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模板用的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37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板工程领域,特别是一种建筑模板用的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模板工程在混凝土施工中是一种临时结构,指制作、组装、运用及拆除在混凝土施工中用以使混凝土成型的构造设施的工作。模板虽然是辅助性结构,但在混凝土施工中至关重要,模板的设计与组装工艺是混凝土施工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辅助浇筑的混凝土凝固成型获得钢筋混凝土结构物。

    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用的临时结构,主要由建筑模板、背楞和紧固单元三部分组成。建筑模板是直接接触新浇混凝土的承力板;背楞则是支承建筑模板、混凝土和施工荷载的临时结构,保证建筑模板结构牢固地组合,做到不变形、不破坏;紧固单元是将面板与背楞连接成整体的配件;现阶段中,常用做法只是将部件进行简单的相互固定,往往容易出现建筑模板、背楞、紧固单元三者之间的贴合度低,导致受力不均匀,紧固单元在高度方向上,排列布置不合理部、不均匀,导致浇筑混凝土容易爆模涨模。

    在现有领域中,还不存在一种建筑模板用的加固装置,针对建筑、背楞、紧固单元三者之间的贴合度低,紧固单元排列布置不均匀,造成浇筑混凝土爆模涨模,生产质量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模板用的加固装置,解决建筑模板、背楞、紧固单元三者之间的贴合度低,紧固单元排列布置不均匀,造成浇筑混凝土爆模涨模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建筑模板用的加固装置,包括用于辅助新浇混凝土成型的建筑模板,所述的模板的外侧设有用于与建筑模板的背楞,所述的背楞上设有用于锁紧背楞的紧固单元以及用于支撑背楞的定位单元;

    所述的背楞上设有第一接触面,所述的第一接触面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接触面,所述的第二接触面的一端与第一接触面的一端垂直连接;

    所述的第二接触面设有若干个用于与紧固单元配合的t型孔,所述的t型孔的最大端临近第一接触面,且与第一接触面平行;所述的t型孔为竖向等距排列布置。

    在上述的建筑模板用的加固装置中,所述的t型孔分别为第一t型孔和第二t型孔,所述的第一t型孔以建筑模板的中心横轴为对称轴对称布置在模板的两侧;所述的第二t型孔以建筑模板的中心纵轴线为对称轴对称布置在模板的两侧;

    所述的第二t型孔设置在第一t型孔的上侧,所述的第二t型孔与第一t型孔在水平高度上为紧贴设置。

    在上述的建筑模板用的加固装置中,所述的第二接触面上设有用于配合定位单元的l型孔;所述的l型孔的一端为朝向与模板相对的一侧,所述的l型孔的另一端为朝上布置。

    在上述的建筑模板用的加固装置中,所述的l型孔为均匀分布在t型孔之间;所述的l型孔的朝上一端与第一接触面平行。

    在上述的建筑模板用的加固装置中,所述的背楞的材质为钢材。

    在上述的建筑模板用的加固装置中,所述的定位单元包括设置在背楞的顶端的卡块、用于连接卡块与背楞的铁销以及用于与l型孔配合的支撑脚;

    所述的卡块为l型结构,所述的卡块的一侧内壁与所述的第一接触面的外侧贴合,所述的卡块的同侧外壁上设有凸块,所述的卡块的另外一侧朝向模板延伸至第一接触面的外侧;

    所述的第二接触面的上端设有用于穿过铁销的第一穿销孔,所述的第一穿销孔位于凸块上方,所述的第一穿销孔里设有铁销。

    在上述的建筑模板用的加固装置中,所述的支撑脚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用于穿过铁销的第二穿销孔,所述的第二穿销孔里设有铁销;

    所述的支撑脚的下端设有用于与地面固定连接用的脚座,所述的脚座的两侧侧壁上均设有用于供铁销穿过的开孔,所述的脚座上设有用于放置膨胀螺丝的螺丝孔。

    在上述的建筑模板用的加固装置中,所述的紧固单元包括用于顶紧背楞的顶紧部、用于将顶紧部相互锁紧的对拉螺杆以及螺母;

