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踏脚线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53


    本实用新型涉及踏脚线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踏脚线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踢脚线是装修时用的专用词语,在居室设计中,阴角线、腰线、踢脚线起着视觉的平衡作用,利用它们的线形感觉及材质、色彩等在室内相互呼应,可以起到较好的美化装饰效果。踢脚线的另一个作用是它的保护功能,踢脚线,顾名思义就是脚踢得着的墙面区域,所以较易受到冲击。做踢脚线可以更好地使墙体和地面之间结合牢固,减少墙体变形,避免外力碰撞造成破坏。另外,踢脚线也比较容易擦洗,如果拖地溅上脏水,擦洗非常方便。踢脚线除了它本身的保护墙面的功能之外,在家居美观的比重上也占有相当比例。它是地面的轮廓线,视线经常会很自然地落在上面,一般装修中踢脚线出墙厚度为5mm-12mm或者8mm-15mm。

    现有的踏脚线包括防护板以及开设于防护板内的线槽,需要将防护板安装到墙面上时,先使导线从线槽内穿过,然后将防护板固接到墙面上,这样可以使踏脚线能够与墙面固定的更加牢固。

    但是,上述防护板与线槽一体成型,而电线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因电线自身老化或者其他原因致电线损坏时,这时便要对电线进行更换,而对电线进行更换时,可能需要拆下防护板,这样不便对电线进行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踏脚线的安装结构,其通过设置安装组件,便于对电线进行更换。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踏脚线的安装结构,包括固接于墙体并且竖直设置的基座、安装于基座的防护板以及用于对防护板进行固定的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包括垂直固接于基座的水平块、开设于水平块的插槽、固接于防护板一侧的插块、沿竖向滑移连接于水平块的抵接柱以及驱动抵接柱移动的驱动部件;所述防护板与基座之间设置有线槽;所述插块与插槽插接;所述抵接柱的底部贯穿水平块的顶壁与插块抵接,且所述抵接柱的底部带有防滑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电线从线槽中穿过,然后使插块与插槽插接,然后通过驱动部件驱动抵接柱向下移动,这样便可使抵接柱与插块抵接,抵接柱与插块抵接便使防护板与基座固定连接;防滑纹起到增加抵接柱与插块之间的摩擦的作用;当需要拆下防护板时,通过驱动部件驱动抵接柱向上移动,抵接柱向上移动便可将插块松开,然后取出防护板便可,取出防护板后便能对电线进行更换,因而通过设置安装组件,便于对电线进行更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平块上垂直固接有两个导柱,所述抵接柱的两端分别固接有滑动块,两个所述导柱分别贯穿两个滑动块设置,两个所述滑动块分别滑移连接于两个导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柱对滑动块具有导向作用,这样降低抵接柱在沿竖向滑移过程中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部件包括转动连接于防护板并且水平设置的水平轴、固接于水平轴一端的凸轮以及套接于每个导柱的弹簧;所述防护板远离基座的一侧开设有让位槽,所述水平轴远离凸轮的一端凸出让位槽靠近基座的一侧设置并且固接有握持部;所述凸轮抵接于抵接柱;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固接于滑动块和水平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插块进行固定时,通过转动握持部转动水平轴,水平轴转动带动凸轮转动,凸轮转动驱动抵接柱向下移动,抵接柱向下移动便能与插块抵接,并且抵接柱向下移动对弹簧进行抵压,此时弹簧处于被压缩状态;当需要松开插块时,继续转动水平轴,水平轴转动带动凸轮转动,此时抵接柱在弹簧的作用下复位;通过驱动部件驱动抵接柱移动,这样可以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让位槽中设置有紧固螺母,所述紧固螺母螺纹连接于水平轴且抵接于让位槽靠近基座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套筒扳手拧紧紧固螺母,紧固螺母抵接于让位槽靠近基座的一侧,这样可对水平轴进行固定,因而可以降低凸轮发生晃动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让位槽上卡接有防护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防护罩可以降低水从让位槽处进入线槽,这样可以降低电线因进水而漏电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平块上开设有供抵接柱沿竖向滑移的滑槽,所述滑槽与插槽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槽对抵接柱具有导向作用,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抵接柱在沿竖向滑移过程中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护板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密封块,所述第一密封块远离防护板的一端抵接于基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密封块可以降低水从防护板的顶部进入线槽内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护板的底部固接有第二密封块,所述第二密封块远离防护板的一端抵接于地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密封块可以降低水从防护板的底部进入线槽内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使电线从线槽中穿过,然后使插块与插槽插接,然后通过驱动部件驱动抵接柱向下移动,这样便可使抵接柱与插块抵接,抵接柱与插块抵接便使防护板与基座固定连接;当需要拆下防护板时,通过驱动部件驱动抵接柱向上移动,抵接柱向上移动便可将插块松开,然后取出防护板便可,取出防护板后便能对电线进行更换,因而通过设置安装组件,便于对电线进行更换;

