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舞台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平台与楼梯相互转化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舞台设备中,升降台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表演设备,当升降台从一个平面升起达到另一个高度平面时,通常情况下,演员是在低平面时就出场位于升降台上,随升降台一起升起达到一个高度,只有当升降台下降以后演员才能转换场地。设置有升降台的表演舞台时,这种情况,固定的楼梯不能满足演员随时进出场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现有技术固定楼梯踏步单元之间相互固定,不适合设置在具有升降台的剧院中,满足升降台上的演员随时实现进出场的需要。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平台与楼梯相互转化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踏步单元,上固定梁,下固定梁,支撑架和固定座;所述踏步单元上平面为踏步平台,所述踏步单元固设有长连杆、短连杆;所述长连杆、短连杆各2组,分别呈对称布置;所述上固定梁、下固定梁分别为两组,呈左、右对称布置;所述固定座上部固定设置有左、右对称布置的固定板;所述上固定梁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座的固定板通过第一销轴铰接连接,为第一铰接点;所述下固定梁的一端与固定座的固定板通过第二销轴铰接连接,为第二铰接点;所述长连杆与下固定梁通过第三销轴铰接连接,为第三铰接点;所述短连杆与上固定梁通过第四销轴铰接,为第四铰接点;所述第一铰接点、第二铰接点、第三铰接点、第四铰接点、第一铰接点依次连线时,形成平行四边形,所述上固定梁、下固定梁分别为所述平行四边形的上弦、下弦;所述支撑架上端与所述下固定梁通过第五销轴铰接连接;所述第五销轴与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推动并举升或下拉所述支撑架,则可驱动所述平行四边形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变形;完成楼梯的转化。
更进一步,所述若干踏步单元的踏步平台在初始位置时相互平齐。
更进一步,所述支撑架的下端设置有对称布置的第一行走轮。
更进一步,还包括推拉油缸和油缸固定座;所述推拉油缸包括推拉伸缩杆和缸体;所述支撑架下端设置有至少一第一铰接耳座,所述第一铰接耳座与所述推拉伸缩杆通过第六销轴铰接;所述缸体与所述油缸固定座通过第七销轴连接。
更进一步,还包括移动架;此时,所述支撑架下端设置有至少一第二铰接耳座;所述移动架包括第二铰接座,第三铰接耳座,第二行走轮,所述第二铰接耳座与所述移动架的第二铰接座铰接连接;所述第三铰接耳座与所述推拉伸缩杆铰接;所述第二行走轮为两组,呈左、右对称布置。
更进一步,还包括导向轨道;所述导向轨道是型钢槽钢;所述导向轨道为两组,呈左、右对移布置;所述第一行走轮或第二行走轮与所述轨道贴合。
更进一步,所述移动架还设置有侧向导向轮;所述侧向导向轮与所述轨道贴合。
更进一步,所述长连杆、短连杆之间设置有至少一固定杆。
更进一步,所述固定座上面设置有一第二平台,其上表面可与所述第二平台在水平位置时平齐。
更进一步,所述支撑架的上端通过转接轴与下固定梁之间进行铰接连接;所述转接轴两端分别穿入所述下固定梁中,并且可以绕自身轴线旋转;所述转接轴固定设置有固定孔,与所述支撑架的上端固定设置;
更进一步,所述转接轴可由两组所述第五销轴组成。
更进一步,所述下固定梁之间设置有横档。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所述踏步单元,所述上固定梁,所述下固定梁,所述固定座之间的所述第一铰接点、第二铰接点、第三铰接点、第四铰接点、第一铰接点依次连线,形成平行四边形,所述支撑架上端与所述下固定梁铰接连接,推动并举升或下拉所述支撑架,则可驱动所述平行四边形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变形;由于第一铰接点与第二铰接点分别固定,在平行四边形变形过程中,相当于所述上固定梁绕所述第一铰接点进行摆动,所述下固定梁绕所述第二铰接点进行摆动,由于所述长连杆、短连杆所形成的第三铰接点与第四铰接点之间的距离在平行四边形变形过程中保持不变,因此,所述上固定梁、下固定梁在平行四边形变形过程中保持同步摆动,从而当所述上固定梁、下固定梁由水平位置摆动至倾斜位置时,所述的若干踏步单元可以保持原来的状态不变,但所述若干踏步单元的踏步平台之间出现了高低的落差,形成了可以上、下的楼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表现在:当所述当所述上固定梁、下固定梁处于水平位置时,所述若干踏步单元的踏步平台相互平齐,可作为表演舞台的一部分。当升降舞台升起后,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随时推动并举升支撑架,转化成楼梯,成为演员转换表演场地的楼梯通道。本实用新型可以只用一个驱动源就可以满足若干个踏步单元转换成楼梯的功能,设备整体结构简单,安装、维护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初始状态时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楼梯状态时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图1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图3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图4的a-a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图1的仰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图2的主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图2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图8的b-b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图1的左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图2的左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撑架与所述推拉伸缩杆连接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移动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图13的俯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撑架与所述移动架连接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横档的立体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油缸固定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踏步单元的立体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图18的主视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图19的左视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固定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五销轴的立体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转接轴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上述附图,用实施