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人脸识别和传感技术的门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4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门禁装置,特别是一种基于人脸识别和传感技术的门禁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密码门禁、刷卡门禁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安防效果,但密码容易泄露,卡片容易遗失,存在被人冒充进入场所的风险,而且忘记密码或者卡片遗失,对于用户本人也会造成无法进入场所,此外,也存在用户本人开门后,后面有人跟随一同进入的情况,造成非法闯入,从而造成安全或财产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人脸识别和传感技术的门禁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人脸识别和传感技术的门禁装置,包括左门禁闸机和右门禁闸机,所述左门禁闸机或右门禁闸机内安装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内存有用户脸部特征数据库,所述左门禁闸机和右门禁闸机之间设置有行走通道,所述左门禁闸机和右门禁闸机上设置有前闸门和后闸门,所述前闸门和后闸门分别位于所述行走通道的进口端和出口端,所述左门禁闸机上设置有若干红外传感器,所述右门禁闸机的顶部安装有面部识别摄像头,所述红外传感器、面部识别摄像头、前闸门和后闸门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红外传感器包括第一红外传感器、第二红外传感器、第三红外传感器,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位于所述前闸门的前方,所述第二红外传感器位于所述前闸门和后闸门之间,所述第三红外传感器位于所述后闸门的后方。

    所述右门禁闸机的顶部安装有指纹识别装置,所述控制器内存储有用户指纹数据库,所述指纹识别装置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右门禁闸机的顶部安装有支撑面板,所述支撑面板上安装有显示屏,所述面部识别摄像头安装在所述支撑面板上,所述显示屏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右门禁闸机内部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驱动丝杆,装配后,所述驱动丝杆与所述支撑面板的内部螺纹连接,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左门禁闸机的顶部安装有蜂鸣器,所述蜂鸣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左门禁闸机的侧面安装有警报按钮,所述警报按钮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取面部识别实现开启门禁,大大提高安防的效果,不会因丢失门卡、密码泄露导致安全或财产隐患,同时通过红外传感器的感应通过行走通道的用户数量,防止用户通过后后面有人跟随一同进入,造成非法闯入。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一种基于人脸识别和传感技术的门禁装置,包括左门禁闸机1和右门禁闸机2,所述左门禁闸机1或右门禁闸机2内安装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内存有用户脸部特征数据库,所述左门禁闸机1和右门禁闸机2之间设置有行走通道3,所述左门禁闸机1和右门禁闸机2上设置有前闸门4和后闸门5,所述前闸门4和后闸门5分别位于所述行走通道3的进口端和出口端,所述左门禁闸机1上设置有若干红外传感器,所述右门禁闸机2的顶部安装有面部识别摄像头6,所述面部识别摄像头6可实现多方位拍摄,所述红外传感器、面部识别摄像头6、前闸门4和后闸门5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采取面部识别实现开启门禁,大大提高安防的效果,不会因丢失门卡、密码泄露导致安全或财产隐患。

    所述红外传感器包括第一红外传感器7、第二红外传感器8、第三红外传感器9,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7位于所述前闸门4的前方,所述第二红外传感器8位于所述前闸门4和后闸门5之间,所述第三红外传感器9位于所述后闸门5的后方,通过红外传感器的感应通过行走通道的用户数量,防止用户通过后后面有人跟随一同进入,造成非法闯入。

    所述右门禁闸机2的顶部安装有指纹识别装置10,所述控制器内存储有用户指纹数据库,所述指纹识别装置10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因特殊情况而导致的面部识别不可用时,可采用指纹识别进行开门,同样不会因丢失门卡、密码泄露导致安全或财产隐患,安防效果强。

    所述右门禁闸机2的顶部安装有支撑面板14,所述支撑面板14上安装有显示屏11,所述面部识别摄像头6安装在所述支撑面板14上,所述显示屏11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显示屏11可在用户进行脸部识别时进行显示用户的面部特征,同时可起到提示后方有无外来人员跟随的作用。

    所述右门禁闸机2内部安装有驱动电机15,所述驱动电机15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驱动丝杆16,装配后,所述驱动丝杆16与所述支撑面板14的内部螺纹连接,所述驱动电机15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在不使用面部识别开启的时候,所述驱动电机15可转动所述驱动丝杆16将所述支撑面板14下降至所述右门禁闸机2的内部,起到保护所述面部识别摄像头6和显示屏11的作用。

