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古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古建筑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古建筑是指具有历史意义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
古建筑大多是由木质结构构成,木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受荷时间长久,加之木材老化等原因,会导致木结构性能不同程度的降低,最终发生破坏,需要进行加固维修,现有的古建筑加固装置大部分都是用螺栓进行加固,螺栓裸露在外面影响古建筑的整体外观。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现有的螺栓暴露在外面影响古建筑的整体外观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古建筑加固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古建筑加固装置,包括固定环一、固定环二、滑块、棘爪、棘轮和钥匙,所述固定环一的内侧壁和固定环二的内侧壁均固定连接有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橡胶垫,所述弧形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加强筋,两个所述加强筋的底部分别与固定环一的上表面和固定环二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环一的表面与固定环二的表面均开设有螺纹孔,所述固定环一两端的底部均开设有锤形槽,所述固定环二两端的外表面均开设有圆孔一。
优选地,所述圆孔一的内底壁开设有圆孔二,所述圆孔二的直径大于圆孔一的直径,所述圆孔二的内底壁开设有圆孔三,所述圆孔三的直径大于圆孔二的直径。
优选地,所述圆孔三内侧壁的内侧壁开设有圆孔四,所述圆孔四的一端内壁贯穿并延伸至固定环二的表面,所述固定环二两端的上表面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一端内壁与圆孔三的内侧壁固定连通。
优选地,所述滑块的表面和滑槽的内壁滑动插接,所述滑块的上表面开设有圆形凹槽。
优选地,所述锤形槽的内壁滑动插接有铁块,所述铁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钢丝绳一,所述钢丝绳一的一端贯穿锤形槽的内壁且与圆孔四的内壁滑动插接。
优选地,所述圆孔一的内壁转动插接有旋转杆,所述旋转杆的一端与棘轮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杆的另一端开设有方形卡槽,所述方形卡槽的内壁与钥匙一端的表面滑动插接,所述棘轮的外橼与圆孔三的内壁活动套接,所述旋转杆的表面与钢丝绳一的一端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圆孔三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另一端铰接有滑轮,所述圆孔三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棘爪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棘爪的表面与棘轮的表面啮合,所述棘爪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钢丝绳二,所述钢丝绳二的表面与滑槽的内壁滑动插接,所述钢丝绳二的另一端与滑块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钢丝绳二的表面与滑轮的表面滑动插接。
本实用新型中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设置固定环一两端的底部均开设有锤形槽,固定环二两端的外表面均开设有圆孔一,从而达到隐藏的效果,避免了螺栓裸露在外部影响古建筑的整体外观。
2、通过设置固定环一的内侧壁和固定环二的内侧壁均固定连接有弧形板,弧形板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橡胶垫,从而达到缓冲的作用,使柱子与弧形板之间的连接更紧密,还能起到防水防潮的效果。
3、通过设置弧形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加强筋,两个加强筋的底部分别与固定环一的上表面和固定环二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从而达到支撑的作用,使整体结构更加的牢固,稳定性更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古建筑加固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古建筑加固装置的弧形板结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古建筑加固装置的棘轮结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古建筑加固装置的固定环一结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古建筑加固装置的棘轮结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古建筑加固装置的固定杆结构主视图。
图中:1、固定环一;2、固定环二;3、滑块;4、棘爪;5、棘轮;6、钥匙;7、弧形板;8、橡胶垫;9、加强筋;10、螺纹孔;11、锤形槽;12、圆孔一;13、圆孔二;14、圆孔三;15、圆孔四;16、滑槽;17、圆形凹槽;18、铁块;19、钢丝绳一;20、旋转杆;21、方形卡槽;22、固定杆;23、滑轮;24、弹簧;25、钢丝绳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6,一种古建筑加固装置,包括固定环一1、固定环二2、滑块3、棘爪4、棘轮5和钥匙6,固定环一1的内侧壁和固定环二2的内侧壁均固定连接有弧形板7,弧形板7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橡胶垫8;通过设置固定环一1的内侧壁和固定环二2的内侧壁均固定连接有弧形板7,弧形板7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橡胶垫8,从而达到缓冲的作用,使柱子与弧形板之间的连接更紧密,还能起到防水防潮的效果;
弧形板7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加强筋9,两个加强筋9的底部分别与固定环一1的上表面和固定环二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固定环一1的表面与固定环二2的表面均开设有螺纹孔10;通过设置弧形板7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加强筋9,两个加强筋9的底部分别与固定环一1的上表面和固定环二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从而达到支撑的作用,使整体结构更加的牢固,稳定性更强;
