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加力结构。
背景技术:
摩托车,由汽油机驱动,靠手把操纵前轮转向的两轮或三轮车,轻便灵活,行驶迅速,广泛用于巡逻、客货运输等,也作体育运动器械。
但是现有的摩托车在面对具有斜度较大的路面时,爬坡力矩小,导致爬坡速度慢,甚至倒退发生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加力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摩托车在面对具有斜度较大的路面时,爬坡力矩小,导致爬坡速度慢,甚至倒退发生安全事故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摩托车加力结构,所述摩托车加力结构包括壳体、转动组件和滑动组件,所述壳体为空腔结构,所述转动组件和所述滑动组件相对设置;
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转动柱、操纵杆、固定柱、第一加力件和第二加力件,所述转动柱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内,且一端延伸至所述壳体外,所述操纵杆与所述转动柱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外,所述固定柱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转动柱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加力件包括第一本体、棘齿和第一圆弧部,所述第一本体、所述棘齿和所述第一圆弧部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转动柱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棘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棘齿位于所述第一本体靠近所述固定柱的一侧,所述第一圆弧部活动于所述壳体内外,所述第二加力件包括第二本体、第二圆弧部和抵制部,所述第二本体、所述第二圆弧部和所述抵制部一体成型,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固定柱转动连接,所述抵制部与所述棘齿抵制,所述第二圆弧部与所述第一圆弧部抵制;
所述滑动组件包括滑动块、移动柱和拉索,所述滑动块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滑动块与所述转动柱固定连接,并相对设置,所述移动柱与两个所述滑动块滑动连接,且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并位于两个所述滑动块之间,所述拉索与所述移动柱固定连接,并延伸至所述壳体外,且位于远离所述固定柱的一侧。
其中,所述转动组件还包括第一螺栓、第二螺栓和回位弹簧,所述第一螺栓与所述第一圆弧部螺纹连接,且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圆弧部端面垂直,所述第二螺栓与所述壳体螺纹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外侧,所述回位弹簧与所述第一螺栓和所述的第二螺栓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螺栓和所述第二螺栓之间,且位于所述壳体外。
其中,所述转动组件还包括扭簧,所述扭簧和所述壳体和所述第二圆弧部卡接,并位于所述壳体内。
其中,所述转动组件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转动柱固定连接,套合在所述转动柱的外壁,且与所述操纵杆焊接,并位于所述壳体外。
其中,所述转动柱具有第一齿,所述第一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齿与所述转动柱一体成型,并沿所述转动柱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其中,所述固定件具有第二齿,所述第二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齿与所述固定件一体成型,并沿所述固定件圆周方向均匀分布,且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齿之间。
其中,所述操纵杆为两个“l”形弯折部构成的折叠状。
其中,所述滑动组件还包括螺母,所述螺母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螺母包裹所述拉索,并夹持所述壳体,且位于所述壳体内外壁。
其中,所述滑动组件还包括护套,所述护套包裹所述拉索。
其中,所述摩托车加力结构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加强筋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摩托车加力结构,通过所述转动柱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柱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本体、多个所述棘齿和所述第一圆弧部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转动柱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内,多个所述棘齿位于所述第一本体靠近所述固定柱的一侧,所述第一圆弧部活动于所述壳体内外,所述第二本体、所述第二圆弧部和所述抵制部一体成型,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固定柱转动连接,所述抵制部与所述棘齿抵制,所述第二圆弧部与所述第一圆弧部抵制,两个所述滑动块与所述转动柱固定连接,并相对设置,所述移动柱与两个所述滑动块滑动连接,且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并位于两个所述滑动块之间,所述拉索与所述移动柱固定连接,并延伸至所述壳体外,向所述拉索一侧转动所述操纵杆,所述第一本体向远离所述第二本体一侧转动,使所述抵制部与不同的所述棘齿抵制,带动所述移动柱向远离所述拉索一侧滑动,使所述拉索缩短绷直,使与所述拉索连接的输出轴齿轮与高档齿轮结合,加力传递较大扭