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合板拼缝弹性防漏浆模板装置及拼缝现浇施工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77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向叠合板整体式拼缝处防漏浆模板装置及拼缝现浇施工结构,属于装配式建筑领域。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楼板分为两部分:下面为预制叠合板,上面为现浇层。楼面由一块块叠合板配置起来上面再浇筑一定厚度混凝土,对于尺寸较大双向受力楼面板,一般会拆分成多块叠合板,叠合板与叠合板有不少于250mm的现浇段,现浇段底部支模与上面现浇层一起浇筑形成整体,但目前模板一般为水平的,如果出现安装误差或者叠合板不平整会导致模板与叠合板之间不能紧密接触,导致漏浆,目前漏浆成为叠合板现浇段的质量通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叠合板拼缝弹性防漏浆模板装置及拼缝现浇施工结构,该模板装置具有重复利用、通用性强、施工现场操作方便快捷等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叠合板拼缝弹性防漏浆模板装置,其结构特点是,包括模板,所述模板上表面装有回弹装置和至少两条纵向延伸的柔性材料层,

    所述回弹装置在叠合板的下表面与模板上表面接触时保持模板的柔性材料层与叠合板的下表面紧密贴合;

    至少位于中间的两条柔性材料层之间的间距大于叠合板的拼缝宽度l。

    由此,使用时,将叠合板的端部支撑在模板上,两块叠合板的拼缝位于两条纵向延伸的柔性材料层之间,柔性材料层的纵向延伸方向与拼缝的延伸方向平行,这样利用回弹装置,可以保证柔性材料层与叠合板下表面保持紧密接触,现浇混凝土时,浆液被柔性材料层约束在拼缝区域内而不会溢出,从而提高了防漏浆效果。浇筑完成后,模板可以用于叠合板的下一处拼缝现浇,施工现场操作方便快捷。

    为了进一步保证叠合板放置在模板上时贴合可靠,避免漏浆,所述柔性材料层可以为橡胶层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优化,以下为优化后形成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模板上表面装有两条纵向延伸的柔性材料层,两条柔性材料层之间的间距大于叠合板的拼缝宽度l。

    为了方便利用回弹装置保证柔性材料层与叠合板下表面保持紧密接触,所述模板为多段式模板单元铰接而成,相邻两端模板单元的顶部通过铰接部相连,相邻两端模板单元的底部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内设有弹性元件,装有柔性材料层的模板单元向上倾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模板包括三段,位于中间的固定段和位于两侧的活动段;所述固定段的两端上部与对应的活动段顶部通过铰接部相连,所述固定段的两端下部与对应的活动段底部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内设有弹性元件,装有柔性材料层的活动段向上倾斜。

    优选地,装有柔性材料层的模板单元向上倾斜的角度为相对水平面3-10°。这样装有柔性材料层的模板单元向上翘起,当叠合板放置在模板上时,装有柔性材料层的模板单元向上翘起转动一角度,同时弹性元件形成驱使柔性材料层的模板单元向上翘起的压应力,从而保证柔性材料层与叠合板下表面保持紧密接触,避免漏浆。

    优选地,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模板上表面开有纵向延伸的槽,所述柔性材料层安装在弹性元件上,该弹性元件的下端固定在所述槽内,该弹性元件的上端伸出所述槽外。这样弹性元件和模板连接成一个整体,方便使用。为了保证防漏效果,所述弹性元件设置在槽内的一端靠近拼缝。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模板上表面开设有两条平行设置的槽,两条槽之间的间距大于叠合板的拼缝宽度l。必要时,为了增强防漏浆的效果,模板的上表面开以开设多余两条的槽。

    为了提高防漏浆的效果,所述弹性元件为弧形金属弹片,所述柔性材料层固定在弧形金属弹片的上表面。最好地方案是弹片的内弧面朝上,该弹片的顶端面为使用时与所述叠合板下表面贴合的平面。

    基于同一个发明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叠合板拼缝现浇施工结构,其包括:至少两块叠合板,相邻两块叠合板之间形成纵向延伸的拼缝;两块叠合板的拼缝处支撑在所述的叠合板拼缝弹性防漏浆模板装置上,所述拼缝位于所述叠合板拼缝弹性防漏浆模板装置的两条柔性材料层之间;所述回弹装置使得所述叠合板的下表面与模板的柔性材料层保持紧密贴合。

    所述叠合板拼缝弹性防漏浆模板装置支撑在模板支撑的顶端;所述叠合板的上表面以及拼缝内均浇筑有现浇混凝土,该现浇混凝土与所述叠合板固定连接在一起形成楼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重复利用。

