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水、保温建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钢结构屋面、高分子防水材料屋面细部构造的高分子防水复合金属板。
背景技术:
在现在厂房屋面系统中经常采用单层屋面系统,单层屋面系统,是一类轻型屋面,以压型钢板为基层,上设隔汽层、轻质块状保温隔热层、单层卷材防水层,采用连续干法作业,机械固定技术施工,广泛用于工业建筑、大型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屋面。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单层屋面系统施工层次多,操作复杂,造价高。
2、屋面防水层单独存在,容易遭到破坏,破坏后容易造成屋面系统渗漏,从而导致整个屋面系统失败。
3、单层屋面系统中的多个材料层的热收缩系数不同,尤其高分子材料层的热收缩系数高,容易在高温日晒中与金属板层发生拉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分子防水复合金属板,目的在于解决解决现有单层屋面系统多层施工所带来的质量和成本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分子防水复合金属板,所述复合金属板本体沿厚度方向自上而下依次由第一高分子防水卷材层、玻璃纤维非织物内增强层、第二高分子防水卷材层、第一胶粘层和金属板层连接而成;所述第一高分子防水卷材层、玻璃纤维非织物内增强层和第二高分子防水卷材层通过热辊压复合成一体,所述第二高分子防水卷材层的下面热贴合于所述第一胶粘层的上面,所述第一胶粘层的下面涂粘于所述金属板层的上面。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高分子防水卷材层的下面向下设有至少两条平行的第一卡条,该第一卡条设有一压接面;所述金属板层的上面向上设有至少两条平行的第二卡条,该第二卡条设有一压接配合面;压接状态下,所述压接面与所述压接配合面压接配合。
2、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卡条设有两条,两条第一卡条均沿所述复合金属板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且设于所述第二高分子防水卷材层的两个相对边沿的下面;所述压接面为第一卡条朝向复合金属板本体内侧的一面,该压接面与所述第一卡条的外侧面相交且形成一夹角α,该夹角α为锐角;所述第二卡条设有两条,两条第二卡条均沿所述金属板层的长度方向设置,且设于所述金属板层的两个相对边沿的上面;所述压接配合面对应于所述压接面设于所述第二卡条的外侧面;压接状态下,所述压接面与所述压接配合面压接配合,所述第二高分子防水卷材层与金属板层形成一空腔,该空腔内设有所述第一胶粘层。
3、上述方案中,所述夹角α为45°~60°。
4、上述方案中,所述玻璃纤维非织物内增强层沿厚度方向自上而下依次由第一玻璃纤维层、第二胶粘层、非织物基材层、第三胶粘层以及第二玻璃纤维层组成;所述第一玻璃纤维层和第二玻璃纤维层均由多个所述玻璃纤维条沿复合金属板本体的长度或者宽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列而成;所述第一玻璃纤维层、第二胶粘层、非织物基材层、第三胶粘层和第二玻璃纤维层通过热辊压连接成一体;金属板层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第一高分子防水卷材层和第二高分子防水卷材层具有热收缩系数高的性质,通过在第一高分子防水卷材层和第二高分子防水卷材层中间设置收缩系数低的玻璃纤维非织物内增强层来控制第一高分子防水卷材层和第二高分子防水卷材层的尺寸变化率,防止其在暴晒的情况下与所述金属板层拉脱。
5、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玻璃纤维层由多个玻璃纤维条沿复合金属板本体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平行排列而成;所述第二玻璃纤维层由多个玻璃纤维条沿复合金属板本体的宽度方向依次间隔平行排列而成;所述玻璃纤维非织物内增强层的玻璃纤维采用沿所述复合金属板本体的长度或者宽度方向依次排列而成;这种布置方式让第一高分子防水卷材层和第二高分子防水卷材层在受热收缩时受到单向的力,防止双向的力将第一高分子防水卷材层和第二高分子防水卷材层破坏。
6、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高分子防水卷材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高分子防水卷材层的厚度。
7、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高分子防水卷材层为tpo防水卷材层或者pvc防水卷材层;所述第二高分子防水卷材层为tpo防水卷材层或者pvc防水卷材层。
8、上述方案中,所述非织物基材层为纤维纸。
9、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胶粘层为压敏胶层。
10、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胶粘层和第三胶粘层均为环氧树脂层。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及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高分子防水卷材层、玻璃纤维非织物内增强层、第二高分子防水、第一胶粘层和金属板层连接成一体,避免对屋面的多次施工,且增强了屋面防水层的抗破坏能力以及增强了屋面的防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高分子防水卷材层的第一卡条与金属板层的第二卡条形成一空腔,空腔内设有所述第一胶粘层,所述第一胶粘层对第二卡条有向外的力,使得第一卡条的压接面和第二卡条的压接配合面越压越紧;当第二高分子防水卷材层受热收缩时,第二卡条给所述第二高分子防水卷材层张力,防止所述第二高分子防水卷材层拉脱。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复合金属板的截面剖视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a处放大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玻璃纤维非织物内增强层的截面剖视图。