固定环一1两端的底部均开设有锤形槽11,固定环二2两端的外表面均开设有圆孔一12;圆孔一12的内底壁开设有圆孔二13,圆孔二13的直径大于圆孔一12的直径,圆孔二13的内底壁开设有圆孔三14,圆孔三14的直径大于圆孔二13的直径;圆孔三14内侧壁的内侧壁开设有圆孔四15,圆孔四15的一端内壁贯穿并延伸至固定环二2的表面,固定环二2两端的上表面均开设有滑槽16,滑槽16的一端内壁与圆孔三14的内侧壁固定连通;滑块3的表面和滑槽16的内壁滑动插接,滑块3的上表面开设有圆形凹槽17;
锤形槽11的内壁滑动插接有铁块18,铁块1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钢丝绳一19,钢丝绳一19的一端贯穿锤形槽11的内壁且与圆孔四15的内壁滑动插接;圆孔一12的内壁转动插接有旋转杆20,旋转杆20的一端与棘轮5的表面固定连接,旋转杆20的另一端开设有方形卡槽21,方形卡槽21的内壁与钥匙6一端的表面滑动插接,棘轮5的外橼与圆孔三14的内壁活动套接,旋转杆20的表面与钢丝绳一19的一端固定连接;
圆孔三14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杆22,固定杆22的另一端铰接有滑轮23,圆孔三14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弹簧24,弹簧24的另一端与棘爪4的表面固定连接,棘爪4的表面与棘轮5的表面啮合,棘爪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钢丝绳二25,钢丝绳二25的表面与滑槽16的内壁滑动插接,钢丝绳二25的另一端与滑块3的表面固定连接,钢丝绳二25的表面与滑轮23的表面滑动插接;通过设置固定环一1两端的底部均开设有锤形槽11,固定环二2两端的外表面均开设有圆孔一12,从而达到隐藏的效果,避免了螺栓裸露在外部影响古建筑的整体外观。
工作原理:通过两个固定环一1和固定环二2上所连接的弧形板7包裹住需要加固的柱子,将钢丝绳一19连接的铁块18卡入固定环一1底部的锤形槽11内,通过旋转钥匙6收紧钢丝绳一19,带动弧形板7卡紧柱子;通过滑动滑块3拉起棘爪4,可以松开收紧的钢丝绳一19,松开加固装置,方便回收和二次利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古建筑加固装置,包括固定环一(1)、固定环二(2)、滑块(3)、棘爪(4)、棘轮(5)和钥匙(6),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环一(1)的内侧壁和固定环二(2)的内侧壁均固定连接有弧形板(7),所述弧形板(7)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橡胶垫(8),所述弧形板(7)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加强筋(9),两个所述加强筋(9)的底部分别与固定环一(1)的上表面和固定环二(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环一(1)的表面与固定环二(2)的表面均开设有螺纹孔(10),所述固定环一(1)两端的底部均开设有锤形槽(11),所述固定环二(2)两端的外表面均开设有圆孔一(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古建筑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孔一(12)的内底壁开设有圆孔二(13),所述圆孔二(13)的直径大于圆孔一(12)的直径,所述圆孔二(13)的内底壁开设有圆孔三(14),所述圆孔三(14)的直径大于圆孔二(13)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古建筑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孔三(14)内侧壁的内侧壁开设有圆孔四(15),所述圆孔四(15)的一端内壁贯穿并延伸至固定环二(2)的表面,所述固定环二(2)两端的上表面均开设有滑槽(16),所述滑槽(16)的一端内壁与圆孔三(14)的内侧壁固定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古建筑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3)的表面和滑槽(16)的内壁滑动插接,所述滑块(3)的上表面开设有圆形凹槽(17)。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古建筑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锤形槽(11)的内壁滑动插接有铁块(18),所述铁块(1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钢丝绳一(19),所述钢丝绳一(19)的一端贯穿锤形槽(11)的内壁且与圆孔四(15)的内壁滑动插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古建筑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孔一(12)的内壁转动插接有旋转杆(20),所述旋转杆(20)的一端与棘轮(5)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杆(20)的另一端开设有方形卡槽(21),所述方形卡槽(21)的内壁与钥匙(6)一端的表面滑动插接,所述棘轮(5)的外橼与圆孔三(14)的内壁活动套接,所述旋转杆(20)的表面与钢丝绳一(19)的一端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古建筑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孔三(14)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杆(22),所述固定杆(22)的另一端铰接有滑轮(23),所述圆孔三(14)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弹簧(24),所述弹簧(24)的另一端与棘爪(4)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棘爪(4)的表面与棘轮(5)的表面啮合,所述棘爪(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钢丝绳二(25),所述钢丝绳二(25)的表面与滑槽(16)的内壁滑动插接,所述钢丝绳二(25)的另一端与滑块(3)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钢丝绳二(25)的表面与滑轮(23)的表面滑动插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