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导流板混凝装置的一体化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39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具有导流板混凝装置的一体化沉淀池。



    背景技术:

    沉淀池是污水处理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污水的静置沉淀和水质检测是决定污水处理效果的关键环节。目前学校、医院、大型社区等地方人员密集,生活污水排放量大,一般采用处理厂集中处理沉淀的方法,该方法广泛应用的沉淀池主要为多组沉淀池的联合应用,整个设备结构复杂,占地面积较大,且由于各组成之间的结合不够紧密,能耗大,投资维护费用高的缺点,并且处理效率低。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体积小、污水处理效率高的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导流板混凝装置的一体化沉淀池,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沉淀池占地面积大,处理污水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导流板混凝装置的一体化沉淀池,包括:

    外池体,

    内池体,内池体由上至下包括连通的混凝室和絮凝室,内池体安装于外池体内,且与外池体之间形成沉淀室;沉淀室与絮凝室之间连通;混凝室和絮凝室内均包括导流混凝装置;

    进液管,进液管插入内池体内;

    出液管,出液管与外池体连通;

    及固体排出管,固体排出管位于外池体和内池体底部。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提供了一种具有导流板混凝装置的一体化沉淀池,由于池体分为内外嵌套的两个池体,减小了沉淀池整体的布置面积,内池体内部由上至下设置有连通的混凝室和絮凝室,内外池体之间形成沉淀室,沉淀室与絮凝室之间连通,混凝室和絮凝室内均具有导流混凝装置,使沉淀池内增加了进一步的混凝和絮凝室,并且在混凝室和絮凝室内设置有导流混凝装置,增加了水处理的效果,进而相对降低了能耗。

    优选地,导流混凝装置包括混凝室导流板和絮凝室导流板;混凝室导流板固定于混凝室内,絮凝室导流板固定于絮凝室内;采用此方案有利于增加混凝室和絮凝室的混凝和絮凝效果,为了进一步沉淀提供了前提准备。

    优选地,混凝室导流板包括多层,每一层与内池体之间均具有一个液流通道,且多个液流通道错开布置。采用此方案,将废液经进液管流入,多层导流板的设置,相当于将混凝室分隔成多个连通的空间,增加了滤除杂质等固体物的效果。

    优选地,混凝室导流板为具有波浪形板,且其一端与内池体可拆卸连接,其上具有磁性材料。采用此方案的效果为波浪形的导流板,有利于增加废液进入后的导流及增加废液与导流板的接触面积,导流板上具有磁性材料,通过磁絮凝的方式,进一步增加了滤除杂质,固液分离的效果。

    优选地,絮凝室导流板为齿形,其远离齿形侧与絮凝室可拆卸连接,齿形上具有磁性材料。絮凝室内设置齿形导流板,导流板上设置有磁性材料,由于结合磁絮凝方式,投入絮凝剂量降低,磁种可循环利用,运行成本低。同时采用上述结构处理时间短、速度快、占地少、出水稳定,排泥浓度高。

    优选地,絮凝室上具有多个通孔与沉淀室连通,絮凝室底部具有隔板,隔板上具有多个排泥孔,排泥孔与固体排出管连通,沉淀室底部与固体排出管连通;其中絮凝室上的通孔和隔板上设置的排泥孔可以为可调节孔径大小的可调结构,有利于根据废水中含固体量多少来控制絮凝室和沉淀室的连通时间,絮凝室的排泥时间。如絮凝室外壁上具有一层可相对絮凝室外壁滑动的板,通过与其连接的外部手柄可调节滑动板相对絮凝室外壁上孔漏出的大小;隔板底部具有与隔板可相对运动的下层隔板,通过调节与下层隔板外部连接件的相对位置可实现调节隔板上通孔的大小,进而实现控制排泥时间,和控制絮凝室和沉淀室的连通时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导流板混凝装置的一体化沉淀池,还包括一侧与空气相通的混凝室排气管和沉淀室排气管;混凝室排气管另一侧插入混凝室中,沉淀室排气管另一侧插入沉淀室内。

