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管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层复合pe管。
背景技术:
聚乙烯(polyethylene,简称pe)是乙烯经聚合制得的一种热塑性树脂。分为低密度聚乙烯(ldpe)、中密度聚乙烯(mdpe)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ldpe密度为0.91g/cm3-0.93g/cm3,是聚乙烯树脂中最轻的品种,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延伸性、电绝缘性、透明性、易加工性和定的透气性,其化学稳定性能较好,耐碱、耐一般有机溶剂,但机械强度、透明性和耐老化性能较差。mdpe密度为0.926/cm3-0.953/cm3,特点是耐环境应力开裂性及强度的长期保持性。hdpe密度为0.941/cm3-0.960/cm3,高密度聚乙烯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耐寒性,化学稳定性好,还具有较高的刚性和韧性,机械强度好。
双层pe管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管材,其一般工艺为,先将pe内管通过挤出机挤出,然后挤出pe外管,再将外管包覆在内管表面即可。但现有的双层pe管材,在内管外壁上包覆外管时,内管外壁对外管的固持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层复合pe管,解决了现有的双层pe管材,在内管外壁上包覆外管时,内管外壁对外管的固持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双层复合pe管,包括内层管和外层管,所述内层管和所述外层管均由hdpe(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制成;所述内层管至少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管壁区和第二管壁区,所述第一管壁区与所述第二管壁区的厚度相异,且所述第一管壁区与所述第二管壁区沿所述内层管的长度方向形成双螺旋结构,所述内层管的外壁沿长度方向形成螺旋状的起伏表面,所述螺旋状的起伏表面用于固持所述外层管。
可选地,所述第一管壁区为所述内层管最小壁厚的管壁位置,所述第二管壁区为所述内层管最大壁厚的管壁位置,所述第一管壁区沿所述内层管壁周向逐渐增大至与所述第二管壁区平滑连接。
可选地,所述内层管的外壁上设有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朝向远离所述内层管中心的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管壁区最大外径齐平。
可选地,所述内层管的外壁上还设有第二突出部和第三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在所述内层管的周向上位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一侧,所述第三突出部在所述内层管的周向上位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另一侧。
可选地,所述第二突出部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突出部间隔设置;所述第三突出部也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突出部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突出部和所述第三突出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突出部对称分布。
可选地,所述内层管的外壁上还设有第四突出部,所述第四突出部朝向远离所述内层管中心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四突出部与所述第一突出部相对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层复合pe管,包括内层管和外层管,所述内层管和所述外层管均由hdpe(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制成;所述内层管至少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管壁区和第二管壁区,所述第一管壁区与所述第二管壁区的厚度相异,且所述第一管壁区与所述第二管壁区沿所述内层管的长度方向形成双螺旋结构,所述内层管的外壁沿长度方向形成螺旋状的起伏表面,所述螺旋状的起伏表面用于固持所述外层管。本申请通过在内层管上设置厚度相异的第一管壁区和第二管壁区,并将第一管壁区和第二管壁区沿pe管长度方向形成双螺旋结构,增大了内层管外壁与外层管内壁的接触面积,螺旋结构对外层管的径向和轴向均提供固持作用,且通过反复多方位的变形,实现了更好的固持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双层复合pe管沿长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2为双层复合pe管的截面图;
图3为双层复合pe管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双层复合pe管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双层复合pe管内层管生产设备的生产原理图;
附图标记:
1-内层管、2-外层管、4-芯轴、5-外筒;
11-第一管壁区、12-第二管壁区、31-第一突出部、32-第二突出部、33-第三突出部、34-第四突出部、51-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层复合pe管,包括内层管1和外层管2,所述内层管1和所述外层管2均由hdpe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制成,以使得制得的所述pe管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耐寒性,化学稳定性好,还具有较高的刚性和韧性,机械强度好。所述内层管1至少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管壁区11和第二管壁区12,所述第一管壁区11与所述第二管壁区12的厚度相异,且所述第一管壁区11与所述第二管壁区12沿所述内层管1的长度方向形成双螺旋结构,所述内层管1的外壁沿长度方向形成螺旋状的起伏表面,所述螺旋状的起伏表面用于固持所述外层管2。通过在内层管1上设置厚度相异的第一管壁区11和第二管壁区12,并将第一管壁区11和第二管壁区12沿pe管长度方向形成双螺旋结构,增大了内层管1外壁与外层管2内壁的接触面积,螺旋结构对外层管2的径向和轴向均提供固持作用,且通过反复多方位的变形,实现了更好的固持效果。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请参与图2,所述第一管壁区11为所述内层管1最小壁厚的管壁位置,所述第二管壁区12为所述内层管1最大壁厚的管壁位置,所述第一管壁区11沿所述内层管1壁周向逐渐增大至与所述第二管壁区12平滑连接。