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框架柱烂根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46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治框架柱烂根装置。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框架柱“烂根”这一质量通病,未能得到有效的防治和根治,给施工单位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和困扰。所谓“烂根”是指框架柱砼根部出现蜂窝、麻面、漏筋等现象,严重影响混凝土观感质量及实体质量,返工、返修增加工程成本,同时给工程实体造成质量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防治框架柱烂根装置,包括框架模板和连接装置,所述框架模板的模板面一边向内设置有直角模板,有效的解决了框架柱砼根部出现蜂窝、麻面、漏筋等现象的质量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治框架柱烂根装置,包括第一框架模板、第二框架模板、第三框架模板、第四框架模板以及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模板首端与第二框架模板尾端通过连接装置形成“t”字形结构,所述第二框架模板首端与第三框架模板尾端通过连接装置形成“t”字形结构,所述第三框架模板首端与第四框架模板尾端通过连接装置形成“t”字形结构,所述第四框架模板首端与第一框架模板尾端通过连接装置形成“t”字形结构,所述第一框架模板、第二框架模板、第三框架模板以及第四框架模板整体连接成密封框架。

    优选的,所述第一框架模板、第二框架模板、第三框架模板以及第四框架模板横截面均为u型状,其所述第一框架模板、第二框架模板、第三框架模板以及第四框架模板两侧边对应开设有上通孔与下通孔。

    优选的,所述连接装置为u型螺栓,所述u型螺栓穿过上通孔将所述第一框架模板、第二框架模板、第三框架模板以及第四框架模板连接。

    优选的,所述下通孔内穿设有螺栓,且所述螺栓上端部与u型螺栓下端部通过螺母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框架模板、第二框架模板、第三框架模板以及第四框架模板内侧面均为模板面,且所述模板面一边向内设置有直角模板。

    优选的,所述u型螺栓底部设置有限位孔。

    优选的,所述第一框架模板、第二框架模板、第三框架模板以及第四框架模板均为直线形或弧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利用装置使框架柱混凝土表面比现浇混凝土表面标高50mm,为海绵条预留安装位,同时为框架柱根部密封提供保障。(2)通过改变框架柱砼施工缝的位置,将框架柱根部模板竖向接触改为侧面接触,增大模板与砼的接触面积。(3)通过抬高框架柱施工缝形成“定位台”,避免在振捣过程中柱模板移位产生缝隙,同时抬高框架柱施工缝为海绵条精确定位提供平台,镶嵌海绵条使模板与框架柱侧壁柔性接触,防治烂根以及保障根部浆液充足。(4)该装置具有安装拆除便捷、周转率高、费用低、速度快等优点,具有广泛地推广价值,并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等现行规范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装置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装置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装置安装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使用装置效果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a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b处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直角模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描述。

    参照附图1-8所示的一种防治框架柱烂根装置,包括第一框架模板1、第二框架模板2、第三框架模板3、第四框架模板4以及连接装置5,所述第一框架模板1首端与第二框架模板2尾端通过连接装置5形成“t”字形结构,所述第二框架模板2首端与第三框架模板3尾端通过连接装置5形成“t”字形结构,所述第三框架模板3首端与第四框架模板4尾端通过连接装置5形成“t”字形结构,所述第四框架模板4首端与第一框架模板1尾端通过连接装置5形成“t”字形结构,所述第一框架模板1、第二框架模板2、第三框架模板3以及第四框架模板4整体连接成密封框架。

    为了便于对框架模板的组合方式进行调节,所述第一框架模板1、第二框架模板2、第三框架模板3以及第四框架模板4横截面均为u型状,其所述第一框架模板1、第二框架模板2、第三框架模板3以及第四框架模板4两侧边对应开设有上通孔6与下通孔61。其中,所述框架模板均选用5#槽钢,因此,利用该装置可使框架柱混凝土表面比现浇混凝土表面标高高50mm;通孔6与下通孔61的间距尺寸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进行设置,优选的间距尺寸为50mm或100mm,通孔6的直径优选为10mm。

    为了便于加强对框架模板的固定作用,所述连接装置5为u型螺栓,所述u型螺栓穿过上通孔6将所述第一框架模板1、第二框架模板2、第三框架模板3以及第四框架模板4连接。u型螺栓优选为ф12的对拉螺杆加工而成。

