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泵车噪音控制领域,特别是一种泵车隔音系统。
背景技术:
在很多的中大型建筑工地,泵车混凝土车作为建筑施工过程中重要的设备,为建筑施工提供许多便利。但在泵车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噪音,对施工周围的生活工作区域造成较大影响。
因此,对于技术人员来说,开发一种设计合理、便于搭建和拆卸,实现移动拆卸,且成本不高具有较好隔音效果的适用于泵车及其它大型机械设备的隔音系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泵车隔音系统,该系统可以适用于泵车及其它大型机械设备的隔音,便于搭建和拆卸,灵活性好,成本不高且隔音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泵车隔音系统,包括第一隔音机构和第二隔音机构,所述的第一隔音机构固定在地面上,所述的第二隔音机构固定在泵车的车板的位置;所述的第一隔音机构由相对布置的第一隔音棚和第二隔音棚组成,所述的第一隔音棚和第二隔音棚之间有供泵车通过的通道。
在上述的泵车隔音系统中,所述的第一隔音棚靠近泵车左边发动机的一侧设有第一立柱,所述的第一隔音棚远离泵车左边发动机的一侧设有第二立柱,所述的第二立柱的上方从前端到后端架设有第一横梁,所述的相邻两根第一横梁的连接点处架设有水平方向的第二横梁,所述的第二横梁与所述的相邻两根第一横梁连接点处下方对应的第二立柱之间连接有一根从右往左向上倾斜的托梁;所述的第一隔音棚和第二隔音棚镜像对称;所述的第一隔音棚和第二隔音棚为对称结构;所述的第一隔音棚与第二隔音棚相对的一面为开放面且其他面为隔音面。
在上述的泵车隔音系统中,所述的第一隔音棚的隔音面包括与开放面相对的第一隔音面、设置在第一隔音面两侧的第二隔音面和第三隔音面、设置在第一隔音棚顶部的第四隔音面。
在上述的泵车隔音系统中,所述的第一隔音面包括多根并排设置的第二立柱、设置在第二立柱顶部的第一横梁以及多块第一隔音板,所述的第一隔音板固定在相邻两根第二立柱之间。
在上述的泵车隔音系统中,所述的第二隔音面和第三隔音面的结构相同,所述的第二隔音面包括设置在第一隔音面一侧的第二立柱、多个第二隔音板,所述的第二隔音板固定在第二立柱和与第二立柱对应的第一立柱之间。
在上述的泵车隔音系统中,所述的第四隔音面包括岩棉板层,所述的岩棉板层固定在所述的第一横梁、第一立柱的顶部端点、第二立柱的顶部端点所构成的平面上;所述的岩棉板层可延伸到开放面的外侧。
在上述的泵车隔音系统中,所述的第一隔音板包括最底层的岩棉单元和上层的隔音单元。
在上述的泵车隔音系统中,所述的第二隔音机构由一对隔音板单元组成;所述的隔音板单元之间通过一根或多根横杆连接;所述的横杆连接至所述的隔音板单元的立柱上。
本实用新型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其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本方案有两种不同的隔音机构,第一隔音机构固定在地面上,第二隔音机构安装在车板上,适用性强,可适用不同的大型机械设备;隔音板由隔音单元拼接而成,拼装简便,长短可调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布置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侧隔音棚框架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隔音机构框架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左侧隔音棚右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左侧隔音棚整体构造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隔音机构左视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第一隔音棚,2-泵车本体,3-第二隔音机构,4-噪音源,5-第二隔音棚,6-岩棉板层,7-第一横梁,8-立柱,9-托梁,10-第一立柱,11-第二立柱,12-隔音单元,13-岩棉单元,14-横杆,15-第二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实施例1:
一种泵车隔音系统,包括第一隔音机构和第二隔音机构3,所述的第一隔音机构固定在地面上,所述的第二隔音机构3固定在泵车的车板的位置;所述的第一隔音机构由相对布置的第一隔音棚1和第二隔音棚5组成,所述的第一隔音棚1和第二隔音棚5之间有供泵车通过的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隔音棚1与所述的第二隔音棚5之间的距离略大于泵车的宽度,所述的第一隔音机构中的两个隔音棚的开口面一端向着泵车的方向,固定在靠近发动机的位置,开口面一端对着噪音源4,使噪音源4产生的噪音传至隔音棚内被吸收、隔离;所述的第二隔音机构3设置在泵车的车板上,将噪音源4包围在第二隔音机构3里,对噪音进行吸收、隔离。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隔音棚1靠近泵车左边发动机的一侧设有两根第一立柱10,所述的第一隔音棚1远离泵车左边发动机的一侧设有三根第二立柱11,所述的第二立柱11的上方从前端到后端架设有两根第一横梁7,所述的相邻两根第一横梁7的连接点处架设有水平方向的第二横梁15,所述的第二横梁15与所述的相邻两根第一横梁7连接点处下方对应的第二立柱11之间连接有一根从右往左向上倾斜的托梁9;不仅如此,所述的第二立柱11可以为4根、5根或者更多,所述的第一横梁7、第二横梁15、托梁9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多;所述的第一隔音棚1和第二隔音棚5均镜像对称结构;所述的第一隔音棚1和第二隔音棚5为对称结构;所述的第一隔音棚1与第二隔音棚5相对的一面为开放面,开放面正对着泵车的发动机位置,且其他面为隔音