    所述的顶紧部的一侧设置在t型孔中,所述的背楞上均设有顶紧部,所述的对拉螺杆穿过建筑模板相对两侧的顶紧部,所述的对拉螺杆的两端设有第一螺母,所述的第一螺母的一端均设有挡板,所述的挡板设有通孔,所述的挡板与顶紧部紧贴设置。

    在上述的建筑模板用的加固装置中,所述的顶紧部包括上槽钢、下槽钢、第二螺母以及螺栓;

    所述的上槽钢的口开设为朝上,所述的下槽钢的开口设为朝下,所述的上槽钢与下槽钢为相对布置;

    所述的上槽钢与下槽钢的两端均设有螺栓孔,且一一对应;所述的上槽钢与下槽钢通过螺栓与第二螺母固定连接,所述的上槽钢与下槽钢之间设有供对拉螺杆通过的间隙。

    本实用新型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其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进一步的改进,本方案通过设置背楞的结构,使得建筑模板与背楞之间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其中第一接触面与建筑模板的完全贴合,建筑模板的受力均匀分布,具有一个较好的加固效果;通过第二接触面上的t型孔设置,使得背楞获得安放紧固单元的固定连接位,与紧固单元更好的卡位配合,紧固单元可以牢固的卡在背楞上,安装上也提供了简便;在安装位的限位作用下,紧固单元与紧固单元之间的间距相等,均匀的排列分布,背楞的受力均匀分布,进一步加强了加固效果,防止爆模涨模。

    进一步的改进,本方案通过设置第一t型孔与第二t型孔,使得多个紧固单元在横向与纵向上的装配不会相互干涉,建筑模板的相对两侧分别都可以受力均匀;同一水平高度的横向与纵向上的受力可以相对集中,防止在浇筑混凝土时爆模涨模。

    进一步的改进,本方案通过设置材质为钢材,使得背楞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其中第二接触面上的t型孔、l型孔加工成型后具有一定抵抗严重形变的能力,不影响整一个技术方案的实施。

    进一步的改进,本方案通过设置定位单元,使得背楞在排列摆放后可以准确定位,在横向以及纵向上不容易受到干扰,减少摇摆、倾斜等情况的发生,提高施工的安全性。

    进一步的改进,本方案通过设置l型孔和支撑脚,使得背楞具有一个可以安放支撑脚的固定连接位,支撑脚上端的铁销两端卡进l型孔上,背楞还未被紧固时产生向外侧倾倒的综合受力,铁销被导向至l型孔最上端,顶紧背楞防止倾倒;其中支撑脚下端设有脚座,利用膨胀螺丝与地面固定连接,增加支撑效果;背楞、支撑脚、地面组成三角形结构,对已经排放好的背楞进行一个纵向的定位,以便后续的对其进行紧固安装,具有安全性和实用性。

    进一步的改进,本方案通过设置卡块,使得背楞在横向上也具有一个限位效果,与建筑模板的上侧进行卡位配合,防止背楞左右摇摆;其中卡块与背楞之间采用简易卡位连接方式,将卡块设有凸块的一侧从背楞的上端插入后,在第一穿销孔插入铁销,铁销的表面与凸块的一侧之间留有间隙配合的间距,凸块在纵向以及高度方向上均被铁销限位,从而实现卡位连接,方便快捷,具有便捷性。

    进一步的改进,本方案通过设置紧固单元,作为产生锁紧力的动力源,使得建筑模板可以紧固设置,最终达到了一个加固效果;通过采用双槽钢结构,使得与背楞的接触面积增大,贴合度更高,在紧固背楞和作用力均匀方面都具有优异的效果,同时利用槽钢自身结构的特点与背楞卡位配合,方便安装,具有实用性。