矩,加快摩托车的爬坡速度,增加传递性能,避免倒退发生安全事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摩托车加力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摩托车加力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摩托车加力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摩托车加力结构、1-壳体、2-转动组件、21-转动柱、211-第一齿、22-操纵杆、221-“l”形弯折部、23-固定柱、24-第一加力件、241-第一本体、242-棘齿、243-第一圆弧部、25-第二加力件、251-第二本体、252-第二圆弧部、253-抵制部、26-第一螺栓、27-第二螺栓、28-回位弹簧、29-扭簧、30-固定件、301-第二齿、3-滑动组件、31-滑动块、32-移动柱、33-拉索、34-螺母、35-护套、4-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摩托车加力结构100,所述摩托车加力结构100包括壳体1、转动组件2和滑动组件3,所述壳体1为空腔结构,所述转动组件2和所述滑动组件3相对设置;
所述转动组件2包括转动柱21、操纵杆22、固定柱23、第一加力件24和第二加力件25,所述转动柱21与所述壳体1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1内,且一端延伸至所述壳体1外,所述操纵杆22与所述转动柱2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1外,所述固定柱23与所述壳体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1内,且与所述转动柱21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加力件24包括第一本体241、棘齿242和第一圆弧部243,所述第一本体241、所述棘齿242和所述第一圆弧部243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本体241与所述转动柱2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棘齿24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棘齿242位于所述第一本体241靠近所述固定柱23的一侧,所述第一圆弧部243活动于所述壳体1内外,所述第二加力件25包括第二本体251、第二圆弧部252和抵制部253,所述第二本体251、所述第二圆弧部252和所述抵制部253一体成型,所述第二本体251与所述固定柱23转动连接,所述抵制部253与所述棘齿242抵制,所述第二圆弧部252与所述第一圆弧部243抵制;
所述滑动组件3包括滑动块31、移动柱32和拉索33,所述滑动块3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滑动块31与所述转动柱21固定连接,并相对设置,所述移动柱32与两个所述滑动块31滑动连接,且与所述壳体1滑动连接,并位于两个所述滑动块31之间,所述拉索33与所述移动柱32固定连接,并延伸至所述壳体1外,且位于远离所述固定柱23的一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摩托车加力结构100安装于摩托车的脚踏位置,所述转动柱21与所述壳体1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1内,且一端延伸至所述壳体1外,所述操纵杆22与所述转动柱2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1外,所述固定柱23与所述壳体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1内,且与所述转动柱21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本体241、所述棘齿242和所述第一圆弧部243一体成型,所述第二本体251、所述第二圆弧部252和所述抵制部253一体成型,一体成型设置结构稳定,且传动效率更好。所述壳体1具有移动槽,所述移动槽的数量为两个,并位于所述壳体1的侧壁,且相对设置,所述移动柱32的一端与所述转动柱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移动柱32滑动连接,并位于两个所述滑动槽内,且位于远离所述固定柱23的一侧。所述拉索33与摩托车的变速器的输出轴齿轮连接。在未启动所述摩托车加力结构100时,所述第一圆弧部243与所述第二圆弧部252抵制,所述抵制部253与靠近所述第一圆弧部243的所述棘齿242抵制,所述移动柱32位于所述移动槽的边侧,且位于远离所述固定柱23的一侧。启动所述摩托车加力结构100时,向远离所述固定柱23的一侧推动所述操纵杆22,所述转动柱21向所述拉索33一侧转动,带动所述第一本体241向所述拉索33方向转动,所述抵制部253分别与不同的所述棘齿242抵制,从而拉动两个所述滑动块31向所述固定柱23一侧移动,进而带动所述移动柱32向靠近所述固定柱23一侧移动,进而带动所述拉索33拉直绷紧,向所述固定柱23一侧移动一定距离,从而使所述与拉索33的另一端连接的变速器的输出轴齿轮与高档齿轮结合,加大传动力矩,提高传动性能,提高摩托车的运行速度,加快摩托车的爬坡速度,避免倒退发生安全事故。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摩托车加力结构100,通过所述转动柱21与所述壳体1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柱23与所述壳体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本体241、多个所述棘齿242和所述第一圆弧部243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本体241与所述转动柱2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1内,多个所述棘齿242位于所述第一本体241靠近所述固定柱23的一侧,所述第一圆弧部243活动于所述壳体1内外,所述第二本体251、所述第二圆弧部252和所述抵制部253一体成型,所述第二本体251与所述固定柱23转动连接,所述抵制部253与所述棘齿242抵制,所述第二圆弧部252与所述第一圆弧部243抵制,两个所述滑动块31与所述转动柱21固定连接,并相对设置,所述移动柱32与两个所述滑动块31滑动连接,且与所述壳体1滑动连接,并位于两个所述滑动块31之间,所述拉索33与所述移动柱32固定连接,并延伸至所述壳体1外,向所述拉索33一侧转动所述操纵杆22,所述第一本体241向远离所述第二本体251一侧转动,使所述抵制部253与不同的所述棘齿242抵制,带动所述移动柱32向远离所述拉索33一侧滑动,使所述拉索33缩短绷直,使与所述拉索33连接的输出轴齿轮与高档齿轮结合,加力传递较大扭矩,加快摩托车的爬坡速度,增加传递性能,避免倒退发生安全事故。