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感纤维面枓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保温效果好的热感纤维面枓。
背景技术:
随着纺织工艺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面料也随之面世,其中,热感纤维面枓以其优异的温度调节性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尤其在服装领域有着大量的应用。
但现有的热感纤维面枓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问题有以下几点:
1、一般的热感纤维面枓仅具备较好的保温性能,但缺乏自动发热结构,难以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使用需求;
2、现有的热感纤维面枓通常为复合型结构,但由于部分材料、层次之间缺乏有效的粘接、牵拉结构,可能存在结构分离、弹性降低、起皱等质量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保温效果好的热感纤维面枓,具备保温效果好、有效寿命长等优点,解决了保温效果单一、结构不牢固导致有效寿命缩短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保温效果好的热感纤维面枓,包括面枓主体、亲肤层、保温层、强化结构和发热结构,所述面枓主体内部的一侧设置有保温层,且保温层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外混纺层,并且外混纺层的内部等间距编织有发热结构,所述外混纺层的左右两侧面上皆缝接有聚酯纤维层,所述保温层的左侧贴附有亲肤层,且亲肤层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内混纺层,并且内混纺层的内部等间距穿插有强化结构,所述内混纺层的左右两侧面上分别缝接有真丝雪纺层、无纺布层。
优选的,所述亲肤层与保温层之间通过聚氨酯胶黏剂紧密贴合。
优选的,所述真丝雪纺层与无纺布层的内部皆等间距开设有通孔,且通孔的一端皆斜向延伸至内混纺层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强化结构从内到外依次设有氨纶线束和锦纶线束,锦纶线束等间距缠绕在氨纶线束的外侧,氨纶线束与锦纶线束之间构成芯包结构。
优选的,所述发热结构的内部等间距设置有天然纤维丝束、咖啡碳纤维丝束以及细旦涤纶丝束,细旦涤纶丝束的左右两侧皆等间距设置有咖啡碳纤维丝束,咖啡碳纤维丝束与细旦涤纶丝束相互垂直,天然纤维丝束依次穿过咖啡碳纤维丝束、细旦涤纶丝束并构成立体牵拉结构。
优选的,所述天然纤维丝束呈波纹状结构,且天然纤维丝束内部的材料为盐酸肼溶液浸透处理的羧甲基化粘胶纤维。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保温效果好的热感纤维面枓,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保温效果好的热感纤维面枓,通过设置天然纤维丝束、咖啡碳纤维丝束以及细旦涤纶丝束,提高外混纺层处的发热效率,并通过在外混纺层的左右两侧面上缝接聚酯纤维层,构成双重保温结构,从而增强了热感纤维面枓的保温效果。
2、该保温效果好的热感纤维面枓,通过天然纤维丝束依次穿过咖啡碳纤维丝束、细旦涤纶丝束并构成立体牵拉结构,避免外混纺层处的结构分散,并通过在真丝雪纺层、无纺布层之间缝接内混纺层,且氨纶线束与锦纶线束之间构成芯包结构,提高亲肤层处的弹性与紧密性,从而延长了热感纤维面枓的有效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面枓主体;2、亲肤层;3、保温层;4、真丝雪纺层;5、通孔;6、内混纺层;7、强化结构;701、氨纶线束;702、锦纶线束;8、无纺布层;9、聚酯纤维层;10、外混纺层;11、发热结构;1101、天然纤维丝束;1102、咖啡碳纤维丝束;1103、细旦涤纶丝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保温效果好的热感纤维面枓,包括面枓主体1、亲肤层2、保温层3、强化结构7和发热结构11,面枓主体1内部的一侧设置有保温层3,且保温层3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外混纺层10,并且外混纺层10的内部等间距编织有发热结构11,外混纺层10的左右两侧面上皆缝接有聚酯纤维层9,保温层3的左侧贴附有亲肤层2,且亲肤层2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内混纺层6,并且内混纺层6的内部等间距穿插有强化结构7,内混纺层6的左右两侧面上分别缝接有真丝雪纺层4、无纺布层8。
如图1中亲肤层2与保温层3之间通过聚氨酯胶黏剂紧密贴合,避免结构之间发生分离。
如图1中真丝雪纺层4与无纺布层8的内部皆等间距开设有通孔5,且通孔5的一端皆斜向延伸至内混纺层6的内部,便于透气导热。
