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装置领域,特别涉及污水处理环形水槽。
背景技术:
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加速了环境污染的恶化。随着“水十条”提出,各地均加大了水域治理的力度,并采取控源截污等措施,将污水收集、排放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因此我国的水处理行业也在根据大环境的发展需要,加速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以适应日益严峻的环境要求。污水处理工艺中,沉淀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污水通过沉淀池,可进一步去除水中悬浮物。沉淀池平面尺寸主要有圆形和矩形两种,以圆形居多。目前,常用的沉淀池进出水槽采用混凝土结构浇注,或采用沉淀池下部设置进水通道、沉淀池上部设置集水槽的方式进行设计,但无论是混凝土结构浇注,还是进水、出水槽分开设置,带来了施工操作上的不便和运行维护上的麻烦。
沉淀池进出水槽采用混凝土结构浇注,不仅需要大量模板、脚手架等支撑维护结构,安全隐患多,而且混凝土结构一般有28天的龄期,施工周期长,混凝土薄壁结构浇注振捣等工序质量不易保证。进水、出水槽分开设置,进水通道位于沉淀池下部,运行时,其淤堵、损坏等情况均无法查看,且进水通道维护维修均需要排空后才能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背景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污水处理环形水槽,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混凝土结构浇注所需要的大量模板、脚手架等支撑维护结构导致周转材料多及安全隐患多等不利因素,且可以避免混凝土结构28天龄期产生的施工周期长及混凝土薄壁结构浇注振捣等工序质量不易保证的问题;过水槽设置在沉淀池上部,便于运行维护人员查看及检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污水处理环形水槽,包括安装在沉淀池池壁内壁的过水槽,过水槽呈环形,过水槽靠内环的槽壁高度低于靠外环的槽壁高度;过水槽中间设有隔板,隔板将过水槽分成了进水配水槽和出水集水槽,出水集水槽位于进水配水槽的内圈设置,隔板的高度高于过水槽靠内环的槽壁高度;进水配水槽与配水井连通,出水集水槽与集水井连通;进水配水槽底部设有若干配水孔。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进水配水槽内设置有堵板,堵板两侧分别为进水配水槽的首端和尾端,配水井设置在进水配水槽的首端,进水配水槽的宽度由首端至尾端逐渐变窄。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配水井包括配水井腔,配水井腔一端与进水配水槽连通,配水井腔另一端与配水井进水预埋管连通,配水井进水预埋管贯穿沉淀池池壁设置。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集水井包括集水井腔,集水井腔一端与出水集水槽连通,集水井腔另一端与集水井出水预埋管连通,集水井出水预埋管贯穿沉淀池池壁设置。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过水槽由若干个弧形槽拼接而成,隔板由若干个弧形板拼接而成。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每个弧形槽的内壁与隔板之间设有加强横梁。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过水槽底部设有支撑装置,支撑装置固定在沉淀池池壁上,支撑装置用于支撑过水槽。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支撑装置包括若干个三脚架支撑,每个三脚架支撑包括水平支撑杆和倾斜支撑杆,水平支撑杆与三脚架支撑水平端预埋铁块连接,倾斜支撑杆与三脚架支撑倾斜端预埋铁块连接,三脚架支撑水平端预埋铁块和三脚架支撑倾斜端预埋铁块均预埋在沉淀池池壁上。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进水配水槽内且靠近沉淀池池壁内壁处设有进水配水槽壁板。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出水集水槽内侧壁呈锯齿状。
