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绝缘油脱气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多孔滤膜的高效油中气体脱出装置。
背景技术:
油气分离是变压器油气在线监测中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其效率和重复性是获得可靠监测数据的必要和重要保障。目前使用的油气分离技术比较多的方法有高分子膜脱气、动态顶空脱气、真空脱气等方法。如cn101239256中述及的可溶性特氟龙-陶瓷复合膜,其虽然没有油雾及高沸点组份的影响,但是渗透平衡时间长,脱气效率低,难以满足检测灵敏度和检测周期的要求。动态顶空和真空以及类似装置,都存在油雾影响,而且装置复杂,故障率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多孔滤膜的高效油中气体脱出装置,结构简单,脱气效率高,成本与故障率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多孔滤膜的高效油中气体脱出装置,包括脱气池,所述脱气池内设有侧面分别与所述脱气池的侧面内壁固定连接的防油透气膜,所述防油透气膜与所述脱气池顶部之间设有气室,所述防油透气膜与所述脱气池底部之间设有液体腔;
所述脱气池的底部分别设有进油口与排油口,所述液体腔的侧面设有液位传感器以及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液位传感器的上方;所述脱气池底部设有与所述进油口垂直连接且相通的进油管,所述进油管的顶部设于所述液体腔内,所述进油管的顶部所在的水平面高于所述液位传感器所在的水平面,所述进油管的顶部设有过滤头,所述过滤头内部中空设置,所述过滤头的一侧与所述进油管的顶部连接并相通,所述过滤头的侧面设有若干过滤孔,所述进油管的侧面设有与所述脱气池底面平行的分布板,所述分布板所在的水平面高于所述液位传感器所在的水平面;所述过滤头的正上方设有挡板,所述挡板设于所述防油透气膜与所述过滤头之间;
所述气室的顶部设有六通阀、两个气体循环口和两个气管,所述六通阀包括样品进口、样品出口、载气进口、载气出口以及两个定量管接口,两个所述定量管接口之间连接有定量管,两个所述气管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气体循环口连接并相通,两个所述气管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样品进口以及所述样品出口连接。
优选的,所述进油口连接有第一电磁阀。
优选的,所述排油口连接有油泵,所述油泵连接有第二电磁阀。
优选的,所述样品进口、所述样品出口与两个所述气管之间分别设有气泵以及第三电磁阀。
优选的,所述过滤头为多孔玻璃、多孔陶瓷或多孔金属。
优选的,所述防油透气膜为膨体聚四氟乙烯膜。
优选的,所述防油透气膜设于所述脱气池内部的上部。
优选的,所述挡板的两侧与所述脱气池相对的两侧垂直连接,所述挡板的中间向上突起,所述挡板另外两侧底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过滤头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脱气池中安装防油透气膜将脱气池分成气室与液体腔,避免液体腔中的液滴进入循环气路中;脱气时油从进气口经进气管流至过滤头,过滤头的过滤孔将油分割成无数微小液滴,增加其表面积,加快了溶解气体的脱出;过滤头底部还设有分布板,使得从过滤头下端集中流下来的油进一步在分布板表面分布开,再一次脱出残余气体;过滤头的正上方设有挡板,防止极少量从过滤孔中高速喷向上方的油液进入气路中;本实用新型脱气装置结构简单,脱气效率高,成本与故障率低。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脱气池;2.防油透气膜;3.气室;4.液体腔;5.进油口;6.排油口;7.第一电磁阀;8.第二电磁阀;9.油泵;10.进油管;11.液位传感器;12.压力传感器;13.过滤头;14.分布板;15.挡板;16.气体循环口;17.六通阀;18.定量管;19.第三电磁阀;20.气泵;21.油面。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多孔滤膜的高效油中气体脱出装置,包括脱气池1,脱气池1内设有侧面分别与脱气池1的侧面内壁固定连接的防油透气膜2,防油透气膜2设于脱气池1内部的上部,防油透气膜2为膨体聚四氟乙烯膜,防油透气膜2与脱气池1顶部之间设有气室3,防油透气膜2与脱气池1底部之间设有液体腔4,防油透气膜2的设置避免液体腔4中的油的液滴进入气室3上方的循环气路中;
脱气池1的底部分别设有进油口5与排油口6,进油口5连接有第一电磁阀7,用于控制进油的开闭,排油口6连接有油泵9,油泵9连接有第二电磁阀8,油泵9用于排油,第二电磁阀8用于控制油泵9的开闭;液体腔4的侧面设有液位传感器11以及压力传感器12,液位传感器11用于控制油面21高度,压力传感器12设于液位传感器11的上方,用于检测脱气池1中的压力;
脱气池1底部设有与进油口5垂直连接且相通的进油管10,进油管10的顶部设于液体腔4内,进油管10的顶部所在的水平面高于液位传感器11所在的水平面,进油管10的顶部设有过滤头13,过滤头13为多孔玻璃、多孔陶瓷或多孔金属,过滤头13内部中空设置,过滤头13的一侧与进油管10的顶部连接并相通,过滤头13的侧面设有若干过滤孔,脱气时油从进气口经进气管流至过滤头13,过滤头13的过滤孔将油分割成无数微小液滴,增加其表面积,加快了溶解气体的脱出;进油管10的侧面设有与脱气池1底面平行的分布板14,分布板14所在的水平面高于液位传感器11所在的水平面,使得从过滤头13下端集中流下来的油进一步在分布板14表面分布开,再一次脱出残余气体;过滤头13的正上方设有挡板15,挡板15设于防油透气膜2与过滤头13之间,挡板15的两侧与脱气池1相对的两侧垂直连接,挡板15的中间向上突起,挡板15另外两侧底部之间的距离大于过滤头13的长度,防止极少量从过滤孔中高速喷向上方的油液进入气路中;