    优选地,还包括排气收集装置,排气收集装置与混凝室排气管和沉淀室排气管的一侧连通,有利于收集废气进一步进行处理,排气收集装置可以为过滤滤芯,将废气中的异味和有害物质进行吸附,防止污染环境。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导流板混凝装置的一体化沉淀池,还包括固定于混凝室内壁上的斜板,斜板与进液管进液方向呈一定夹角,采用此方案有利于将进液打散,均匀与导流板上的磁性材料接触,提高水处理效率。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导流板混凝装置的一体化沉淀池,还包括与混凝室连通的絮凝剂进液装置;其中絮凝剂进液装置的设置,可以增加适当的絮凝剂,提高水处理效率;絮凝剂进液装置包括进液泵、进液总管和多条分液管,采用多条分液管有利于絮凝剂均匀的喷溅于废液中,提高絮凝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导流板混凝装置的一体化沉淀池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导流板混凝装置的一体化沉淀池的混凝室导流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导流板混凝装置的一体化沉淀池的絮凝室导流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具有导流板混凝装置的一体化沉淀池,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沉淀池占地面积大,处理污水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参见附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导流板混凝装置的一体化沉淀池,包括:

    外池体1,

    内池体2,内池体2由上至下包括连通的混凝室和絮凝室,内池体2安装于外池体1内,且与外池体1之间形成沉淀室;沉淀室与絮凝室之间连通;混凝室和絮凝室内均包括导流混凝装置;

    进液管3,进液管3插入内池体2内;

    出液管4,出液管4与外池体1连通;

    及固体排出管5,固体排出管5位于外池体1和内池体2底部。

    本实用新型公开提供了一种具有导流板混凝装置的一体化沉淀池,由于池体分为内外嵌套的两个池体,减小了沉淀池整体的布置面积,内池体内部由上至下设置有连通的混凝室和絮凝室,内外池体之间形成沉淀室,沉淀室与絮凝室之间连通,混凝室和絮凝室内均具有导流混凝装置,使沉淀池内增加了进一步的混凝和絮凝室,并且在混凝室和絮凝室内设置有导流混凝装置,增加了水处理的效果,进而相对降低了能耗。

    具体而言,导流混凝装置包括混凝室导流板6和絮凝室导流板7;混凝室导流板6固定于混凝室内,絮凝室导流板7固定于絮凝室内;有利于增加混凝室和絮凝室的混凝和絮凝效果,为了进一步沉淀提供了前提准备。

    其中,混凝室导流板6包括多层,每一层与内池体1之间均具有一个液流通道,且多个液流通道错开布置。采用此方案,将废液经进液管流入,多层导流板的设置,相当于将混凝室分隔成多个连通的空间,增加了滤除杂质等固体物的效果。

    有利的是,参见附图2,混凝室导流板6为具有波浪形板,且其一端与内池体1可拆卸连接,其上具有磁性材料。采用此方案的效果为波浪形的导流板,有利于增加废液进入后的导流及增加废液与导流板的接触面积,导流板上具有磁性材料,通过磁絮凝的方式,进一步增加了滤除杂质,固液分离的效果。

    有利的是,参见附图3,絮凝室导流板7为齿形,其远离齿形侧与絮凝室可拆卸连接,齿形上具有磁性材料。絮凝室内设置齿形导流板,导流板上设置有磁性材料,由于结合磁絮凝方式,投入絮凝剂量降低,磁种可循环利用,运行成本低。同时采用上述结构处理时间短、速度快、占地少、出水稳定,排泥浓度高;由于混凝室导流板6和絮凝室导流板7与所述内池体可拆卸连接,可通过拆卸方式清洁导流板和回收磁性材料。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絮凝室上具有多个通孔与沉淀室连通,絮凝室底部具有隔板,隔板上具有多个排泥孔,排泥孔与固体排出管5连通,沉淀室底部与固体排出管5连通;其中絮凝室上的通孔和隔板上设置的排泥孔可以为可调节孔径大小的可调结构,有利于根据废水中含固体量多少来控制絮凝室和沉淀室的连通时间,絮凝室的排泥时间。如絮凝室外壁上具有一层可相对絮凝室外壁滑动的板,通过与其连接的外部手柄可调节滑动板相对絮凝室外壁上孔漏出的大小;隔板底部具有与隔板可相对运动的下层隔板,通过外部连接件可实现调节隔板上通孔的大小,进而实现控制排泥时间,和控制絮凝室和沉淀室的连通时间。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一侧与空气相通的混凝室排气管9和沉淀室排气管8;混凝室排气管9另一侧插入混凝室中,沉淀室排气管8另一侧插入沉淀室内。