    2.当需要对插块进行固定时,通过转动握持部转动水平轴,水平轴转动带动凸轮转动,凸轮转动驱动抵接柱向下移动,抵接柱向下移动便能与插块抵接,并且抵接柱向下移动对弹簧进行抵压,此时弹簧处于被压缩状态;当需要松开插块时,继续转动水平轴,水平轴转动带动凸轮转动,此时抵接柱在弹簧的作用下复位;通过驱动部件驱动抵接柱移动,这样可以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3.手动拧紧紧固螺母,紧固螺母抵接于让位槽靠近基座的一侧,这样可对水平轴进行固定,因而可以降低凸轮发生晃动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凸显安装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中:1、墙体;2、基座;3、防护板;31、让位槽;32、紧固螺母;33、防护盖;4、安装组件;41、水平块;411、插槽;412、滑槽;42、插块;43、抵接柱;431、滑动块;44、导柱;45、驱动部件;451、水平轴;452、凸轮;453、弹簧;454、握持部;5、线槽;6、第一密封块;7、第二密封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一种踏脚线的安装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粘接于墙体1并且竖直设置的基座2、安装于基座2的防护板3以及用于对防护板3进行固定的安装组件4。

    如图1和图2所示,安装组件4包括垂直固接于基座2的水平块41、开设于水平块41的插槽411、固接于防护板3一侧的插块42、沿竖向滑移连接于水平块41的抵接柱43以及驱动抵接柱43移动的驱动部件45;防护板3与基座2之间设置有线槽5;插块42与插槽411插接;水平块41上开设有供抵接柱43沿竖向滑移的滑槽412,滑槽412与插槽411连通,抵接柱43的底部穿过滑槽412与插块42抵接。使电线从线槽5中穿过,然后使插块42与插槽411插接,然后通过驱动部件45驱动抵接柱43向下移动,这样便可使抵接柱43与插块42抵接,且抵接柱43底部带有防滑纹以增大摩擦;抵接柱43与插块42抵接便使防护板3与基座2固定连接;当需要拆下防护板3时,通过驱动部件45驱动抵接柱43向上移动,抵接柱43向上移动便可将插块42松开,然后取出防护板3便可,取出防护板3后便能对电线进行更换,因而通过设置安装组件4,便于对电线进行更换。

    如图2所示,水平块41上垂直固接有两个导柱44,抵接柱43的两端分别固接有滑动块431,两个导柱44分别贯穿两个滑动块431设置,两个滑动块431分别滑移连接于两个导柱44。导柱44对滑动块431具有导向作用,这样降低抵接柱43在沿竖向滑移过程中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如图2所示,驱动部件45包括转动连接于防护板3并且水平设置的水平轴451、固接于水平轴451一端的凸轮452以及套接于每个导柱44的弹簧453;防护板3远离基座2的一侧开设有让位槽31,水平轴451远离凸轮452的一端凸出让位槽31靠近基座2的一侧设置并且固接有握持部454;凸轮452抵接于抵接柱43远离插块42的一端,凸轮452包括圆板部和凸起部,当凸起部在抵接柱43上移动时,抵接柱43沿竖向移动,当圆板部在抵接柱43上移动时,抵接柱43复位;弹簧453的两端分别固接于滑动块431和水平块41。当需要对插块42进行固定时,通过转动握持部454转动水平轴451,水平轴451转动带动凸轮452转动,凸轮452转动驱动抵接柱43向下移动,抵接柱43向下移动便能与插块42抵接,并且抵接柱43向下移动对弹簧453进行抵压,此时弹簧453处于被压缩状态;当需要松开插块42时,继续转动水平轴451,水平轴451转动带动凸轮452转动,此时抵接柱43在弹簧453的作用下复位;通过驱动部件45驱动抵接柱43移动,这样可以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如图1和图2所示,让位槽31中设置有紧固螺母32,紧固螺母32螺纹连接于水平轴451且抵接于让位槽31靠近基座2的一侧;通过套筒扳手拧紧紧固螺母32,紧固螺母32抵接于让位槽31靠近基座2的一侧,这样可对水平轴451进行固定,因而可以降低凸轮452发生晃动的可能性。让位槽31上卡接有防护盖33;设置防护罩可以降低水从让位槽31处进入线槽5,这样可以降低电线因进水而漏电的可能性。

