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过滤罐式和箱式相结合的给水仓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61


    本实用新型属于给水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效过滤罐式和箱式相结合的给水仓。



    背景技术:

    在市政水网中,初级供入至自来水厂中的水源来自不同的区域和地点,如江河湖泊、山泉或地下水,初级供给的水源中会含有大颗粒杂质或垃圾,对这些水源在进入水厂之前需要通过给水仓进行过滤操作,将水源中的泥沙、杂质和垃圾与水源进行初步过滤,现有的给水仓采用单独的罐式或者箱式的给水仓进行供水,给水和过滤效率低,自动化水平低,不能够高效的处理初级供给水源中的杂质问题,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高效过滤罐式和箱式相结合的给水仓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过滤罐式和箱式相结合的给水仓,通过在支撑结构上固定安装集水箱和高压储水罐体,集水箱和高压储水罐体之间通过安装有过滤网和排污支管的连接管路结构相连,过滤网和排污支管对初级供给水源中的小杂质进行收集,集水箱内安装有由倒“v”字形过滤板、电机、连杆机构组成的震动过滤板机构,集水箱的两侧通过安装有电磁阀的第一连接管与大杂质收集箱相连通对大杂质进行收集,高压储水罐体底部连通有一正对于高压储水罐体内的滤板下方的与自来水厂管路相连的第二连接管,解决了目前的给水水仓,给水和过滤效率低,自动化水平低,不能够高效的处理初级供给水源中的杂质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效过滤罐式和箱式相结合的给水仓,包括支撑结构、固定安装于支撑结构上的集水箱、高压储水罐体、连接管路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板、垂直设置于第一支撑板上表面的支撑立柱、固定安装于支撑立柱上表面的第二支撑板、垂直设置于第二支撑板底部带有防滑橡胶垫的支撑腿;

    所述集水箱固定安装于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所述集水箱的两侧内壁上对称开设有一对开口,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位于集水箱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一大杂质收集箱,所述大杂质收集箱的侧部伸出一带有第一电磁阀的第一连接管与开口位置相连通;

    两所述开口之间安装有一震动过滤板机构,所述震动过滤板机构包括安装于两所述开口之间的倒“v”字形过滤板,所述倒“v”字形过滤板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与开口滑动配合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底部设置有一铰接块;所述开口的底部开设有一腔室,所述腔室的底部设置有一电机,所述铰接块与电机之间通过一连杆机构相连;所述集水箱的底部连通有一第一出水管;

    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两高压储水罐体,所述高压储水罐体的底部连通有一第二连接管和第三连接管,两所述高压储水罐体底部连通的第三连接管分别与第一排污主管相连通,所述第一排污主管位于两高压储水罐体之间,所述第一排污主管一端与市政污水管道相连通,两所述高压储水罐体底部连通的第二连接管一端分别与自来水厂管路相连通;

    所述连接管路结构包括分别连接第一出水管与两高压储水罐体之间的两第二出水管、设置于两高压储水罐体之间的第二排污主管,所述第二出水管的一端与高压储水罐体顶面的连接口过盈配合,所述第二出水管内间隔设置有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二出水管与第二排污主管之间通过第一排污支管和第二排污支管相连通,所述第一排污支管的一端与第二出水管中第一过滤网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排污支管的一端与第二出水管中第二过滤网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排污主管的一端与市政污水管道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集水箱的顶部设置有进水主管,所述进水主管上安装有第二电磁阀。

    进一步地,所述倒“v”字形过滤板的表面均布开设有第一栅孔,所述第一栅孔的直径为0.1~0.2cm。

    进一步地,所述集水箱的内底部位于第一出水管与集水箱相连通位置的两侧设置有引流坡板;

    所述第一出水管上安装有第三电磁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滤网的表面均布开设有第一筛孔,所述第一筛孔的孔径为0.05~0.1cm;

    所述第一排污支管上安装有第四电磁阀。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过滤网的表面均布开设有第二筛孔,所述第二筛孔的孔径为0.02~0.05cm;

    所述第二排污支管上安装有第五电磁阀。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排污主管上安装有第六电磁阀;

    所述第二连接管上安装有第七电磁阀;

    所述第三连接管上安装有第八电磁阀。

    进一步地,所述高压储水罐体的内底壁与内侧壁之间倾斜设置有一滤板;

    所述滤板位于第二连接管的正上方;

    所述滤板的表面均布开设有滤孔,所述滤孔的孔径为0.01~0.02cm。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支撑结构上固定安装集水箱和高压储水罐体,集水箱和高压储水罐体之间通过安装有过滤网和排污支管的连接管路结构相连,过滤网和排污支管对初级供给水源中的小杂质进行收集,集水箱内安装有由倒“v”字形过滤板、电机、连杆机构组成的震动过滤板机构,集水箱的两侧通过安装有电磁阀的第一连接管与大杂质收集箱相连通对大杂质进行收集,高压储水罐体底部连通有一正对于高压储水罐体内的滤板下方的与自来水厂管路相连的第二连接管,具有给水和过滤效率高,给水自动化水平高,能够高效的处理初级供给水源中杂质的优点。