    为了对装置整体进行固定,所述下通孔61内穿设有螺栓12,且所述螺栓12上端部与u型螺栓下端部通过螺母13连接。

    为了便于将柱模板9的硬性接触改为柔性接触,所述第一框架模板1、第二框架模板2、第三框架模板3以及第四框架模板4内侧面均为模板面101,且所述模板面101一边向内设置有直角模板7,所述直角模板7的边宽优选为5mm,其作用是在框架柱上预留海绵条14安装位置,使柱模板9通过海绵条14与框架柱底部位置柔性接触,同时为框架柱根部密封提供保障。

    为了便于对螺母13位置进行限定,所述u型螺栓底部设置有限位孔8。

    为了便于适合不同形状的框架柱施工,所述第一框架模板1、第二框架模板2、第三框架模板3以及第四框架模板4均为直线形或弧形。在实际施工时,根据框架柱的形状选择合适形状的框架模板,方形框架柱优选为4根直线形的框架模板,通过u型螺栓连接成封闭的装置,圆柱形框架柱根据其外围尺寸选择合适数量和弧度的弧形框架模板,并通过u型螺栓组装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将该u型螺栓与层模板10通过螺栓12连接固定,再通过限位孔8对螺母13加以限位,并且该装置可以根据框架柱的形状和外围尺寸,选择合适形状的框架模板和通孔6进行组合;在浇筑隔层11之前,将层模板10通过螺栓12与u型螺栓底端固定,具体固定方式是螺栓12依次穿过层模板10和框架模板的底部通孔6,然后在框架模板的u型中空部位,通过螺母13将u型螺栓底端与螺栓12连接。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1.一种防治框架柱烂根装置,包括第一框架模板(1)、第二框架模板(2)、第三框架模板(3)、第四框架模板(4)以及连接装置(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模板(1)首端与第二框架模板(2)尾端通过连接装置(5)形成“t”字形结构,所述第二框架模板(2)首端与第三框架模板(3)尾端通过连接装置(5)形成“t”字形结构,所述第三框架模板(3)首端与第四框架模板(4)尾端通过连接装置(5)形成“t”字形结构,所述第四框架模板(4)首端与第一框架模板(1)尾端通过连接装置(5)形成“t”字形结构,所述第一框架模板(1)、第二框架模板(2)、第三框架模板(3)以及第四框架模板(4)整体连接成密封框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框架柱烂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模板(1)、第二框架模板(2)、第三框架模板(3)以及第四框架模板(4)横截面均为u型状,其所述第一框架模板(1)、第二框架模板(2)、第三框架模板(3)以及第四框架模板(4)两侧边对应开设有上通孔(6)与下通孔(6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治框架柱烂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5)为u型螺栓,所述u型螺栓穿过上通孔(6)将所述第一框架模板(1)、第二框架模板(2)、第三框架模板(3)以及第四框架模板(4)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治框架柱烂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通孔(61)内穿设有螺栓(12),且所述螺栓(12)上端部与u型螺栓下端部通过螺母(13)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治框架柱烂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模板(1)、第二框架模板(2)、第三框架模板(3)以及第四框架模板(4)内侧面均为模板面(101),且所述模板面(101)一边向内设置有直角模板(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防治框架柱烂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螺栓底部设置有限位孔(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防治框架柱烂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模板(1)、第二框架模板(2)、第三框架模板(3)以及第四框架模板(4)均为直线形或弧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治框架柱烂根装置,包括第一框架模板、第二框架模板、第三框架模板、第四框架模板以及连接装置,所述第一框架模板、第二框架模板、第三框架模板以及第四框架模板整体连接成密封框架。所述第一框架模板、第二框架模板、第三框架模板以及第四框架模板内侧面均为模板面,且所述模板面一边向内设置有直角模板通过改变框架柱砼施工缝的位置,将框架柱根部模板竖向接触改为侧面接触,增大模板与砼的接触面积。通过抬高框架柱施工缝形成“定位台”,避免在振捣过程中柱模板移位产生缝隙,同时抬高框架柱施工缝为海绵条精确定位提供平台,镶嵌海绵条使模板与框架柱侧壁柔性接触,防治烂根以及保障根部浆液充足。

    技术研发人员:吴兵;张建刚;杨晓伟;王波;曹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宝鸡建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27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467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