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余热利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开式喷雾干燥塔余热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喷雾干燥塔是一种将生物、药品和食品等液态物料通过雾化加热加工成粉末状物料的干燥处理设备。将溶液、乳浊液、悬浊液或含有水分的膏状物料在热风中喷雾,形成细小的液滴,在液滴下落过程中,水分被蒸发而成为粉末或颗粒状的产品,从而在单一工序中同时完成喷雾与干燥两种工艺过程。
现有的喷雾干燥塔生产效率高,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各部件会受到一定损坏,使热效率不能完全利用,能耗也会随之增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开式喷雾干燥塔余热利用装置,其自动化程度高,不影响产能和现有工艺,能够将高温的废气进行充分利用,有效利用能源,生产效率高,节省生产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开式喷雾干燥塔余热利用装置,包括燃气炉、喷雾干燥塔、旋风分离器、湿法除尘器、换热机构,所述的换热机构分别通过管路与所述的湿法除尘器、燃气炉相连,所述的燃气炉通过管路与所述的喷雾干燥塔相连,所述的喷雾干燥塔通过管路与所述的旋风分离器相连,所述的旋风分离器通过管路与所述的换热机构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喷雾干燥塔的内部设置有雾化器。
进一步,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还包括空气过滤器、送风机,所述的空气过滤器通过管路与所述的送风机相连,所述的送风机通过管路与所述的换热机构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还设置有引风机,所述的引风机通过管路分别与所述的旋风分离器、换热机构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换热机构上设有自然风进口、热气出口、尾气出口、换热气体进口,所述的尾气出口、换热气体进口位于所述的换热机构的同侧,所述的自然风进口、热气出口分别位于所述的换热机构的两端,所述的自然风进口位于所述的热气出口的上方,所述的自然风进口与所述的送风机相连,所述的热器出口与所述的燃气炉相连,所述的尾气出口与所述的湿法除尘器相连,所述的换热气体进口与所述的引风机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换热机构的内部设置有外套管、内套管,所述的外套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尾气出口、换热气体进口相连,所述的内套管位于所述的外套管的内侧,所述的内套管的两端分别穿出所述的外套管与所述的然风进口、热气出口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外套管、内套管均呈蛇形结构。
进一步,所述的外套管的外侧设置有保温层。
进一步,所述的外套管的直径为所述的内套管直径的1.5-3倍。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开式喷雾干燥塔余热利用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开式喷雾干燥塔余热利用装置利用喷雾干燥塔排出的90℃的尾气通过换热机构进行换热,然后将新进入到加热炉的自然空气在进入加热炉之前进入到换热机构将自然空气加热到65℃左右,再进入加热炉进行加热至180℃进行生产,比将25℃左右的自然空气加热至180℃节省能源。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开式喷雾干燥塔余热利用装置自动化程度高,不影响产能和现有工艺,能够将高温的废气进行充分利用,有效利用能源,生产效率高,节省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开式喷雾干燥塔余热利用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换热机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空气过滤器;2-送风机;3-燃气炉;4-喷雾干燥塔;5-旋风分离器;6-引风机;7-湿法除尘器;8-雾化器;9-换热机构;91-尾气出口;92-换热气体进口;93-自然风进口;94-热气出口;95-外套管;96-内套管;97-保温层。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2所示,一种开式喷雾干燥塔4余热利用装置,包括燃气炉3、喷雾干燥塔4、旋风分离器5、湿法除尘器7、换热机构9,所述的换热机构9分别通过管路与所述的湿法除尘器7、燃气炉3相连,所述的燃气炉3通过管路与所述的喷雾干燥塔4相连,所述的喷雾干燥塔4通过管路与所述的旋风分离器5相连,所述的旋风分离器5通过管路与所述的换热机构9相连。
所述的喷雾干燥塔4的内部设置有雾化器8。雾化器8安装在喷雾干燥塔4内顶端的喷枪上。
该装置还包括空气过滤器1、送风机2,所述的空气过滤器1通过管路与所述的送风机2相连,所述的送风机2通过管路与所述的换热机构9相连。
该装置还设置有引风机6,所述的引风机6通过管路分别与所述的旋风分离器5、换热机构9相连。
所述的换热机构9上设有自然风进口93、热气出口94、尾气出口91、换热气体进口92,所述的尾气出口91、换热气体进口92位于所述的换热机构9的同侧,所述的自然风进口93、热气出口94分别位于所述的换热机构9的两端,所述的自然风进口93位于所述的热气出口94的上方,所述的自然风进口93与所述的送风机2相连,所述的热器出口与所述的燃气炉3相连,所述的尾气出口91与所述的湿法除尘器7相连,所述的换热气体进口92与所述的引风机6相连。
所述的换热机构9的内部设置有外套管95、内套管96,所述的外套管9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尾气出口91、换热气体进口92相连,所述的内套管96位于所述的外套管95的内侧,所述的内套管96的两端分别穿出所述的外套管95与所述的然风进口、热气出口94相连。
所述的换热机构9利用喷雾干燥塔4排出的90℃的气体将自然风进行初步加热,使自然空气升温至65℃左右,然后进入加热炉加热至180进行生产,所述的换热机构9将尾气中的热量进行再次利用,节省了能源。
内套管96与外套管95的设置使外套管95包裹内套管96,使热气充分的包裹住待加热气体,充分的进行加热,提高了加热速率与加热效果。
所述的外套管95、内套管96均呈蛇形结构。延长了气体的接触路径,提高了换热效果。
所述的外套管95的外侧设置有保温层97。维持换热气体的温度,防止温度的损耗。保温层97采用常规保温材料。所述的外套管95的直径为所述的内套管96直径的2倍。
燃气炉3与换热机构9之间的管路、引风机6与换热机构9直接的管路上均设置有温度显示装置,随时监测温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开式喷雾干燥塔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气炉、喷雾干燥塔、旋风分离器、湿法除尘器、换热机构,所述的换热机构分别通过管路与所述的湿法除尘器、燃气炉相连,所述的燃气炉通过管路与所述的喷雾干燥塔相连,所述的喷雾干燥塔通过管路与所述的旋风分离器相连,所述的旋风分离器通过管路与所述的换热机构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式喷雾干燥塔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喷雾干燥塔的内部设置有雾化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式喷雾干燥塔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还包括空气过滤器、送风机,所述的空气过滤器通过管路与所述的送风机相连,所述的送风机通过管路与所述的换热机构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式喷雾干燥塔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还设置有引风机,所述的引风机通过管路分别与所述的旋风分离器、换热机构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式喷雾干燥塔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热机构上设有自然风进口、热气出口、尾气出口、换热气体进口,所述的尾气出口、换热气体进口位于所述的换热机构的同侧,所述的自然风进口、热气出口分别位于所述的换热机构的两端,所述的自然风进口位于所述的热气出口的上方,所述的自然风进口与所述的送风机相连,所述的热气出口与所述的燃气炉相连,所述的尾气出口与所述的湿法除尘器相连,所述的换热气体进口与所述的引风机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式喷雾干燥塔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热机构的内部设置有外套管、内套管,所述的外套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尾气出口、换热气体进口相连,所述的内套管位于所述的外套管的内侧,所述的内套管的两端分别穿出所述的外套管与所述的然风进口、热气出口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式喷雾干燥塔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套管、内套管均呈蛇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式喷雾干燥塔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套管的外侧设置有保温层。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式喷雾干燥塔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套管的直径为所述的内套管直径的1.5-3倍。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