如图1中强化结构7从内到外依次设有氨纶线束701和锦纶线束702,锦纶线束702等间距缠绕在氨纶线束701的外侧,氨纶线束701与锦纶线束702之间构成芯包结构,提高亲肤层2处的弹性与紧密性。
如图1中发热结构11的内部等间距设置有天然纤维丝束1101、咖啡碳纤维丝束1102以及细旦涤纶丝束1103,细旦涤纶丝束1103的左右两侧皆等间距设置有咖啡碳纤维丝束1102,咖啡碳纤维丝束1102与细旦涤纶丝束1103相互垂直,天然纤维丝束1101依次穿过咖啡碳纤维丝束1102、细旦涤纶丝束1103并构成立体牵拉结构,提高外混纺层10处的发热效率,并避免外混纺层10处的结构发生分散。
如图1中天然纤维丝束1101呈波纹状结构,且天然纤维丝束1101内部的材料为盐酸肼溶液浸透处理的羧甲基化粘胶纤维,用于全面、高效发热,对体表温度进行补偿。
工作原理:在使用时,首先根据附图3所示,通过在外混纺层10的内部等间距编织发热结构11,而发热结构11由天然纤维丝束1101、咖啡碳纤维丝束1102以及细旦涤纶丝束1103组成,可用于自动发热,当外界温度降低时,快速发热以对体表温度进行补偿,同时,通过在外混纺层10的左右两侧面上缝接聚酯纤维层9,构成双重保温结构,进一步增强该热感纤维面枓的保温效果;
此外,根据附图3所示,由于天然纤维丝束1101依次穿过咖啡碳纤维丝束1102、细旦涤纶丝束1103并构成立体牵拉结构,可避免外混纺层10处的结构发生分散,同时,根据附图1和附图2所示,真丝雪纺层4、无纺布层8用于提高亲肤层2与人体的接触效果,两者之间通过内混纺层6紧密连接,由于内混纺层6的内部等间距穿插有强化结构7,且氨纶线束701与锦纶线束702之间构成芯包结构,可有效提高亲肤层2处的弹性与紧密性,避免结构分离或发生损伤,从而大大延长该热感纤维面枓的有效寿命,最终完成该保温效果好的热感纤维面枓的全部工作。
综上所述,该保温效果好的热感纤维面枓,不仅提高了发热、保温效率,增强了热感纤维面枓的保温效果,而且提高了结构之间的弹性与紧密性,延长了热感纤维面枓的有效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1.一种保温效果好的热感纤维面枓,包括面枓主体(1)、亲肤层(2)、保温层(3)、强化结构(7)和发热结构(11),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枓主体(1)内部的一侧设置有保温层(3),且保温层(3)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外混纺层(10),并且外混纺层(10)的内部等间距编织有发热结构(11),所述外混纺层(10)的左右两侧面上皆缝接有聚酯纤维层(9),所述保温层(3)的左侧贴附有亲肤层(2),且亲肤层(2)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内混纺层(6),并且内混纺层(6)的内部等间距穿插有强化结构(7),所述内混纺层(6)的左右两侧面上分别缝接有真丝雪纺层(4)、无纺布层(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保温效果好的热感纤维面枓,其特征在于:所述亲肤层(2)与保温层(3)之间通过聚氨酯胶黏剂紧密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保温效果好的热感纤维面枓,其特征在于:所述真丝雪纺层(4)与无纺布层(8)的内部皆等间距开设有通孔(5),且通孔(5)的一端皆斜向延伸至内混纺层(6)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保温效果好的热感纤维面枓,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化结构(7)从内到外依次设有氨纶线束(701)和锦纶线束(702),锦纶线束(702)等间距缠绕在氨纶线束(701)的外侧,氨纶线束(701)与锦纶线束(702)之间构成芯包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保温效果好的热感纤维面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结构(11)的内部等间距设置有天然纤维丝束(1101)、咖啡碳纤维丝束(1102)以及细旦涤纶丝束(1103),细旦涤纶丝束(1103)的左右两侧皆等间距设置有咖啡碳纤维丝束(1102),咖啡碳纤维丝束(1102)与细旦涤纶丝束(1103)相互垂直,天然纤维丝束(1101)依次穿过咖啡碳纤维丝束(1102)、细旦涤纶丝束(1103)并构成立体牵拉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保温效果好的热感纤维面枓,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然纤维丝束(1101)呈波纹状结构,且天然纤维丝束(1101)内部的材料为盐酸肼溶液浸透处理的羧甲基化粘胶纤维。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