    进一步的改进,本方案通过设置螺栓将上槽钢与下槽钢进行限位,使得在实际操作安装时,上槽钢与下槽钢可同时的快速进入背楞中,减少繁杂重复的对位安装工序,提高工作效率,最后通过转动相对两端的第一螺母进行锁紧,挡板与双槽钢的一侧顶紧接触,实现对建筑模板的加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建筑模板用的加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定位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t型孔的位置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卡块与背楞的装配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支撑脚的装配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支撑脚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脚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紧固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支撑脚的辅助用法的效果示意图。

    附图标记:1、建筑模板;2、背楞;3、紧固单元;4、l型孔;5、加强肋;6、第一t型孔;7、第二t型孔;8、卡块;9、脚座;10、对拉螺杆;11、螺栓;12、第二螺母;13、槽钢;14、第一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实施例1:如图1-10所示,一种建筑模板1用的加固装置,包括用于辅助新浇混凝土成型的建筑模板1,所述的模板的外侧设有用于与建筑模板1的背楞2,所述的背楞2上设有用于锁紧背楞2的紧固单元3以及用于支撑背楞2的定位单元;

    所述的背楞2上设有第一接触面,所述的第一接触面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接触面,所述的第二接触面的一端与第一接触面的一端垂直连接;

    所述的第二接触面设有若干个用于与紧固单元3配合的t型孔,所述的t型孔的最大端临近第一接触面,且与第一接触面平行;所述的t型孔为竖向等距排列布置。

    实际效果为,建筑模板1与背楞2之间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其中第一接触面与建筑模板1的完全贴合,建筑模板1的受力均匀分布,具有一个较好的加固效果;通过第二接触面上的t型孔设置,使得背楞2获得安放紧固单元3的固定连接位,与紧固单元3更好的卡位配合,紧固单元3可以牢固的卡在背楞2上,安装上也提供了简便;在安装位的限位作用下,紧固单元3与紧固单元3之间的间距相等,均匀的排列分布,背楞2的受力均匀分布,进一步加强了加固效果。

    背楞2的总体受力情况为,主要受力面为第一接触面,对建筑模板1进行施力加固的作用力均在水平面,对背楞2产生一个顶紧力,转化为与背楞2的静摩擦力,静摩擦力远大于紧固单元3的自重,避免在垂直方向的对第二接触面施加作用力,此时第二接触面的功能是为了辅助紧固单元3的定位卡位连接,不作为主要受力面,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t型孔分别为第一t型孔6和第二t型孔7,所述的第一t型孔6以建筑模板1的中心横轴为对称轴对称布置在模板的两侧;所述的第二t型孔7以建筑模板1的中心纵轴线为对称轴对称布置在模板的两侧;

    其中,所述的第二t型孔7设置在第一t型孔6的上侧,所述的第二t型孔7与第一t型孔6在水平高度上为紧贴设置。

    在安装过程中,多个紧固单元3在横向与纵向上的装配不会相互干涉,建筑模板1的相对两侧分别都可以受力均匀;同一水平高度的横向与纵向上的受力可以相对集中,防止在浇筑混凝土时爆模涨模。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接触面上设有用于配合定位单元的l型孔4;所述的l型孔4的一端为朝向与模板相对的一侧,所述的l型孔4的另一端为朝上布置。

    优选的,所述的l型孔4为均匀分布在t型孔之间;所述的l型孔4的朝上一端与第一接触面平行;所述的背楞2的材质为钢材,使得背楞2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其中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之间还设有加强肋5,第二接触面上的t型孔、l型孔4加工成型后具有一定抵抗严重形变的能力,不影响整一个技术方案的实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定位单元包括设置在背楞2的顶端的卡块8、用于连接卡块8与背楞2的铁销以及用于与l型孔4配合的支撑脚;使得背楞2在排列摆放后可以准确定位,在横向以及纵向上不容易受到干扰,减少摇摆、倾斜等情况的发生,目的是为了提高安装的精确性,提高施工的安全性。

