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排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35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泥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污泥排出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业废水中,常常含量大量的磷,磷的排放可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它是城镇污水处理厂控制的主要指标之一,常规的除磷的方法是化学沉淀法,即向水中添加试剂,与磷形成难溶的磷盐,经过絮凝后沉淀下来与水分离。

    沉淀池是上述反应后泥水分离的主要场所,现有的直接通过管道将沉淀池引向污泥池的方式往往会造成对沉淀池中的污泥排出不彻底,导致沉淀池内某些位置污泥的聚积,时间久了,甚至会形成污泥无法及时排出,大量的污泥沉积在下面,造成悬浮物升高,污水超标排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污泥排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沉淀池污泥排放不彻底,容易造成污水排放超标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污泥排出装置,包括沉淀池、输泥管、污泥池和提升组件;输泥管的进口端与沉淀池连通且出口端设有阀体,输泥管的进口端位于沉淀池的底部中心处,阀体上设有板面垂直于阀体的主轴的挡板;污泥池与阀体相连通;提升组件的下端与挡板相连且用于提升挡板。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提升组件包括支架和电动推杆;支架固设于污泥池的上方;电动推杆固设于支架上且输出端向下延伸;延长杆的上端与电动推杆的输出端相连且下端与挡板相连。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提升组件还包括固设于阀体上且套设于延长杆的输出端外周的限位圈。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沉淀池的内壁自上而下向沉淀池的中心处倾斜。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输泥管的进口端设有沿沉淀池的内壁向下延伸至沉淀池底部中心处的延伸管。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延伸管的入口侧还设有沿上下方向设置且开口向上的折回部。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折回部的顶部设有自下而上向外侧延伸的喇叭口。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污泥排出装置还包括与电动推杆电连接的控制器。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污泥排出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沉淀池底部的排污泵,排污泵的入口低于输泥管的进口。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排污泵的入口端设有若干个沿沉淀池的底边设置的分支管,分支管的外壁上设有若干个吸污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泥排出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泥排出装置,通过输泥管将沉淀池和污泥池连接起来,利用提升组件实现阀体上挡板的快速提升,由于挡板采用垂直于阀体主轴的设置形式,当挡板打开时能够实现阀体的快速打开,起到了对沉淀池中泥水混合物的快速扰动,带动沉淀池中各个角落中的泥水混合物向位于沉淀池中心处的输泥管的进口端处集中,提高了沉淀池中污泥的排出量,便于将沉淀池的污泥有效的转移至污泥池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污泥排出装置的主视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向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沉淀池;110、排污泵;111、分支管;200、输泥管;210、阀体;220、挡板;230、延伸管;240、折回部;241、喇叭口;300、污泥池;400、提升组件;410、支架;420、电动推杆;430、延长杆;440、限位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泥排出装置进行说明。污泥排出装置,包括沉淀池100、输泥管200、污泥池300和提升组件400;输泥管200的进口端与沉淀池100连通且出口端设有阀体210,输泥管200的进口端位于沉淀池100的底部中心处,阀体210上设有板面垂直于阀体210的主轴的挡板220;污泥池300与阀体210相连通;提升组件400的下端与挡板220相连且用于提升挡板22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输泥管200的进口端设置在沉淀池100的底部中心处能够对沉淀池100中同一平面上各个位置的污泥进行有效的吸入并排至污泥池300,输泥管200的进口端与沉淀池100的底部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能够更好的提高沉淀池100底部污泥的流动性,避免污泥聚积造成沉积。挡板220的两侧板面上设有密封件,用于实现与阀体210接触位置的有效密封,避免泥水的渗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泥排出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泥排出装置,通过输泥管200将沉淀池100和污泥池300连接起来,利用提升组件400实现阀体210上挡板220的快速提升,由于挡板220采用垂直于阀体210主轴的设置形式,当挡板220打开时能够实现阀体210的快速打开,起到了对沉淀池100中泥水混合物的快速扰动,带动沉淀池100中各个角落中的泥水混合物向位于沉淀池100中心处的输泥管200的进口端处集中,提高了沉淀池100中污泥的排出量,便于将沉淀池100的污泥有效的转移至污泥池300中。

    请参阅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泥排出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提升组件400包括支架410和电动推杆420;支架410固设于污泥池300的上方;电动推杆420固设于支架410上且输出端向下延伸;延长杆430,上端与电动推杆420的输出端相连且下端与挡板220相连。提升组件400用于将控制阀体210开关的挡板220进行升降动作,实现对阀体210的开启和关闭,动作控制快速,能够形成对输泥管200进口端泥水混合物的扰动,带动沉淀池100死角处污泥的排出,全方位清泥,减少上清液的排出,有效的解决因沉淀池100中的污泥沉积过多的问题,减少悬浮物浓度,保证出水达标。