以上附图中:1、第一高分子防水卷材层;2、玻璃纤维非织物内增强层;21、第一玻璃纤维层;22、第二胶粘层;23、非织物基材层;24、第三胶粘层;25、第二玻璃纤维层;3、第二高分子防水卷材层;31、第一卡条;4、第一胶粘层;41、第二卡条;5、金属板层;6、玻璃纤维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参见附图1~3所示,一种高分子防水复合金属板,所述复合金属板本体沿厚度方向自上而下依次由第一高分子防水卷材层1、玻璃纤维非织物内增强层2、第二高分子防水卷材层3、第一胶粘层4和金属板层5合成。
所述第一高分子防水卷材层1和第二高分子防水卷材层3均为片材,且所述第二高分子防水卷材层3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高分子防水卷材层1的厚度。
所述第一高分子防水卷材层1为tpo防水卷材层或者pvc防水卷材层;所述第二高分子防水卷材层3为tpo防水卷材层或者pvc防水卷材层。
所述玻璃纤维非织物内增强层2沿厚度方向自上而下依次由第一玻璃纤维层21、第二胶粘层22、非织物基材层23、第三胶粘层24以及第二玻璃纤维层25组成;所述第一玻璃纤维层21和第二玻璃纤维层25均由多个玻璃纤维条6沿所述复合金属板本体的长度或者宽度方向依次排列而成,具体的,所述第一玻璃纤维层21由多个玻璃纤维条6沿复合金属板本体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平行排列而成;所述第二玻璃纤维层25由多个玻璃纤维条6沿复合金属板本体的宽度方向依次间隔平行排列而成。
具体的,所述非织物基材层23为纤维纸,所述第二胶粘层22和第三胶粘层24均为环氧树脂层。
所述第一玻璃纤维层21、第二胶粘层22、非织物基材层23、第三胶粘层24和第二玻璃纤维层25通过热辊压连接成一体。
所述第二高分子防水卷材层3沿长度方向的两个相对边沿均向下设有第一卡条31,所述第一卡条31朝所述复合金属板本体内侧设有一压接面,该压接面与所述第一卡条的外侧面相交且形成一夹角α,该夹角α为锐角,具体的,所述夹角α为45°~60°。
所述金属板层5沿长度方向的两个相对边沿均向上设有第二卡条41,所述第二卡条41对应于所述压接面设有一压接配合面。
压接状态下,所述压接面与所述压接配合面压接配合,所述第二高分子防水卷材层3与金属板层5形成一空腔,该空腔内设有所述第一胶粘层4。
所述第一高分子防水卷材层1、玻璃纤维非织物内增强层2和第二高分子防水卷材层3通过热辊压复合成一体,所述第二高分子防水卷材层3的下面热贴合于所述第一胶粘层4的上面,所述第一胶粘层4的下面涂粘于所述金属板层5的上面。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高分子防水复合金属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金属板本体沿厚度方向自上而下依次由第一高分子防水卷材层(1)、玻璃纤维非织物内增强层(2)、第二高分子防水卷材层(3)、第一胶粘层(4)和金属板层(5)连接而成;所述第一高分子防水卷材层(1)、玻璃纤维非织物内增强层(2)和第二高分子防水卷材层(3)通过热辊压复合成一体,所述第二高分子防水卷材层(3)的下面热贴合于所述第一胶粘层(4)的上面,所述第一胶粘层(4)的下面粘于所述金属板层(5)的上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分子防水复合金属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高分子防水卷材层(3)的下面向下设有至少两条平行的第一卡条(31),该第一卡条(31)设有一压接面;所述金属板层(5)的上面向上设有至少两条平行的第二卡条(41),该第二卡条(41)设有一压接配合面;压接状态下,所述压接面与所述压接配合面压接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分子防水复合金属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条(31)设有两条,两条第一卡条(31)均沿所述复合金属板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且设于所述第二高分子防水卷材层(3)的两个相对边沿的下面;所述压接面为第一卡条(31)朝向复合金属板本体内侧的一面,该压接面与所述第一卡条(31)的外侧面相交且形成一夹角α,该夹角α为锐角;所述第二卡条(41)设有两条,两条第二卡条(41)均沿所述金属板层(5)的长度方向设置,且设于所述金属板层(5)的两个相对边沿的上面;所述压接配合面对应于所述压接面设于所述第二卡条(41)的外侧面;压接状态下,所述压接面与所述压接配合面压接配合,所述第二高分子防水卷材层(3)与金属板层(5)形成一空腔,该空腔内设有所述第一胶粘层(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分子防水复合金属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α为45°~6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分子防水复合金属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纤维非织物内增强层(2)沿厚度方向自上而下依次由第一玻璃纤维层(21)、第二胶粘层(22)、非织物基材层(23)、第三胶粘层(24)以及第二玻璃纤维层(25)组成;所述第一玻璃纤维层(21)和第二玻璃纤维层(25)均由多个玻璃纤维条(6)沿复合金属板本体的长度或者宽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列而成;所述第一玻璃纤维层(21)、第二胶粘层(22)、非织物基材层(23)、第三胶粘层(24)和第二玻璃纤维层(25)通过热辊压连接成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分子防水复合金属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玻璃纤维层(21)由多个玻璃纤维条(6)沿复合金属板本体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平行排列而成;所述第二玻璃纤维层(25)由多个玻璃纤维条(6)沿复合金属板本体的宽度方向依次间隔平行排列而成。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