    有利的是,还包括排气收集装置,排气收集装置与混凝室排气管9和沉淀室排气管8的一侧连通。有利于收集废气进一步进行处理,排气收集装置可以为过滤滤芯,将废气中的异味和有害物质进行吸附,防止污染环境。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于混凝室内壁上的斜板10,斜板10与进液管3进液方向呈一定夹角;采用此方案有利于将进液打散,均匀与导流板上的磁性材料接触,提高水处理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与混凝室连通的絮凝剂进液装置11;其中絮凝剂进液装置11的设置,可以增加适当的絮凝剂,提高水处理效率;絮凝剂进液装置包括进液泵、进液总管和多条分液管,采用多条分液管有利于絮凝剂均匀的喷溅于废液中,提高絮凝效果。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具有导流板混凝装置的一体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池体(1),

    内池体(2),所述内池体(2)由上至下包括连通的混凝室和絮凝室,所述内池体(2)安装于所述外池体(1)内,且与所述外池体(1)之间形成沉淀室;所述沉淀室与所述絮凝室之间连通;所述混凝室和所述絮凝室内均包括导流混凝装置;

    进液管(3),所述进液管(3)插入所述内池体(2)内;

    出液管(4),所述出液管(4)与所述外池体(1)连通;

    及固体排出管(5),所述固体排出管(5)位于所述外池体(1)和所述内池体(2)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导流板混凝装置的一体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混凝装置包括混凝室导流板(6)和絮凝室导流板(7);所述混凝室导流板(6)固定于所述混凝室内,所述絮凝室导流板(7)固定于所述絮凝室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导流板混凝装置的一体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室导流板(6)包括多层,每一层与所述内池体(2)之间均具有一个液流通道,且多个所述液流通道错开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导流板混凝装置的一体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室导流板(6)为具有波浪形板,且其一端与所述内池体(2)可拆卸连接,其上具有磁性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导流板混凝装置的一体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室导流板(7)为齿形,其远离所述齿形侧与所述絮凝室可拆卸连接,所述齿形上具有磁性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具有导流板混凝装置的一体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室上具有多个通孔与所述沉淀室连通,所述絮凝室底部具有隔板,所述隔板上具有多个排泥孔,所述排泥孔与所述固体排出管(5)连通,所述沉淀室底部与所述固体排出管(5)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具有导流板混凝装置的一体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侧与空气相通的混凝室排气管(9)和所述沉淀室排气管(8);所述混凝室排气管(9)另一侧插入所述混凝室中,所述沉淀室排气管(8)另一侧插入所述沉淀室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具有导流板混凝装置的一体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气收集装置,所述排气收集装置与所述混凝室排气管(9)和所述沉淀室排气管(8)的一侧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具有导流板混凝装置的一体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混凝室内壁上的斜板(10),所述斜板(10)与所述进液管(3)进液方向呈一定夹角。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具有导流板混凝装置的一体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混凝室连通的絮凝剂进液装置(1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导流板混凝装置的一体化沉淀池,包括外池体,内池体,内池体由上至下包括连通的混凝室和絮凝室,内池体安装于外池体内,且与外池体之间形成沉淀室;沉淀室与絮凝室之间连通;混凝室和絮凝室内均包括导流混凝装置;进液管,进液管插入内池体内;出液管,出液管与外池体连通;及固体排出管,固体排出管位于外池体和内池体底部。由于池体分为内外嵌套的两个池体,减小了沉淀池整体的布置面积,沉淀室与絮凝室之间连通,混凝室和絮凝室内均具有导流混凝装置,使沉淀池内增加了进一步的混凝和絮凝室,并且在混凝室和絮凝室内设置有导流混凝装置,增加了废水处理的效果,进而相对降低了能耗。

    技术研发人员:池钱;邰英瑞;靳增;边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唐山中天世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5.09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480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