    传统方法通过打胶、或者填充软质材料来封堵缝隙来达到堵浆目的,每浇筑一层都需要对缝隙进行处理。

    本实用新型在模板上设置弹力装置和模板(铝模)形成整体,可以跟随模具重复利用。

    2、操作简单、现场施工方便。

    传统方法通过打胶、或者塞填软质材料需要花费财力物力,通过打胶方式重复利用模板时还需进行二次清理,直接塞填软质材料一般不能重复利用,现场随意洒落,增加建筑垃圾,影响安全文明施工。

    本实用新型在模板上设置弹力装置和铝模形成整体,只需按照正常的支模就可以,叠合板压在三段式左右两段上,没有增加任何工序,反而减少。

    3、通用性强、制作简单且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不仅适用于装配式建筑叠合板整体式拼缝处,对于传统的后浇带底模板防漏浆也一样适用,而且只需将弹力装置、柔性材料层胶合在模板上形成整体,通过焊接或者螺栓固定在模板上,制作简单且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叠合板拼缝弹性防漏浆模板装置细部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图。

    在图中

    1、模板;2、弹簧;3、柔性材料层;4、模板支撑;5、叠合板;6、叠合板钢筋;7、现浇层上部钢筋;8、现浇混凝土;9、拼缝;10、铰接部;11、固定段;12、活动段;13、弹片;14、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实施例1

    一种叠合板整体式拼缝处防漏浆模板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模板1,所述模板1上表面装有回弹装置和两条纵向延伸的柔性材料层3,两条柔性材料层3之间的间距大于叠合板5的拼缝9宽度l。

    在垂直于弹性元件长度方向(即垂直于图1和图2的纸面方向)的任意截面看,在叠合板5放置在模板1上时,所述柔性材料层3与叠合板5下表面保持紧密接触,避免现浇时漏浆。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叠合板整体式拼缝处防漏浆模板装置包括将传统的底部模板1设计成三段式,左右两侧通过弹力装置在自然状态下与水平面成5度左右夹角,在左右两侧与叠合板接触部位上设置柔性材料,当叠合板压在模板上时,可以通过弹簧2的回弹力及柔性材料层3压缩使模具与叠合板5紧密的接触,达到封堵混凝土效果。

    如图2所示,所述模板1包括三段,位于中间的固定段11和位于两侧的活动段12。所述固定段11的两端上部与对应的活动段12顶部通过铰接部10相连,所述固定段11的两端下部与对应的活动段12底部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内设有作为弹性元件的弹簧2,装有柔性材料层3的活动段12向上倾斜。装有柔性材料层3的模板单元向上倾斜的角度为相对水平面3-10°。

    本实施例的模板装置可在铝模设计加工时就考虑进去,或者通过后期螺栓固定在铝模上。

    一种叠合板拼缝现浇施工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两块叠合板5,两块叠合板5之间形成纵向延伸(从图1看纵向即垂直于纸面的方向)的拼缝9,叠合板5内预埋的叠合板钢筋6的一部分伸入到拼缝9内,并通过连接件将两块叠合板5叠合板钢筋6焊接在一起。两块叠合板5的拼缝9处支撑在所述的叠合板拼缝弹性防漏浆模板装置上,所述拼缝9位于所述叠合板拼缝弹性防漏浆模板装置的两条柔性材料层3之间;所述回弹装置使得所述叠合板5的下表面与模板1的柔性材料层3保持紧密贴合。

    叠合板5的上表面设置有现浇层上部钢筋7,浇筑后叠合板5的上表面形成现浇层。所述叠合板5的上表面以及拼缝9内均浇筑有现浇混凝土8,该现浇混凝土8与所述叠合板5固定连接在一起形成楼板。现浇完成后,整个楼板的厚度为h,其中叠合板厚度为h1,现浇层厚度为h2。

    所述叠合板整体式拼缝处防漏浆模板装置支撑在模板支撑4的顶端。

    实施例2

    一种叠合板整体式拼缝处防漏浆模板装置,如图3所示,包括模板1,开设在模板1上表面的两条纵向延伸的槽14,以及设置在所述槽14内并沿着槽14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弹片13(弹性元件)。如图3所示,底部模板1左右两侧与叠合板5接触部位上设置弹片13和柔性材料层3,以及连接在上下两部分支模角钢或方管之间的连接片。当叠合板压在模板上时,可以通过弹片13及柔性材料层3的压缩及回弹力使模具与叠合板5紧密的接触,达到封堵混凝土效果。

    所述模板1上表面开设有两条平行设置的槽14,两条槽14之间的间距大于叠合板5的拼缝9宽度l。

    在垂直于弹片13长度方向(即垂直于图3的纸面方向)的任意截面看,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设置在槽14内,该弹性元件的另一端伸出所述槽14外形成伸出端,该伸出端用于与叠合板下表面保持接触。