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所述的平台与楼梯相互转化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踏步单元(1),上固定梁(2),下固定梁(3),支撑架(4)和固定座(5);所述踏步单元上平面为中踏步平台(11),所述踏步单元固设有长连杆(12)、短连杆(13);所述长连杆、短连杆各2组,分别呈对称布置;所述上固定梁、下固定梁分别为两组,呈左、右对称布置;所述固定座(5)上部固定设置有左、右对称布置的固定板(51);所述上固定梁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座的固定板通过第一销轴铰接连接,为第一铰接点(21);所述下固定梁的一端与固定座的固定板通过第二销轴铰接连接,为第二铰接点(22);所述长连杆与下固定梁通过第三销轴铰接连接,为第三铰接点(23);所述短连杆与上固定梁通过第四销轴铰接,为第四铰接点(24);所述第一铰接点、第二铰接点、第三铰接点、第四铰接点、第一铰接点依次连线时,形成平行四边形,所述上固定梁、下固定梁分别为所述平行四边形的上弦、下弦;所述支撑架上端与所述下固定梁通过第五销轴(25)铰接连接,所述第五销轴与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五销轴为左、右两组;所述第五销轴一端伸入所述下固定梁的第一通孔(26),并可以转动;推动并举升或下拉所述支撑架,则可驱动所述平行四边形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变形;完成相互转化。
更进一步,所述若干踏步单元的踏步平台在初始位置时相互平齐。
更进一步,所述支撑架的下端设置有对称布置的第一行走轮(41)。
更进一步,还包括推拉油缸和油缸固定座(7);所述推拉油缸包括推拉伸缩杆(61)和缸体(62);所述支撑架下端设置有至少一第一铰接耳座(42),所述第一铰接耳座与所述推拉伸缩杆铰接;所述缸体(62)通过第六销轴与油缸固定座(7)连接。
更进一步,还包括导向轨道(8);所述导向轨道是型钢槽钢;所述导向轨道为两组,呈左、右对移布置;所述第一行走轮与所述轨道贴合。
更进一步,所述长连杆、短连杆之间设置有至少一固定杆(6)。
更进一步,所述固定座上面设置有一第二平台(9),其上表面可与所述第二平台在水平位置时平齐。
更进一步,所述支撑架上端通过所述转接轴(10)与下固定梁之间进行铰接连接;所述转接轴两端分别穿入所述下固定梁中,并且可以绕自身轴线旋转;所述转接轴与所述支撑架的上端固定连接。
更进一步,所述转接轴可由两组第五销轴组成。
更进一步,所述下固定梁之间设置有横档(102)。
更进一步,所述横档与下固定梁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固定。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平台与楼梯相互转化的装置,其特征除了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一中所述的特征之外,还包括移动架(103);所述支撑架通过所述的移动架与所述的油缸连接;所述支撑架下端设置有至少一第二铰接耳座(43);所述移动架包括第二铰接座(1031),第三铰接耳座(1032),第二行走轮(1033),所述第二铰接耳座与所述移动架的第二铰接座铰接连接;所述第三铰接耳座(1032)与所述推拉伸缩杆铰接;所述缸体通过油缸固定座固定;所述第二行走轮(1033)至少为两组,呈左、右对称布置。
更进一步,所述第二行走轮与所述轨道贴合。
更进一步,所述移动架还设置有侧向导向轮(1034);所述侧向导向轮与所述轨道贴合;所述侧向轮至少为两组,呈左、右对称布置。
1.一种平台与楼梯相互转化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踏步单元,上固定梁,下固定梁,支撑架和固定座;所述踏步单元上平面为踏步平台,所述踏步单元固设有长连杆、短连杆;所述长连杆、短连杆各2组,分别呈对称布置;所述上固定梁、下固定梁分别为两组,呈左、右对称布置;所述固定座上部固定设置有左、右对称布置的固定板;所述上固定梁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座的固定板铰接连接,为第一铰接点;所述下固定梁的一端与固定座的固定板铰接连接,为第二铰接点;所述长连杆与下固定梁铰接连接,为第三铰接点;所述短连杆与上固定梁铰接,为第四铰接点;所述第一铰接点、第二铰接点、第三铰接点、第四铰接点、第一铰接点依次连线时,形成平行四边形;所述支撑架上端与所述下固定梁铰接连接,推动并举升或下拉所述支撑架,则可驱动所述平行四边形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变形,完成楼梯的转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台与楼梯相互转化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的下端设置有对称布置的第一行走轮。
3.如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平台与楼梯相互转化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推拉油缸和油缸固定座;所述推拉油缸包括推拉伸缩杆和缸体;所述支撑架下端与所述推拉伸缩杆铰接;所述缸体与油缸固定座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台与楼梯相互转化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推拉油缸、油缸固定座和移动架;所述推拉油缸包括推拉伸缩杆和缸体;所述支撑架下端设置有至少一第二铰接耳座;所述移动架包括第二铰接座,第三铰接耳座,第二行走轮,所述第二铰接耳座与所述移动架的第二铰接座铰接连接;所述第三铰接耳座与所述推拉伸缩杆铰接;所述缸体与油缸固定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行走轮至少为两组,呈左、右对称布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台与楼梯相互转化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向轨道;所述导向轨道是型钢槽钢;所述导向轨道为两组,呈左、右对移布置;所述第二行走轮与所述轨道贴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平台与楼梯相互转化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架还设置有侧向导向轮;所述侧向导向轮与所述轨道贴合;所述侧向导向轮至少为两,呈左、右对称布置。
7.如权利要求1~2或4或6任一项所述的平台与楼梯相互转化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长连杆、短连杆之间设置有至少一固定杆。
8.如权利要求1~2或4或6任一项所述的平台与楼梯相互转化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上面设置有一第二平台,其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平台在水平位置时可以平齐。
9.如权利要求1~2或4或6任一项所述的平台与楼梯相互转化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的上端通过第五销轴与下固定梁之间进行铰接连接;所述第五销轴一端穿入所述下固定梁中,并且可以绕自身轴线旋转;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架的上端固定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2或4或6任一项所述的平台与楼梯相互转化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的上端通过转接轴与下固定梁之间进行铰接连接;所述转接轴的两端分别穿入所述下固定梁中,并且可以绕自身轴线旋转;所述转接轴与所述支撑架的上端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