    如图1所示,防护板3的顶部粘接有第一密封块6,第一密封块6远离防护板3的一端抵接于基座2,第一密封块6可选用橡胶块;第一密封块6可以降低水从防护板3的顶部进入线槽5内的可能性。防护板3的底部粘接有第二密封块7,第二密封块7远离防护板3的一端抵接于地板,第二密封块7可选用橡胶块;第二密封块7可以降低水从防护板3的底部进入线槽5内的可能性。

    该种一种踏脚线的安装结构的拆装方法如下:

    使电线从线槽5中穿过,然后使插块42与插槽411插接,通过套筒扳手松开紧固螺母32,通过转动握持部454转动水平轴451,水平轴451转动带动凸轮452转动,凸轮452转动驱动抵接柱43向下移动,抵接柱43向下移动便能与插块42抵接,并且抵接柱43向下移动对弹簧453进行抵压,此时弹簧453处于被压缩状态;当需要更换电线时,继续转动水平轴451,水平轴451转动带动凸轮452转动,此时抵接柱43在弹簧453的作用下复位,然后取出防护板3便可,取出防护板3后便能对电线进行更换。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踏脚线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接于墙体(1)并且竖直设置的基座(2)、安装于基座(2)的防护板(3)以及用于对防护板(3)进行固定的安装组件(4);所述安装组件(4)包括垂直固接于基座(2)的水平块(41)、开设于水平块(41)的插槽(411)、固接于防护板(3)一侧的插块(42)、沿竖向滑移连接于水平块(41)的抵接柱(43)以及驱动抵接柱(43)移动的驱动部件(45);所述防护板(3)与基座(2)之间设置有线槽(5);所述插块(42)与插槽(411)插接;所述抵接柱(43)的底部贯穿水平块(41)的顶壁与插块(42)抵接,且所述抵接柱(43)的底部带有防滑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踏脚线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块(41)上垂直固接有两个导柱(44),所述抵接柱(43)的两端分别固接有滑动块(431),两个所述导柱(44)分别贯穿两个滑动块(431)设置,两个所述滑动块(431)分别滑移连接于两个导柱(4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踏脚线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件(45)包括转动连接于防护板(3)并且水平设置的水平轴(451)、固接于水平轴(451)一端的凸轮(452)以及套接于每个导柱(44)的弹簧(453);所述防护板(3)远离基座(2)的一侧开设有让位槽(31),所述水平轴(451)远离凸轮(452)的一端凸出让位槽(31)靠近基座(2)的一侧设置并且固接有握持部(454);所述凸轮(452)抵接于抵接柱(43);所述弹簧(453)的两端分别固接于滑动块(431)和水平块(4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踏脚线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让位槽(31)中设置有紧固螺母(32),所述紧固螺母(32)螺纹连接于水平轴(451)且抵接于让位槽(31)靠近基座(2)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踏脚线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让位槽(31)上卡接有防护盖(3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踏脚线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块(41)上开设有供抵接柱(43)沿竖向滑移的滑槽(412),所述滑槽(412)与插槽(411)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踏脚线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板(3)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密封块(6),所述第一密封块(6)远离防护板(3)的一端抵接于基座(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踏脚线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板(3)的底部固接有第二密封块(7),所述第二密封块(7)远离防护板(3)的一端抵接于地板。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踏脚线的安装结构,涉及踏脚线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固接于墙体并且竖直设置的基座、安装于基座的防护板以及用于对防护板进行固定的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包括垂直固接于基座的水平块、开设于水平块的插槽、固接于防护板一侧的插块、沿竖向滑移连接于水平块的抵接柱以及驱动抵接柱移动的驱动部件;所述防护板与基座之间设置有线槽;所述插块与插槽插接;所述抵接柱的底部贯穿水平块的顶壁与插块抵接。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不便对电线进行更换的问题,达到了便于对电线进行更换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宋红;鲁楠;袁帅;李众谋;冯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建工一建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5.25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495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