    所述左门禁闸机1的顶部安装有蜂鸣器12,所述蜂鸣器12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当面部识别不及格或红外感应器感应有人非法传入的时候,所述蜂鸣器12可起到警报作用。

    所述左门禁闸机1的侧面安装有警报按钮13,所述警报按钮13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当用户发现后方有人跟随进门的时候,用户可按下所述警报按钮13,手动触发警报响起。

    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开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7感应到用户后启动所述面部识别摄像头6进行人脸拍摄识别;

    步骤2:将所识别出的面部特征与所述控制器内的用户脸部特征数据库进行比对,若为合格用户,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前闸门4开启,否则,所述蜂鸣器12发起警报;

    步骤3:用户进入所述行走通道3后,所述第二红外传感器8感应用户经过后,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后闸门5开启,同时关闭所述前闸门4;

    步骤4:所述第三红外传感器9感应用户经过后,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后闸门5关闭。

    所述步骤2还包括以下步骤:若所述面部识别摄像头6识别到多个面部特征时,所述控制器将进行逐一识别,若其中一个为不及格用户,所述蜂鸣器12发起警报,所述显示屏11上显示不及格用户的的脸部影像。

    所述步骤3还包括以下步骤:若所述面部识别摄像头6识别到若干个脸部特征并且为均为合格用户,所述第二红外传感器8却感应到多于上述数量的用户经过时,所述蜂鸣器12发起警报,同样,当外来人员想非法闯入,试图跨越闸门时,在红外感应器感应后,所述控制器依然会控制所述蜂鸣器12发起警报。

    以上的实施方式不能限定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专业技术领域的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整体构思的情况下,所做的均等修饰与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创造涵盖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人脸识别和传感技术的门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左门禁闸机(1)和右门禁闸机(2),所述左门禁闸机(1)或右门禁闸机(2)内安装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内存有用户脸部特征数据库,所述左门禁闸机(1)和右门禁闸机(2)之间设置有行走通道(3),所述左门禁闸机(1)和右门禁闸机(2)上设置有前闸门(4)和后闸门(5),所述前闸门(4)和后闸门(5)分别位于所述行走通道(3)的进口端和出口端,所述左门禁闸机(1)上设置有若干红外传感器,所述右门禁闸机(2)的顶部安装有面部识别摄像头(6),所述红外传感器、面部识别摄像头(6)、前闸门(4)和后闸门(5)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右门禁闸机(2)的顶部安装有支撑面板(14),所述支撑面板(14)上安装有显示屏(11),所述面部识别摄像头(6)安装在所述支撑面板(14)上,所述显示屏(11)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右门禁闸机(2)内部安装有驱动电机(15),所述驱动电机(15)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驱动丝杆(16),装配后,所述驱动丝杆(16)与所述支撑面板(14)的内部螺纹连接,所述驱动电机(15)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脸识别和传感技术的门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传感器包括第一红外传感器(7)、第二红外传感器(8)、第三红外传感器(9),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7)位于所述前闸门(4)的前方,所述第二红外传感器(8)位于所述前闸门(4)和后闸门(5)之间,所述第三红外传感器(9)位于所述后闸门(5)的后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脸识别和传感技术的门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右门禁闸机(2)的顶部安装有指纹识别装置(10),所述控制器内存储有用户指纹数据库,所述指纹识别装置(10)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脸识别和传感技术的门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门禁闸机(1)的顶部安装有蜂鸣器(12),所述蜂鸣器(12)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脸识别和传感技术的门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门禁闸机(1)的侧面安装有警报按钮(13),所述警报按钮(13)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人脸识别和传感技术的门禁装置,包括左门禁闸机和右门禁闸机,左门禁闸机或右门禁闸机内安装有控制器,控制器内存有用户脸部特征数据库,左门禁闸机和右门禁闸机之间设置有行走通道,左门禁闸机和右门禁闸机上设置有前闸门和后闸门,前闸门和后闸门分别位于行走通道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左门禁闸机上设置有若干红外传感器,右门禁闸机的顶部安装有面部识别摄像头,采取面部识别实现开启门禁,大大提高安防的效果,不会因丢失门卡、密码泄露导致安全或财产隐患,同时通过红外传感器的感应通过行走通道的用户数量,防止用户通过后后面有人跟随一同进入,造成非法闯入。

    技术研发人员:蔡林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翔翼科技信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17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502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