气室3的顶部设有六通阀17、两个气体循环口16和两个气管,六通阀17包括样品进口、样品出口、载气进口、载气出口以及两个定量管18接口,两个定量管18接口之间连接有定量管18,两个气管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气体循环口16连接并相通,两个气管的另一端分别与样品进口以及样品出口连接,样品进口、样品出口与两个气管之间分别设有气泵20以及第三电磁阀19。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多孔滤膜的高效油中气体脱出装置在脱气时,首先将第三电磁阀19旁通,使得定量管18置于取样状态,启动气泵20排出脱气池1以及定量管18中大部分气体,直到脱气池1中处于负压状态,便于进油;再将第三电磁阀19直通,开启第一电磁阀7开始进油,液位传感器11对油位进行检测,当油位到达事先设定的位置后,开启第二电磁阀8启动油泵9进行排油,保持液位运行一定时间,油从进油口5经过进油管10进入过滤头13,经过过滤头13以及分布板14,油中气体不断脱出,停止油泵9,静置一段时间,停止气泵20,将第三电磁阀19旁通三秒进行泄压;转动六通阀17开始进样,30秒后将六通阀17切回取样状态,启动气泵20吹走六通阀17中载气,将第三电磁阀19直通,脱气流程结束。本实用新型脱气装置结构简单,脱气效率高,成本与故障率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基于多孔滤膜的高效油中气体脱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脱气池,所述脱气池内设有侧面分别与所述脱气池的侧面内壁固定连接的防油透气膜,所述防油透气膜与所述脱气池顶部之间设有气室,所述防油透气膜与所述脱气池底部之间设有液体腔;
所述脱气池的底部分别设有进油口与排油口,所述液体腔的侧面设有液位传感器以及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液位传感器的上方;所述脱气池底部设有与所述进油口垂直连接且相通的进油管,所述进油管的顶部设于所述液体腔内,所述进油管的顶部所在的水平面高于所述液位传感器所在的水平面,所述进油管的顶部设有过滤头,所述过滤头内部中空设置,所述过滤头的一侧与所述进油管的顶部连接并相通,所述过滤头的侧面设有若干过滤孔,所述进油管的侧面设有与所述脱气池底面平行的分布板,所述分布板所在的水平面高于所述液位传感器所在的水平面;所述过滤头的正上方设有挡板,所述挡板设于所述防油透气膜与所述过滤头之间;
所述气室的顶部设有六通阀、两个气体循环口和两个气管,所述六通阀包括样品进口、样品出口、载气进口、载气出口以及两个定量管接口,两个所述定量管接口之间连接有定量管,两个所述气管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气体循环口连接并相通,两个所述气管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样品进口以及所述样品出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孔滤膜的高效油中气体脱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口连接有第一电磁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孔滤膜的高效油中气体脱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油口连接有油泵,所述油泵连接有第二电磁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孔滤膜的高效油中气体脱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样品进口、所述样品出口与两个所述气管之间分别设有气泵以及第三电磁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孔滤膜的高效油中气体脱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头为多孔玻璃、多孔陶瓷或多孔金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孔滤膜的高效油中气体脱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油透气膜为膨体聚四氟乙烯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孔滤膜的高效油中气体脱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油透气膜设于所述脱气池内部的上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孔滤膜的高效油中气体脱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的两侧与所述脱气池相对的两侧垂直连接,所述挡板的中间向上突起,所述挡板另外两侧底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过滤头的长度。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