    其中本实施例中提到的支撑脚为固定不可变形结构,参照雨伞伸缩杆的结构,可以进一步优化,采用伸缩套筒结构,使支撑脚具有伸缩功能。

    本实施例的装配顺序为,首先将建筑模板1包围放置,接着按预先设置好的间隔均匀放置背楞2,然后放置卡块8将背楞2进行横向限位,连接支撑脚进行纵向限位,最后将紧固单元3插入底部的安装位并通过对拉螺杆10锁紧,紧接着其他紧固单元3依次从底部往上安装,过程中拆设支撑脚防止妨碍紧固单元3的安装,最终完成加固,拆除的支撑脚可再次连接,继续支撑背楞2,作为背楞2的辅助支撑力,整体的加固效果得到进一步加强。

    优选的,所述的卡块8为l型结构,所述的卡块8的一侧内壁与所述的第一接触面的外侧贴合,所述的卡块8的同侧外壁上设有凸块,所述的卡块8的另外一侧朝向模板延伸至第一接触面的外侧;所述的第二接触面的上端设有用于穿过铁销的第一穿销孔,所述的第一穿销孔位于凸块上方,所述的第一穿销孔里设有铁销。

    其目的在于,背楞2在横向上具有一个限位效果,与建筑模板1的上侧进行卡位配合,防止背楞2左右摇摆;其中卡块8与背楞2之间采用简易卡位连接方式,将卡块8设有凸块的一侧从背楞2的上端插入后,在第一穿销孔插入铁销,铁销的表面与凸块的一侧之间留有间隙配合的间距,凸块在纵向以及高度方向上均被铁销限位,从而实现卡位连接,方便快捷,具有便捷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支撑脚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用于穿过铁销的第二穿销孔,所述的第二穿销孔里设有铁销;

    所述的支撑脚的下端设有用于与地面固定连接用的脚座9,所述的脚座9的两侧侧壁上均设有用于供铁销穿过的开孔,所述的脚座9上设有用于放置膨胀螺丝的螺丝孔。

    优选的,背楞2具有一个可以安放支撑脚的固定连接位,支撑脚上端的铁销两端卡进l型孔4上,背楞2还未被紧固时产生向外侧倾倒的综合受力,铁销被导向至l型孔4最上端,顶紧背楞2防止倾倒;其中支撑脚下端设有脚座9,利用膨胀螺丝与地面固定连接,增加支撑效果;背楞2、支撑脚、地面组成三角形结构,对已经排放好的背楞2进行一个纵向的定位,以便后续的对其进行紧固安装,具有安全性和实用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紧固单元3包括用于顶紧背楞2的顶紧部、用于将顶紧部相互锁紧的对拉螺杆10以及螺母;所述的顶紧部的一侧设置在t型孔中,所述的背楞2上均设有顶紧部,所述的对拉螺杆10穿过建筑模板1相对两侧的顶紧部,所述的对拉螺杆10的两端设有第一螺母14,所述的第一螺母14的一端均设有挡板,所述的挡板设有通孔,所述的挡板与顶紧部紧贴设置。

    本实施例中的进一步改进,作为产生锁紧力的动力源,使得建筑模板1可以紧固设置,最终达到了一个加固效果;通过采用双槽钢13结构,使得与背楞2的接触面积增大,贴合度更高,在紧固背楞2和作用力均匀方面都具有优异的效果,同时利用槽钢13自身结构的特点与背楞2卡位配合,方便安装,具有实用性。

    优选的,所述的顶紧部包括上槽钢13、下槽钢13、第二螺母12以及螺栓11;

    其中,所述的上槽钢13的口开设为朝上,所述的下槽钢13的开口设为朝下,所述的上槽钢13与下槽钢13为相对布置;