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组件2还包括第一螺栓26、第二螺栓27和回位弹簧28,所述第一螺栓26与所述第一圆弧部243螺纹连接,且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圆弧部243端面垂直,所述第二螺栓27与所述壳体1螺纹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1外侧,所述回位弹簧28与所述第一螺栓26和所述的第二螺栓27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螺栓26和所述第二螺栓27之间,且位于所述壳体1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螺栓26贯穿所述第一圆弧部243,并延伸至所述壳体1侧壁之外,且通过螺母固定于所述第一圆弧部243上,所述第二螺栓27通过螺母固定于所述壳体1外壁,所述回位弹簧28悬挂固定于所述第一螺栓26和所述第二螺栓27之间,所述回位弹簧28是压紧力卸除后,使接合元件恢复到起始位置的弹簧,在推动所述操纵杆22实现对摩托车的加力加速后,松开所述操纵杆22,所述回位弹簧28为自动复位,带动所述转动柱21向靠近所述固定柱23的一侧转动,从而带动移动柱32向远离所述固定柱23的一侧移动,进而带动所述拉索33慢慢向远离所述固定柱23的一侧移动,从而慢慢松开所述拉索33,使与所述拉索33连接的变速器的输出轴齿轮与低档齿轮结合,进而减小力矩,进行减速,从而实现停止,不需向现有摩托车换挡机构那样两个方向踩动踏板实现加减速换挡,方便快捷,避免出错。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组件2还包括扭簧29,所述扭簧29和所述壳体1和所述第二圆弧部252卡接,并位于所述壳体1内。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扭簧29在未启动摩托车加力机构时,固定所述第二加力件25随意转动,使所述抵制部253与靠近所述第一圆弧部243的所述棘齿242抵制,同时所述扭簧29可以存储和释放角能量,在启动摩托车加力机构后,所述扭簧29可使所述第一圆弧部243回位抵制所述第二圆弧部252,所述抵制部253回位抵制所述棘齿242,进而实现下一次的加力操作,自动回位操作简便。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组件2还包括固定件30,所述固定件30与所述转动柱21固定连接,套合在所述转动柱21的外壁,且与所述操纵杆22焊接,并位于所述壳体1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件30具有开口和两个凸起,两个所述凸起与所述固定件30一体成型,相对设置,并位于所述开口处,且位于所述固定件30外壁,两个所述凸起通过螺栓连接,此种结构设置,使所述操纵杆22与所述转动柱21可拆卸连接,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所述操纵杆22与所述转动柱21之间的夹角,实现更好的动能传递,同时方便维修。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柱21具有第一齿211,所述第一齿2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齿211与所述转动柱21一体成型,并沿所述转动柱21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所述固定件30具有第二齿301,所述第二齿30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齿301与所述固定件30一体成型,并沿所述固定件30圆周方向均匀分布,且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齿211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体成型设置,制造简单快捷,且结构稳定,传动性能更好,所述第一齿211和所述第二齿301的设置避免所述操纵杆22与所述转动柱21打滑,实现稳定的动能传递,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
进一步的,所述操纵杆22为两个“l”形弯折部221构成的折叠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l”形弯折部221分别为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具有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与所述固定件30焊接,所述第二杆与所述第一杆一体成型,并位于远离所述壳体1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杆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100°-120°,所述第二弯折部具有第三杆和第四杆,所述第三杆与所述第二杆一体成型,且与所述第二杆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为95°-115°,所述第四杆与所述第三杆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三杆垂直,所述第四杆上包裹有防滑套,防止打滑,此种折叠结构节约了空间,且缩短了距离,使力传递更均匀。
