷却管中通入的冷却水与液压油形成的液体薄膜进行换热,实现对液压油的冷却降温。由于液体薄膜的液压油一次性流量较小,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对储油箱中的液压油进行整体换热冷却,本装置大大提高了冷却换热的效率,进而提高了液压油的冷却效率与冷却效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外壳1上在对应冷却腔10下部处开设有风冷口12、在对应冷却腔10上部处开设有出风口18,风冷口12与外部的风冷管13连通,风冷管13斜向上设置,风冷口12处设置有整流网11。
在液压油沿冷却管9外壁流下的过程中,外部的冷风风机通过风冷管13与风冷口12箱冷却腔10中通入冷风,冷风通入实现液压油的风冷,同时斜向上的冷风将冷却腔10中的热空气吹至冷却腔10顶部并通过出风口18排出,利用风冷与水冷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液压油的冷却效果与冷却效率。整流网11的设置是为了对冷风进行整流、分流,使其均匀的通入,同时也起到减小其风速的作用,防止冷风过于集中以及风速过快对液压油流下的液体薄膜造成过大的冲击,进而避免阻碍液压油向下的正常流动。
冷却管9为直径由上至下逐渐均匀增大的锥形管。锥形管的外壁为斜向下的斜面,具有一定坡度,可以使液压油更稳定的沿其外壁向下流动。避免冷却管9采用直径处处相同的直管时,液压油可能会在流量较大或着存在外部震动干扰时脱离冷却管9外壁直接落下。
进油夹层2下表面在出油口4处设置有套在冷却管9外的套管7,套管7的内径大于冷却管9的外径,套管7底部端面上设置有用于液压油整流的毛刷8,毛刷8与冷却管9外壁接触。套管7起到液压油流下时的导流作用,防止液压油朝进油夹层2的下表面流动;同时毛刷8起到对液压油的整流作用,防止液压油的流速过大直接成股流下而影响换热效果。
输油管17设置在相邻冷却管9之间的位置且输油管17顶部管口与出水夹层15上表面平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1.一种等静压机液压油冷却装置,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外壳(1)内部上下分别设置有均为水平的进油夹层(2)与出水夹层(15),进油夹层(2)与出水夹层(15)将外壳(1)内部从上至下依次分为进水腔(3)、冷却腔(10)、储油腔(16),冷却腔(10)中均匀的设置有若干竖直的冷却管(9),冷却管(9)顶部管口穿过进油夹层(2)与进水腔(3)连通、底部管口与出水夹层(15)连通,进油夹层(2)下部的夹层壁上开设有环绕冷却管(9)的出油口(4),冷却腔(10)与储油腔(16)通过若干贯穿出水夹层(15)的输油管(17)连通,外壳(1)上设置有与进水腔(3)连通的进水管(5)、与出水夹层(15)连通的出水管(14)、与进油夹层(2)连通的进油管(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静压机液压油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外壳(1)上在对应冷却腔(10)下部处开设有风冷口(12)、在对应冷却腔(10)上部处开设有出风口(18),风冷口(12)与外部的风冷管(13)连通,风冷管(13)斜向上设置,风冷口(12)处设置有整流网(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静压机液压油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冷却管(9)为直径由上至下逐渐均匀增大的锥形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静压机液压油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油夹层(2)下表面在出油口(4)处设置有套在冷却管(9)外的套管(7),套管(7)的内径大于冷却管(9)的外径,套管(7)底部端面上设置有用于液压油整流的毛刷(8),毛刷(8)与冷却管(9)外壁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静压机液压油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输油管(17)设置在相邻冷却管(9)之间的位置且输油管(17)顶部管口与出水夹层(15)上表面平齐。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