    请参阅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泥排出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提升组件400还包括固设于阀体210上且套设于延长杆430的输出端外周的限位圈440。限位圈440的设置能够保证电动推杆420在带动下端的延长杆430上下运动时能够实现稳定的直线运动,避免其左右偏斜造成挡板220和阀体210之间的卡滞问题。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泥排出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沉淀池100的内壁自上而下向沉淀池100的中心处倾斜。为了实现污泥从沉淀池100的下端能够被更好的扰动和排出,将沉淀池100的底部设置为倒梯形台的形式,沉淀池100的底部的纵向切面为梯形,底部空间的减小,能够提高输泥管200输泥过程中对底部污泥的扰动,便于实现各处污泥的带出,避免污泥在死角处聚积。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泥排出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输泥管200的进口端设有沿沉淀池100的内壁向下延伸至沉淀池100底部中心处的延伸管230。输泥管200的进口一侧设置的延伸管230沿着沉淀池100倾斜的内壁铺设,一致延伸到沉淀池100底部中心处,延伸管230的开口可以设置为朝向上方或者朝向下方的形式,均可以实现对沉淀池100底部污泥的有效扰动,相比延伸管230开口朝向沉淀池100侧壁的形式,开口朝向上方或下方能够保证对沉淀池100底部各点扰动的均匀性,进而提高污泥排出的效率。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泥排出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延伸管230的入口侧还设有沿上下方向设置且开口向上的折回部240,折回部240的顶部设有自下而上向外侧延伸的喇叭口241。本实施例中采用在延伸管230的端部设置折回部240使入口朝向上方的设置形式,增加了污泥在自重作用下向折回部240中聚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对污泥的收集聚拢能力,而折回部240顶部的喇叭口241采用上大下小的开口,具有良好的收拢能力,提高了吸收污泥的能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泥排出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污泥排出装置还包括与电动推杆420电连接的控制器。控制器用于控制电动推杆420的动作,在控制器中预设电动推杆420提升和下降的频率,进而带动挡板220的上升和下降,实现对阀体210的开启和关闭,利用阀体210的开启与关闭的频率,提高对沉淀池100各点位污泥的扰动,进而带动沉淀池100内各处污泥的排出,实现全方位清泥,减少上清液的排出,有效的解决沉淀池100中污泥聚集难以排除的问题。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泥排出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污泥排出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沉淀池100底部的排污泵110,排污泵110的入口低于输泥管200的进口。排污泵110的设置能够辅助进行沉淀池100底面上少量污泥的排除,由于喇叭口241朝上设置,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沉淀池100底部少量污泥的沉积,通过排污泵110对沉淀池100底部少量污泥进行定时清理,避免污泥堆积时间过长造成对水质的不良影响。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泥排出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排污泵110的入口端设有若干个沿沉淀池100的底边设置的分支管111,分支管111的外壁上设有若干个吸污孔。为了增大排污泵110的辐射面积,在排污泵110的入口端设置分支管111,分支管111的管壁上的吸污孔能够对沉淀池100底面上多个点位进行有效吸污,避免污泥的沉积。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污泥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沉淀池(100);

    输泥管(200),进口端与所述沉淀池(100)连通且出口端设有阀体(210),所述输泥管(200)的进口端位于所述沉淀池(100)的底部中心处,所述阀体(210)上设有板面垂直于所述阀体(210)的主轴的挡板(220);

    污泥池(300),与所述阀体(210)相连通;

    提升组件(400),下端与所述挡板(220)相连且用于提升所述挡板(22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组件(400)包括:

    支架(410),固设于所述污泥池(300)的上方;

    电动推杆(420),固设于所述支架(410)上且输出端向下延伸;

    延长杆(430),上端与所述电动推杆(420)的输出端相连且下端与所述挡板(220)相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组件(400)还包括固设于所述阀体(210)上且套设于所述延长杆(430)的输出端外周的限位圈(44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100)的内壁自上而下向所述沉淀池(100)的中心处倾斜。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泥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泥管(200)的进口端设有沿所述沉淀池(100)的内壁向下延伸至所述沉淀池(100)底部中心处的延伸管(230)。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泥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管(230)的入口侧还设有沿上下方向设置且开口向上的折回部(240)。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污泥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回部(240)的顶部设有自下而上向外侧延伸的喇叭口(241)。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排出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电动推杆(420)电连接的控制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排出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沉淀池(100)底部的排污泵(110),所述排污泵(110)的入口低于所述输泥管(200)的进口。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污泥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泵(110)的入口端设有若干个沿所述沉淀池(100)的底边设置的分支管(111),所述分支管(111)的外壁上设有若干个吸污孔。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泥排出装置,涉及污泥处理技术领域,包括沉淀池、输泥管、污泥池和提升组件;输泥管的出口端设有阀体,阀体上设有板面垂直于阀体的主轴的挡板;污泥池与阀体相连通;提升组件的下端与挡板相连且用于提升挡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泥排出装置,通过输泥管将沉淀池和污泥池连接起来,利用提升组件实现阀体上挡板的快速提升,由于挡板采用垂直于阀体主轴的设置形式,当挡板打开时能够实现阀体的快速打开,起到了对沉淀池中泥水混合物的快速扰动,带动沉淀池中各个角落中的泥水混合物向位于沉淀池中心处的输泥管的进口端处集中,提高了沉淀池中污泥的排出量,便于将沉淀池的污泥有效的转移至污泥池中。

    技术研发人员:郜子兴;郄雪光;董涛;邢继辉;胡添翼;武斌;杜亚威;苗强;范方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石家庄新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4.29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476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