进一步的,所述滑动组件3还包括螺母34,所述螺母3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螺母34包裹所述拉索33,并夹持所述壳体1,且位于所述壳体1内外壁。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螺母34固定所述拉索33,防止所述拉索33晃动,实现更好的传递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滑动组件3还包括护套35,所述护套35包裹所述拉索33。所述护套35为橡胶套,耐磨性能好,防止所述拉索33与其他零件摩擦,提高了使用寿命,同时减少了摩擦噪声。
进一步的,所述摩托车加力结构100还包括加强筋4,所述加强筋4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加强筋4与所述壳体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1内。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加强筋4增强了所述摩托车加力加工的整体结构强度,提高了使用寿命。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1.一种摩托车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壳体、转动组件和滑动组件,所述壳体为空腔结构,所述转动组件和所述滑动组件相对设置;
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转动柱、操纵杆、固定柱、第一加力件和第二加力件,所述转动柱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内,且一端延伸至所述壳体外,所述操纵杆与所述转动柱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外,所述固定柱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转动柱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加力件包括第一本体、棘齿和第一圆弧部,所述第一本体、所述棘齿和所述第一圆弧部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转动柱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棘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棘齿位于所述第一本体靠近所述固定柱的一侧,所述第一圆弧部活动于所述壳体内外,所述第二加力件包括第二本体、第二圆弧部和抵制部,所述第二本体、所述第二圆弧部和所述抵制部一体成型,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固定柱转动连接,所述抵制部与所述棘齿抵制,所述第二圆弧部与所述第一圆弧部抵制;
所述滑动组件包括滑动块、移动柱和拉索,所述滑动块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滑动块与所述转动柱固定连接,并相对设置,所述移动柱与两个所述滑动块滑动连接,且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并位于两个所述滑动块之间,所述拉索与所述移动柱固定连接,并延伸至所述壳体外,且位于远离所述固定柱的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组件还包括第一螺栓、第二螺栓和回位弹簧,所述第一螺栓与所述第一圆弧部螺纹连接,且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圆弧部端面垂直,所述第二螺栓与所述壳体螺纹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外侧,所述回位弹簧与所述第一螺栓和所述的第二螺栓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螺栓和所述第二螺栓之间,且位于所述壳体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组件还包括扭簧,所述扭簧和所述壳体和所述第二圆弧部卡接,并位于所述壳体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组件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转动柱固定连接,套合在所述转动柱的外壁,且与所述操纵杆焊接,并位于所述壳体外。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柱具有第一齿,所述第一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齿与所述转动柱一体成型,并沿所述转动柱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托车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件具有第二齿,所述第二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齿与所述固定件一体成型,并沿所述固定件圆周方向均匀分布,且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齿之间。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纵杆为两个“l”形弯折部构成的折叠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组件还包括螺母,所述螺母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螺母包裹所述拉索,并夹持所述壳体,且位于所述壳体内外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摩托车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组件还包括护套,所述护套包裹所述拉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摩托车加力结构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加强筋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内。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