即所述内层管1的内壁与所述内层管1的外壁形成偏心结构,从而实现所述内层管1的外壁沿长度方向形成螺旋状的起伏表面,增大了内层管1外壁与外层管2内壁的接触面积。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请参阅图3,所述内层管1的外壁上设有第一突出部31,所述第一突出部31朝向远离所述内层管1中心的方向延伸。具体地,所述第一突出部31与所述第二管壁区12最大外径齐平,即所述第一突出部31是对所述第一管壁区11的壁厚补偿,以使得第一管壁区11的壁厚与所述第二管壁区12的壁厚相等。所述第一突出部31在内层管1壁厚最薄的地方形成结构加强作用,同时第一突出部31还进一步增大了内层管1外壁与外层管2内壁的接触面积,通过突出部反复多方位变形设置进一步增强了固持效果。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请参阅图3,所述内层管1的外壁上还设有第二突出部32和第三突出部33,所述第二突出部32在所述内层管1的周向上位于所述第一突出部31的一侧,所述第三突出部33在所述内层管1的周向上位于所述第一突出部31的另一侧。优选地,所述第二突出部32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突出部32间隔设置;所述第三突出部33也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突出部33间隔设置。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突出部32和所述第三突出部33相对于所述第一突出部31对称分布。多个突出部的设置,在内层管1外壁上形成多条螺旋的凸起,且多个突出部的螺旋升角和旋向均与所述第一管壁区的螺旋升角和旋向相同,增大了内层管1外壁对外层管2的固持效果。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请参阅图4,所述内层管1的外壁上还设有第四突出部34,所述第四突出部34朝向远离所述内层管1中心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四突出部34与所述第一凸出部31相对设置。一个实施例,在所述内层管1外壁的圆周上均布四个突出部,以在内层管1外壁上形成四条螺距相等的螺旋凸起,增大了内层管1外壁对外层管2的固持效果。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双层复合pe管,本申请还提供了双层复合pe管内层管生产设备,该生产设备可生产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意双层复合pe管。具体地,请参阅图5,所述生产设备包括芯轴4和外筒5,所述外筒5与所述芯轴4偏心设置,所述外筒5与一外部驱动装置传动连接,所述外部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外筒5绕所述芯轴4的轴心旋转,所述外筒5的内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缺口51。使用该生产设备时,芯轴4不转动,外筒5匀速转动,则从芯轴4外壁与外筒5内壁的间隙处挤压出的内层管材料在设备挤出口成型得到内层管,且得到的内层管的外壁沿长度方向形成螺旋状的起伏表面,从缺口51处挤压出的内层管材料即在内层管表面形成螺旋的突出部,再将外层管材料熔融后注塑到所述内层管外壁上,即得到本申请所述的双层复合pe管。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1.一种双层复合pe管,包括内层管(1)和外层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管(1)和所述外层管(2)均由hdpe(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制成;所述内层管(1)至少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管壁区(11)和第二管壁区(12),所述第一管壁区(11)与所述第二管壁区(12)的厚度相异,且所述第一管壁区(11)与所述第二管壁区(12)沿所述内层管(1)的长度方向形成双螺旋结构,所述内层管(1)的外壁沿长度方向形成螺旋状的起伏表面,所述螺旋状的起伏表面用于固持所述外层管(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复合pe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壁区(11)为所述内层管(1)最小壁厚的管壁位置,所述第二管壁区(12)为所述内层管(1)最大壁厚的管壁位置,所述第一管壁区(11)沿所述内层管(1)壁周向逐渐增大至与所述第二管壁区(12)平滑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复合pe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管(1)的外壁上设有第一突出部(31),所述第一突出部(31)朝向远离所述内层管(1)中心的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层复合pe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出部(31)与所述第二管壁区(12)最大外径齐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层复合pe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管(1)的外壁上还设有第二突出部(32)和第三突出部(33),所述第二突出部(32)在所述内层管(1)的周向上位于所述第一突出部(31)的一侧,所述第三突出部(33)在所述内层管(1)的周向上位于所述第一突出部(31)的另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层复合pe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突出部(32)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突出部(32)间隔设置;所述第三突出部(33)也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突出部(33)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6任一项所述的双层复合pe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突出部(32)和所述第三突出部(33)相对于所述第一突出部(31)对称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层复合pe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管(1)的外壁上还设有第四突出部(34),所述第四突出部(34)朝向远离所述内层管(1)中心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四突出部(34)与所述第一突出部(31)相对设置。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