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梁空心楼盖的施工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39


    本实用新型涉及楼盖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种无梁空心楼盖的施工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大跨度混凝土结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楼板采用空心楼盖结构技术,即用轻质填充材料来代替部分混凝土,该技术基本不会影响结构的受力性能,而且可以大大减轻结构的自重。根据填充材料的填埋方式不同,分为内置填充体空心板、单面外露填充体空心板和双面外露填充体空心板三种结构类型。但现有的空心楼盖结构较为单一,施工难度大,施工周期较长、力学性能不甚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无梁空心楼盖的施工结构,该施工结构通过将空心方箱呈行列式间隔设置,并采用抗浮锚固结构予以固定,空心方箱之间及其上方和下方设置钢筋,从而使浇筑过程中空心方箱的位置得到有效限位,且形成的无梁空心楼盖结构强度高,上层混凝土和下层混凝土满足设计要求。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无梁空心楼盖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结构包括底部模板以及若干呈行列式间隔分布于所述底部模板上方的空心方箱,所述空心方箱与所述底部模板之间设置有底板筋,所述空心方箱通过抗浮锚固结构与所述底板筋拉结固定,所述空心方箱底部设置有若干定位垫块,所述空心方箱沿其竖向轴线方向上开设有通孔。

    所述抗浮锚固结构包括设置在每排所述空心方箱的顶面的若干互相平行的抗浮压筋,所述抗浮压筋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锚固点,所述锚固点通过抗浮锚固铁丝与所述底板筋拉结固定。

    所述抗浮压筋的数量为两根,每根所述抗浮压筋上的相邻所述锚固点的间距为750~850mm。

    所述通孔内插设有与所述通孔呈过盈配合的振捣管。

    所述定位垫块的数量为4,且4块所述定位垫块分别设置于所述空心方箱底部的四角。

    所述空心方箱上方设置有顶板筋,相邻所述空心方箱之间还设置有肋梁筋。

    相邻所述空心方箱之间还设置有u型卡,所述u型卡与所述肋梁筋固定连接。

    所述底部模板下方设置有支模架,所述底部模板上开设有若干细孔,所述底板筋通过穿过所述细孔的铁丝与所述支模架连接固定。

    相邻所述空心方箱之间还设置有预埋管线,所述预埋管线的连结节点处设置有预埋管线盒。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施工结构受力稳定,空心方箱得到有效固定,避免在浇筑过程中出现浮动,且空心方箱开设有通孔,可用于插入振捣棒,确保空心方箱下方的混凝土得到填充饱满,此外还在其中设置有预埋管道,为线路和管道提供通道及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施工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施工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施工过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3,图中标记1-10分别为:空心方箱1、抗浮压筋2、锚固点3、底板筋4、抗浮锚固铁丝5、铁丝6、底部模板7、定位垫块8、混凝土9、振捣棒10。

    实施例: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具体涉及一种无梁空心楼盖的施工结构,该施工结构通过将空心方箱1呈行列式间隔设置,并采抗浮锚固结构予以固定,空心方箱1之间及其上方和下方设置钢筋,从而使浇筑过程中空心方箱1的位置得到有效限位,且形成的无梁空心楼盖结构强度高,上层混凝土和下层混凝土满足设计要求。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无梁空心楼盖的施工结构包括搭设在无梁空心楼盖待浇筑区域的底部模板7,底部模板7下方及四周设置有支模架,用于支撑底部模板7。在底部模板7上方间隔设置有若干呈行列式排布的空心方箱1,空心方箱1内部中空,将其应用于楼板结构中可以起到在基本不降低楼板结构强度的同时减少楼板结构的重量,具有节约砼用量,降低工程造价,减少地震作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空心方箱1与底部模板7之间还设有底板筋4,在空心方箱1的上方还设置有顶板筋,底板筋4和顶板筋用于增强浇筑形成的无梁空心楼盖的结构强度,同时,位于空心方箱1上方的顶板筋也将对空心方箱1形成一定的竖向限位作用。在无梁空心楼盖浇筑过程中,空心方箱1由于其质量较轻,受到混凝土的浮力作用时会发生上下浮动或左右浮动,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固定,即空心方箱1通过抗浮锚固结构进行竖向的限位,抗浮锚固结构包括设置在每排空心方箱1顶面的若干根抗浮压筋2,各抗浮压筋2之间互相平行,每根抗浮压筋2沿其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有若干锚固点3,每一锚固点3均通过抗浮锚固铁丝5与下方对应位置处的底板筋4进行拉结固定;在底部模板7上开设有若干细孔,底板筋4通过穿过细孔的铁丝6与底部模板7下方的支模架拉结固定,从而当空心方箱1受到浮力时,把浮力逐步传递给支模架,实现对空心方箱1的竖向限位。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空心方箱1的尺寸为750mm*750mm*300mm,抗浮压筋2的数量为两根,每根抗浮压筋2上的相邻锚固点3的间距为750~850mm。