本专利可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在过水槽内上设置隔板,将过水槽分隔成进水配水槽与出水集水槽两个通道,便于集中布置及运行维护管理;
2、过水槽靠内环的槽壁高度低于靠外环的槽壁高度,且隔板的高度高于过水槽靠内环的槽壁高度,可以确保进水配水槽内的水流出现雍水、阻水等现象时不漫流至出水集水槽,从而导致出水水质异常等情况发生;
3、过水槽由若干个弧形槽拼接而成,隔板由若干个弧形板拼接而成,可在工厂加工制作,现场拼装,极大克服了混凝土水槽模板、脚手架支设和混凝土浇筑施工遇到的难题;
4、随着水流在进水配水槽向尾端流动配水,进水配水槽内的流动水量越来越少,而出水集水槽水量相应会增加,中间隔板位置的变动,可以减小进水配水槽的过流面积,同时加大出水集水槽的过流面积,达到进水配水槽和出水集水槽均匀配水且不漫水的目的;
5、本专利提供的污水处理环形水槽,过水槽采用不锈钢制作,主要施工任务为钢结构制作及安装,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混凝土结构浇注所需要的大量模板、脚手架等支撑维护结构导致周转材料多及安全隐患多等不利因素,且可以避免混凝土结构28天龄期产生的施工周期长及混凝土薄壁结构浇注振捣等工序质量不易保证的问题;过水槽设置在沉淀池上部,便于运行维护人员查看及检修;
6、出水集水槽内侧壁呈锯齿状,可以确保出水汇入出水集水槽时溢流稳定均匀;
7、进水配水槽内且靠近沉淀池池壁内壁处设有进水配水槽壁板,进水配水槽壁板、隔板及底板形成进水配水槽的过流断面,确保进水水流在进水配水槽中流动、配水,且进水配水槽壁板、隔板及底板形成的进水配水槽靠近沉淀池池壁,更方便与配水井连接。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过水槽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配水井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集水井处剖面图。
图中:过水槽1、配水井2、配水井腔201、配水井进水预埋管202、集水井3、集水井腔301、集水井出水预埋管302、进水配水槽壁板4、进水配水槽5、隔板6、出水集水槽7、加强横梁8、配水孔9、三脚架支撑10、堵板11、三脚架支撑水平端预埋铁块15、三脚架支撑倾斜端预埋铁块16、沉淀池池壁17、沉淀池20。
具体实施方式
优选的方案如图1至图4所示,污水处理环形水槽,包括安装在沉淀池池壁17内壁的过水槽1,过水槽1呈环形,过水槽1靠内环的槽壁高度低于靠外环的槽壁高度;过水槽1中间设有隔板6,隔板6将过水槽1分成了进水配水槽5和出水集水槽7,出水集水槽7位于进水配水槽5的内圈设置,隔板6的高度高于过水槽1靠内环的槽壁高度;进水配水槽5与配水井2连通,出水集水槽7与集水井3连通;进水配水槽5底部设有若干配水孔9;
一般是根据流量和有效过流面积确定过水槽1两槽壁的高差,这里优选采用410mm;隔板6的高度与过水槽1靠外环的槽壁高度相等,过水槽1靠内环的槽壁高度低于靠外环的槽壁高度,可以确保进水配水槽5内的水流出现雍水、阻水等现象时不漫流至出水集水槽7,从而导致出水水质异常等情况发生;
过水槽1与沉淀池池壁17内预埋的钢板焊接固定,过水槽1不锈钢钢板制成,焊接位置采用镀锌处理。
进一步地,进水配水槽5内设置有堵板11,堵板11两侧分别为进水配水槽5的首端和尾端,配水井2设置在进水配水槽5的首端,进水配水槽5的宽度由首端至尾端逐渐变窄。
进一步地,配水井2包括配水井腔201,配水井腔201一端与进水配水槽5连通,配水井腔201另一端与配水井进水预埋管202连通,配水井进水预埋管202贯穿沉淀池池壁17设置。
进一步地,集水井3包括集水井腔301,集水井腔301一端与出水集水槽7连通,集水井腔301另一端与集水井出水预埋管302连通,集水井出水预埋管302贯穿沉淀池池壁17设置。
配水井腔201和集水井腔301可以采用不锈钢水箱。
进一步地,过水槽1由若干个弧形槽拼接而成,隔板6由若干个弧形板拼接而成;若干个弧形槽和弧形板拼接的方式为焊接。
进一步地,每个弧形槽的内壁与隔板6之间设有加强横梁8。
进一步地,过水槽1底部设有支撑装置,支撑装置固定在沉淀池池壁17上,支撑装置用于支撑过水槽1。
进一步地,支撑装置包括若干个三脚架支撑10,每个三脚架支撑10包括水平支撑杆和倾斜支撑杆,水平支撑杆与三脚架支撑水平端预埋铁块15连接,倾斜支撑杆与三脚架支撑倾斜端预埋铁块16连接,三脚架支撑水平端预埋铁块15和三脚架支撑倾斜端预埋铁块16均预埋在沉淀池池壁17上;