    此外,所述的上槽钢13与下槽钢13的两端均设有螺栓11孔,且一一对应;所述的上槽钢13与下槽钢13通过螺栓11与第二螺母12固定连接,所述的上槽钢13与下槽钢13之间设有供对拉螺杆10通过的间隙;使得在实际操作安装时,上槽钢13与下槽钢13可同时的快速进入背楞2中,减少繁杂重复的对位安装工序,提高工作效率,最后通过转动相对两端的第一螺母14进行锁紧,挡板与双槽钢13的一侧顶紧接触,实现对建筑模板1的加固。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它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模板用的加固装置,包括用于辅助新浇混凝土成型的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板的外侧设有用于与建筑模板的背楞,所述的背楞上设有用于锁紧背楞的紧固单元以及用于支撑背楞的定位单元;

    所述的背楞上设有第一接触面,所述的第一接触面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接触面,所述的第二接触面的一端与第一接触面的一端垂直连接;

    所述的第二接触面设有若干个用于与紧固单元配合的t型孔,所述的t型孔的最大端临近第一接触面,且与第一接触面平行;所述的t型孔为竖向等距排列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模板用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t型孔分别为第一t型孔和第二t型孔,所述的第一t型孔以建筑模板的中心横轴为对称轴对称布置在模板的两侧;所述的第二t型孔以建筑模板的中心纵轴线为对称轴对称布置在模板的两侧;

    所述的第二t型孔设置在第一t型孔的上侧,所述的第二t型孔与第一t型孔在水平高度上为紧贴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模板用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接触面上设有用于配合定位单元的l型孔;所述的l型孔的一端为朝向与模板相对的一侧,所述的l型孔的另一端为朝上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模板用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l型孔为均匀分布在t型孔之间;所述的l型孔的朝上一端与第一接触面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建筑模板用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楞的材质为钢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模板用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单元包括设置在背楞的顶端的卡块、用于连接卡块与背楞的铁销以及用于与l型孔配合的支撑脚;

    所述的卡块为l型结构,所述的卡块的一侧内壁与所述的第一接触面的外侧贴合,所述的卡块的同侧外壁上设有凸块,所述的卡块的另外一侧朝向模板延伸至第一接触面的外侧;

    所述的第二接触面的上端设有用于穿过铁销的第一穿销孔,所述的第一穿销孔位于凸块上方,所述的第一穿销孔里设有铁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模板用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脚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用于穿过铁销的第二穿销孔,所述的第二穿销孔里设有铁销;

    所述的支撑脚的下端设有用于与地面固定连接用的脚座,所述的脚座的两侧侧壁上均设有用于供铁销穿过的开孔,所述的脚座上设有用于放置膨胀螺丝的螺丝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模板用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紧固单元包括用于顶紧背楞的顶紧部、用于将顶紧部相互锁紧的对拉螺杆以及螺母;

    所述的顶紧部的一侧设置在t型孔中,所述的背楞上均设有顶紧部,所述的对拉螺杆穿过建筑模板相对两侧的顶紧部,所述的对拉螺杆的两端设有第一螺母,所述的第一螺母的一端均设有挡板,所述的挡板设有通孔,所述的挡板与顶紧部紧贴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建筑模板用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紧部包括上槽钢、下槽钢、第二螺母以及螺栓;

    所述的上槽钢的口开设为朝上,所述的下槽钢的开口设为朝下,所述的上槽钢与下槽钢为相对布置;

    所述的上槽钢与下槽钢的两端均设有螺栓孔,且一一对应;所述的上槽钢与下槽钢通过螺栓与第二螺母固定连接,所述的上槽钢与下槽钢之间设有供对拉螺杆通过的间隙。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板工程领域,其公开了一种建筑模板用的加固装置,包括用于辅助新浇混凝土成型的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板的外侧设有用于与建筑模板的背楞,所述的背楞上设有用于锁紧背楞的紧固单元以及用于支撑背楞的定位单元;所述的背楞上设有若干个用于与紧固单元配合的T型孔,所述的T型孔的最大端临近第一接触面,且与第一接触面平行;所述的T型孔为竖向等距排列布置;解决建筑模板、背楞、紧固单元三者之间的贴合度低,紧固单元排列布置不均匀,造成浇筑混凝土爆模涨模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黄邦群;李秋成;郑伟;陈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碧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5.14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469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