    如图1-3所示,为了方便空心方箱1的吊装到位及横向的限位,在空心方箱1的底部还设置有若干定位垫块8,定位垫块8设计成与空心方箱1底部呈凹凸配合,而定位垫块8则固定于底部模板7上,从而实现对空心方箱1的横向限位。此外,由于定位垫块8对空心方箱1进行了抬高,从而使混凝土9可以进入空心方箱1的底部,确保空心方箱1与底部模板7之间的混凝土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本实施例中的定位垫块8数量具体为4块,分布于空心方箱1的底部四角,定位垫块8采用混凝土垫块。

    为了方便无梁空心楼盖的混凝土9浇筑过程中对空心方箱1底部的混凝土9进行振捣使其填充饱满,在空心方箱1上还开设了通孔,通孔沿空心方箱1的竖向轴线开设,贯穿上表面和上表面,通孔的直径大于振捣棒10的直径,从而可以将振捣棒10插入到该通孔中伸入到空心方箱1底部的混凝土9中,从而对其进行振捣充实。为了避免混凝土9由通孔中进入到空心方箱1内部,在通孔中还插设有与通孔呈过盈配合的振捣管,振捣管可以采用pvc管等材质。

    如图2、3所示,在相邻的空心方箱1之间的间隔处还设置有肋梁筋,以增强无梁空心楼盖的结构强度,并且相邻的空心方箱1之间还设置了u型卡,u型卡与肋梁筋绑扎固定,从而使相邻的空心方箱1之间的间隔得到有效控制,避免空心方箱1左右移动而致使肋梁宽度缩小。此外,在相邻空心方箱1之间还设置有预埋管线,预埋管线的连结节点设置预埋管线盒,可在后期形成无梁空心楼盖后为管道和线路提供通道。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施工结构受力稳定,空心方箱得到有效固定,避免在浇筑过程中出现浮动,且空心方箱开设有通孔,可用于插入振捣棒,确保空心方箱下方的混凝土得到填充饱满,此外还在其中设置有预埋管道,为线路和管道提供通道及保护。


    技术特征:

    1.一种无梁空心楼盖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结构包括底部模板以及若干呈行列式间隔分布于所述底部模板上方的空心方箱,所述空心方箱与所述底部模板之间设置有底板筋,所述空心方箱通过抗浮锚固结构与所述底板筋拉结固定,所述空心方箱底部设置有若干定位垫块,所述空心方箱沿其竖向轴线方向上开设有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梁空心楼盖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浮锚固结构包括设置在每排所述空心方箱的顶面的若干互相平行的抗浮压筋,所述抗浮压筋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锚固点,所述锚固点通过抗浮锚固铁丝与所述底板筋拉结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梁空心楼盖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浮压筋的数量为两根,每根所述抗浮压筋上的相邻所述锚固点的间距为750~85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梁空心楼盖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内插设有与所述通孔呈过盈配合的振捣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梁空心楼盖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垫块的数量为4,且4块所述定位垫块分别设置于所述空心方箱底部的四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梁空心楼盖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方箱上方设置有顶板筋,相邻所述空心方箱之间还设置有肋梁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无梁空心楼盖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空心方箱之间还设置有u型卡,所述u型卡与所述肋梁筋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梁空心楼盖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模板下方设置有支模架,所述底部模板上开设有若干细孔,所述底板筋通过穿过所述细孔的铁丝与所述支模架连接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梁空心楼盖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空心方箱之间还设置有预埋管线,所述预埋管线的连结节点处设置有预埋管线盒。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梁空心楼盖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结构包括底部模板以及若干呈行列式间隔分布于所述底部模板上方的空心方箱,所述空心方箱与所述底部模板之间设置有底板筋,所述空心方箱通过抗浮锚固结构与所述底板筋拉结固定,所述空心方箱底部设置有若干定位垫块,所述空心方箱沿其竖向轴线方向上开设有通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施工结构受力稳定,空心方箱得到有效固定,避免在浇筑过程中出现浮动,且空心方箱开设有通孔,可用于插入振捣棒,确保空心方箱下方的混凝土得到填充饱满,此外还在其中设置有预埋管道,为线路和管道提供通道及保护。

    技术研发人员:陈叶;陈立生;叶飞;陈介华;黄晏林;沈剑飞;李泽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4.25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465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