沉淀池池壁17为混凝土池壁,三脚架支撑水平端预埋铁块15和三脚架支撑倾斜端预埋铁块16可以在混凝土池壁浇筑后,采用膨胀螺栓固定到池壁上,采用膨胀螺栓固定铁板到混凝土池壁的方式,可以克服预埋铁板预埋时造成的模板支设、混凝土浇筑的不便;三脚架支撑水平端预埋铁块15和三脚架支撑倾斜端预埋铁块16与三脚架支撑10之间采用焊接固定,三脚架支撑10与过水槽1的底板焊接固定。
进一步地,进水配水槽5内且靠近沉淀池池壁17内壁处设有进水配水槽壁板4。
进一步地,出水集水槽7内侧壁呈锯齿状,可以确保出水汇入出水集水槽7时溢流稳定均匀。
整个装置的操作步骤如下:
污水从配水井进水预埋管202流入配水井2中,配水井2水位达到进水配水槽5底板高程时,水流进入进水配水槽5中,通过进水配水槽5底部设置的配水孔9向沉淀池20内配水,水流沿进水配水槽5流向尾端,流量逐步减小,进水配水槽5由首端向尾端,隔板6位置相应靠近进水配水槽壁板4,以减小进水配水槽5过流面积,相应地,增大出水集水槽7过流面积;
污水在沉淀池20中充分处理,当沉淀池20池内水位达到出水集水槽7的壁板上口时,水流流入出水集水槽7中,双向汇集流入集水井3中,进一步通过集水井出水预埋管302流向下一个处理单元。
1.一种污水处理环形水槽,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沉淀池池壁(17)内壁的过水槽(1),过水槽(1)呈环形,过水槽(1)靠内环的槽壁高度低于靠外环的槽壁高度;过水槽(1)中间设有隔板(6),隔板(6)将过水槽(1)分成了进水配水槽(5)和出水集水槽(7),出水集水槽(7)位于进水配水槽(5)的内圈设置,隔板(6)的高度高于过水槽(1)靠内环的槽壁高度;进水配水槽(5)与配水井(2)连通,出水集水槽(7)与集水井(3)连通;进水配水槽(5)底部设有若干配水孔(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环形水槽,其特征在于:进水配水槽(5)内设置有堵板(11),堵板(11)两侧分别为进水配水槽(5)的首端和尾端,配水井(2)设置在进水配水槽(5)的首端,进水配水槽(5)的宽度由首端至尾端逐渐变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环形水槽,其特征在于:配水井(2)包括配水井腔(201),配水井腔(201)一端与进水配水槽(5)连通,配水井腔(201)另一端与配水井进水预埋管(202)连通,配水井进水预埋管(202)贯穿沉淀池池壁(17)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环形水槽,其特征在于:集水井(3)包括集水井腔(301),集水井腔(301)一端与出水集水槽(7)连通,集水井腔(301)另一端与集水井出水预埋管(302)连通,集水井出水预埋管(302)贯穿沉淀池池壁(17)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环形水槽,其特征在于:过水槽(1)由若干个弧形槽拼接而成,隔板(6)由若干个弧形板拼接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水处理环形水槽,其特征在于:每个弧形槽的内壁与隔板(6)之间设有加强横梁(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环形水槽,其特征在于:过水槽(1)底部设有支撑装置,支撑装置固定在沉淀池池壁(17)上,支撑装置用于支撑过水槽(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污水处理环形水槽,其特征在于:支撑装置包括若干个三脚架支撑(10),每个三脚架支撑(10)包括水平支撑杆和倾斜支撑杆,水平支撑杆与三脚架支撑水平端预埋铁块(15)连接,倾斜支撑杆与三脚架支撑倾斜端预埋铁块(16)连接,三脚架支撑水平端预埋铁块(15)和三脚架支撑倾斜端预埋铁块(16)均预埋在沉淀池池壁(17)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环形水槽,其特征在于:进水配水槽(5)内且靠近沉淀池池壁(17)内壁处设有进水配水槽壁板(4)。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环形水槽,其特征在于:出水集水槽(7)内侧壁呈锯齿状。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