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隔音棚1的隔音面包括与开放面相对的第一隔音面、设置在第一隔音面两侧的第二隔音面和第三隔音面、设置在第一隔音棚顶部的第四隔音面,所述的第一隔音棚为一个仅一面开口的四方体,使发动机产生的噪音被牢牢罩在第一隔音棚内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隔音面包括三根并排设置的第二立柱11、设置在第二立柱11顶部的第一横梁7以及两块第一隔音板,所述的第一隔音板固定在相邻两根第二立柱11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隔音面和第三隔音面的结构相同,所述的第二隔音面包括设置在第一隔音面一侧的第二立柱11、一块第二隔音板,所述的第二隔音板固定在第二立柱11和与第二立柱11对应的第一立柱10之间,所述的第二隔音面为所述的第一隔音面的一侧,与所述的第一隔音面之间成90度夹角。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四隔音面包括岩棉板层6,所述的岩棉板层6固定在所述的第一横梁7、第一立柱10的顶部端点、第二立柱11的顶部端点所构成的平面上;所述的岩棉板层6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燃、吸声的作用,能够有效吸收隔音棚内向上传播的噪音。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隔音板包括最底层的岩棉单元13和上层的隔音单元12;所述的岩棉板层6由多块岩棉单元13拼接而成;所述的第一隔音板的大小可调节,长短也可调节,可以适用大小的机械设备;所述的第二隔音板与第一隔音板组成结构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隔音机构3由一对隔音板单元组成;所述的隔音板单元之间通过四根横杆14连接,所述的横杆14连接至所述的隔音板单元的立柱8上,横杆14的连接可以提高第二隔音机构的稳固性,防止外力推倒隔音板单元;所述的横杆14也可以是一根、两根、三根或者更多,一般情况下,横杆14的数量越多,所述的第二隔音机构3的稳固性越好。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它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泵车隔音系统,包括第一隔音机构和第二隔音机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隔音机构固定在地面上,所述的第二隔音机构(3)固定在泵车的车板的位置;所述的第一隔音机构由相对布置的第一隔音棚(1)和第二隔音棚(5)组成,所述的第一隔音棚(1)和第二隔音棚(5)之间有供泵车通过的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车隔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隔音棚(1)靠近泵车左边发动机的一侧设有第一立柱(10),所述的第一隔音棚(1)远离泵车左边发动机的一侧设有第二立柱(11),所述的第二立柱(11)的上方从前端到后端架设有第一横梁(7),所述的相邻两根第一横梁(7)的连接点处架设有水平方向的第二横梁(15),所述的第二横梁(15)与所述的相邻两根第一横梁(7)连接点处下方对应的第二立柱(11)之间连接有一根从右往左向上倾斜的托梁(9);所述的第一隔音棚(1)和第二隔音棚(5)镜像对称;所述的第一隔音棚(1)和第二隔音棚(5)为对称结构;所述的第一隔音棚(1)与第二隔音棚(5)相对的一面为开放面且其他面为隔音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车隔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隔音棚(1)的隔音面包括与开放面相对的第一隔音面、设置在第一隔音面两侧的第二隔音面和第三隔音面、设置在第一隔音棚顶部的第四隔音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车隔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隔音面包括多根并排设置的第二立柱(11)、设置在第二立柱(11)顶部的第一横梁(7)以及多块第一隔音板,所述的第一隔音板固定在相邻两根第二立柱(11)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车隔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隔音面和第三隔音面的结构相同,所述的第二隔音面包括设置在第一隔音面一侧的第二立柱(11)、多个第二隔音板,所述的第二隔音板固定在第二立柱(11)和与第二立柱(11)对应的第一立柱(10)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车隔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四隔音面包括岩棉板层(6),所述的岩棉板层(6)固定在所述的第一横梁(7)、第一立柱(10)的顶部端点、第二立柱(11)的顶部端点所构成的平面上;所述的岩棉板层(6)可延伸到开放面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泵车隔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隔音板包括最底层的岩棉单元(13)和上层的隔音单元(1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车隔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隔音机构(3)由一对隔音板单元组成;所述的隔音板单元之间通过一根或多根横杆(14)连接;所述的横杆(14)连接至所述的隔音板单元的立柱(8)上。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