    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效过滤罐式和箱式相结合的给水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集水箱,101-进水主管,1011-第二电磁阀,102-开口,103-倒“v”字形过滤板,1031-第一栅孔,1032-连接块,1033-铰接块,104-电机,1041-连杆机构,105-大杂质收集箱,1051-第一连接管,1052-第一电磁阀,106-引流坡板,107-第一出水管,108-第二支撑板,2-高压储水罐体,201-连接口,202-滤板,203-第二连接管,2031-第七电磁阀,204-第三连接管,2041-第八电磁阀,205-第一排污主管,206-自来水厂管路,3-连接管路结构,301-第二排污支管,3011-第五电磁阀,302-第一排污支管,3021-第四电磁阀,303-第二出水管,3031-第一过滤网,3032-第二过滤网,304-第二排污主管,3041-第六电磁阀,4-第一支撑板,401-支撑立柱,402-支撑腿,4021-防滑橡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垂直”、“上表面”、“底部”、“两侧”、“侧部”、“一端”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阅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效过滤罐式和箱式相结合的给水仓,包括支撑结构、固定安装于支撑结构上的集水箱1、高压储水罐体2、连接管路结构3,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板4、垂直设置于第一支撑板4上表面的支撑立柱401、固定安装于支撑立柱401上表面的第二支撑板108、垂直设置于第二支撑板108底部带有防滑橡胶垫4021的支撑腿402;

    集水箱1固定安装于第二支撑板108的上表面,集水箱1的两侧内壁上对称开设有一对开口102,第二支撑板108的上表面位于集水箱1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一大杂质收集箱105,大杂质收集箱105的侧部伸出一带有第一电磁阀1052的第一连接管1051与开口102位置相连通;

    两开口102之间安装有一震动过滤板机构,震动过滤板机构包括安装于两所述开口102之间的倒“v”字形过滤板103,倒“v”字形过滤板103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与开口102滑动配合的连接块1032,连接块1032的底部设置有一铰接块1033;开口102的底部开设有一腔室,腔室的底部设置有一电机104,铰接块1033与电机104之间通过一连杆机构1041相连;集水箱1的底部连通有一第一出水管107;

    第一支撑板4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两高压储水罐体2,高压储水罐体2的底部连通有一第二连接管203和第三连接管204,两高压储水罐体2底部连通的第三连接管204分别与第一排污主管205相连通,第一排污主管205位于两高压储水罐体2之间,第一排污主管205一端与市政污水管道相连通,两高压储水罐体2底部连通的第二连接管203一端分别与自来水厂管路206相连通;

    连接管路结构3包括分别连接第一出水管107与两高压储水罐体2之间的两第二出水管303、设置于两高压储水罐体2之间的第二排污主管304,第二出水管303的一端与高压储水罐体2顶面的连接口201过盈配合,第二出水管303内间隔设置有第一过滤网3031和第二过滤网3032,第二出水管303与第二排污主管304之间通过第一排污支管302和第二排污支管301相连通,第一排污支管302的一端与第二出水管303中第一过滤网3031的位置相对应,第二排污支管301的一端与第二出水管303中第二过滤网3032的位置相对应;第二排污主管304的一端与市政污水管道相连通。

    其中,集水箱1的顶部设置有进水主管101,进水主管101上安装有第二电磁阀1011。

    其中,倒“v”字形过滤板103的表面均布开设有第一栅孔1031,第一栅孔1031的直径为0.2cm。

    其中,集水箱1的内底部位于第一出水管107与集水箱1相连通位置的两侧设置有引流坡板106;

    第一出水管107上安装有第三电磁阀1071。

    其中,第一过滤网3031的表面均布开设有第一筛孔,第一筛孔的孔径为0.1cm;

    第一排污支管302上安装有第四电磁阀3021。

    其中,第二过滤网3032的表面均布开设有第二筛孔,第二筛孔的孔径为0.05cm;

    第二排污支管301上安装有第五电磁阀3011。

    其中,第二排污主管304上安装有第六电磁阀3041;

    第二连接管203上安装有第七电磁阀2031;

    第三连接管204上安装有第八电磁阀2041。

    其中,高压储水罐体2的内底壁与内侧壁之间倾斜设置有一滤板202;

    滤板202位于第二连接管203的正上方;