    本实施例的模板装置可在铝模设计加工时就考虑进去,或者通过后期螺栓固定在铝模上。

    如图3所示,所述弹片13为弧形的金属材质的弹片13,该弹片13的内弧面朝上,该弹片13的顶端面为使用时与所述叠合板5下表面贴合的平面。柔性材料层3设置在弹片13朝向所述叠合板5的一面。所述弹片13固定在槽14内的一端靠近拼缝9。

    一种叠合板拼缝现浇施工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两块叠合板5,两块叠合板5之间形成纵向延伸(从图3看纵向即垂直于纸面的方向)的拼缝9,叠合板5内预埋的叠合板钢筋6的一部分伸入到拼缝9内,并通过连接件将两块叠合板5叠合板钢筋6焊接在一起。叠合板5的上表面设置有现浇层上部钢筋7,浇筑后叠合板5的上表面形成现浇层。所述叠合板5的上表面以及拼缝9内均浇筑有现浇混凝土8,该现浇混凝土8与所述叠合板5固定连接在一起形成楼板。现浇完成后,整个楼板的厚度为h,其中叠合板厚度为h1,现浇层厚度为h。

    两块叠合板5的拼缝9处支撑在所述的模板1上,且位于模板1的两条平行设置的槽14之间,所述拼缝9位于模板1的两条槽14之间。所述弹片13的伸出端紧贴所述叠合板5的下表面。所述叠合板整体式拼缝处防漏浆模板装置支撑在模板支撑4的顶端。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内容应当理解为这些实施例仅用于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叠合板拼缝弹性防漏浆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模板(1),所述模板(1)上表面装有回弹装置和至少两条纵向延伸的柔性材料层(3),

    所述回弹装置在叠合板(5)的下表面与模板(1)上表面接触时保持模板(1)的柔性材料层(3)与叠合板(5)的下表面紧密贴合;

    至少位于中间的两条柔性材料层(3)之间的间距大于叠合板(5)的拼缝(9)宽度l。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板拼缝弹性防漏浆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1)上表面装有两条纵向延伸的柔性材料层(3),两条柔性材料层(3)之间的间距大于叠合板(5)的拼缝(9)宽度l。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板拼缝弹性防漏浆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1)为多段式模板单元铰接而成,相邻两端模板单元的顶部通过铰接部(10)相连,相邻两端模板单元的底部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内设有弹性元件,装有柔性材料层(3)的模板单元向上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叠合板拼缝弹性防漏浆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1)包括三段,位于中间的固定段(11)和位于两侧的活动段(12);所述固定段(11)的两端上部与对应的活动段(12)顶部通过铰接部(10)相连,所述固定段(11)的两端下部与对应的活动段(12)底部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内设有弹性元件,装有柔性材料层(3)的活动段(12)向上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叠合板拼缝弹性防漏浆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装有柔性材料层(3)的模板单元向上倾斜的角度为相对水平面3-10°。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叠合板拼缝弹性防漏浆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2)。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叠合板拼缝弹性防漏浆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1)上表面开有纵向延伸的槽(14),所述柔性材料层(3)安装在弹性元件上,该弹性元件的下端固定在所述槽(14)内,该弹性元件的上端伸出所述槽(14)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叠合板拼缝弹性防漏浆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为弧形金属弹片(13),所述柔性材料层(3)固定在弧形金属弹片(13)的上表面。

    9.一种叠合板拼缝现浇施工结构,包括:

    至少两块叠合板(5),相邻两块叠合板(5)之间形成纵向延伸的拼缝(9);其特征在于,

    两块叠合板(5)的拼缝(9)处支撑在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合板拼缝弹性防漏浆模板装置上,所述拼缝(9)位于所述叠合板拼缝弹性防漏浆模板装置的两条柔性材料层(3)之间;

    所述回弹装置使得所述叠合板(5)的下表面与模板(1)的柔性材料层(3)保持紧密贴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叠合板拼缝现浇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板拼缝弹性防漏浆模板装置支撑在模板支撑(4)的顶端;所述叠合板(5)的上表面以及拼缝(9)内均浇筑有现浇混凝土(8),该现浇混凝土(8)与所述叠合板(5)固定连接在一起形成楼板。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叠合板拼缝弹性防漏浆模板装置及拼缝现浇施工结构。所述叠合板拼缝弹性防漏浆模板装置包括模板,所述模板上表面装有回弹装置和至少两条纵向延伸的柔性材料层,所述回弹装置在叠合板的下表面与模板上表面接触时保持模板的柔性材料层与叠合板的下表面紧密贴合;至少位于中间的两条柔性材料层之间的间距大于叠合板的拼缝宽度L。本实用新型的模板装置具有重复利用、通用性强、施工现场操作方便快捷等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谢达良;郑夕玉;廖满军;强嵘;任朗明;彭小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01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473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