    滤板202的表面均布开设有滤孔,滤孔的孔径为0.02cm。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高效过滤罐式和箱式相结合的给水仓,包括支撑结构、固定安装于支撑结构上的集水箱(1)、高压储水罐体(2)、连接管路结构(3),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板(4)、垂直设置于第一支撑板(4)上表面的支撑立柱(401)、固定安装于支撑立柱(401)上表面的第二支撑板(108)、垂直设置于第二支撑板(108)底部带有防滑橡胶垫(4021)的支撑腿(402);

    所述集水箱(1)固定安装于第二支撑板(108)的上表面,所述集水箱(1)的两侧内壁上对称开设有一对开口(102),所述第二支撑板(108)的上表面位于集水箱(1)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一大杂质收集箱(105),所述大杂质收集箱(105)的侧部伸出一带有第一电磁阀(1052)的第一连接管(1051)与开口(102)位置相连通;

    两所述开口(102)之间安装有一震动过滤板机构,所述震动过滤板机构包括安装于两所述开口(102)之间的倒“v”字形过滤板(103),所述倒“v”字形过滤板(103)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与开口(102)滑动配合的连接块(1032),所述连接块(1032)的底部设置有一铰接块(1033);所述开口(102)的底部开设有一腔室,所述腔室的底部设置有一电机(104),所述铰接块(1033)与电机(104)之间通过一连杆机构(1041)相连;所述集水箱(1)的底部连通有一第一出水管(107);

    所述第一支撑板(4)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两高压储水罐体(2),所述高压储水罐体(2)的底部连通有一第二连接管(203)和第三连接管(204),两所述高压储水罐体(2)底部连通的第三连接管(204)分别与第一排污主管(205)相连通,所述第一排污主管(205)位于两高压储水罐体(2)之间,所述第一排污主管(205)一端与市政污水管道相连通,两所述高压储水罐体(2)底部连通的第二连接管(203)一端分别与自来水厂管路(206)相连通;

    所述连接管路结构(3)包括分别连接第一出水管(107)与两高压储水罐体(2)之间的两第二出水管(303)、设置于两高压储水罐体(2)之间的第二排污主管(304),所述第二出水管(303)的一端与高压储水罐体(2)顶面的连接口(201)过盈配合,所述第二出水管(303)内间隔设置有第一过滤网(3031)和第二过滤网(3032),所述第二出水管(303)与第二排污主管(304)之间通过第一排污支管(302)和第二排污支管(301)相连通,所述第一排污支管(302)的一端与第二出水管(303)中第一过滤网(3031)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排污支管(301)的一端与第二出水管(303)中第二过滤网(3032)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排污主管(304)的一端与市政污水管道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过滤罐式和箱式相结合的给水仓,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箱(1)的顶部设置有进水主管(101),所述进水主管(101)上安装有第二电磁阀(10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过滤罐式和箱式相结合的给水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倒“v”字形过滤板(103)的表面均布开设有第一栅孔(1031),所述第一栅孔(1031)的直径为0.1~0.2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过滤罐式和箱式相结合的给水仓,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箱(1)的内底部位于第一出水管(107)与集水箱(1)相连通位置的两侧设置有引流坡板(106);

    所述第一出水管(107)上安装有第三电磁阀(107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过滤罐式和箱式相结合的给水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网(3031)的表面均布开设有第一筛孔,所述第一筛孔的孔径为0.05~0.1cm;

    所述第一排污支管(302)上安装有第四电磁阀(302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过滤罐式和箱式相结合的给水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滤网(3032)的表面均布开设有第二筛孔,所述第二筛孔的孔径为0.02~0.05cm;

    所述第二排污支管(301)上安装有第五电磁阀(301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过滤罐式和箱式相结合的给水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污主管(304)上安装有第六电磁阀(3041);

    所述第二连接管(203)上安装有第七电磁阀(2031);

    所述第三连接管(204)上安装有第八电磁阀(204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过滤罐式和箱式相结合的给水仓,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储水罐体(2)的内底壁与内侧壁之间倾斜设置有一滤板(202);

    所述滤板(202)位于第二连接管(203)的正上方;

    所述滤板(202)的表面均布开设有滤孔,所述滤孔的孔径为0.01~0.02c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效过滤罐式和箱式相结合的给水仓,涉及给水设备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撑结构、固定安装于支撑结构上的集水箱、高压储水罐体、连接管路结构,集水箱的两侧内壁上对称开设有一对开口,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位于集水箱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一大杂质收集箱,大杂质收集箱的侧部伸出一带有第一电磁阀的第一连接管与开口位置相连通;两开口之间安装有一震动过滤板机构,震动过滤板机构包括安装于两所述开口之间的倒“V”字形过滤板。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目前的给水水仓,给水和过滤效率低,自动化水平低,不能够高效的处理初级供给水源中的杂质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刘和兵;张欢;张凯;翟宗旭;刘和平;徐中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明泉水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5.22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469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