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泵车车体隔音机构,属于噪音控制领域。
背景技术:
建筑施工现场,车载混凝土泵车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对周边工作生活的区域造成极大的影响。
对于已有的车载混凝土泵降噪设备,通过将支撑杆拆卸连接成一立方体架体,支撑杆上间隔布设复数轨道,在轨道内设吸音板,该车载混凝土泵降噪设备的支撑体系由型钢承插连接而成,对于混凝土采用全面封闭,发动机产生的高噪音通过吸音板达到降噪效果。但该降噪设备整体较大,将车载混凝土泵包在里面,占用空间大,拼装工人多,拼装时间较长,灵活性不够,必须要现场提供足够大的场地才能实现且吸音板间的拼接密封性不够,噪音声波可以沿着车载混凝土泵方向传播,未全方位起到隔绝声音源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泵车车体隔音机构,其优势在于:在泵车的车板两侧设置由子隔音板拼接组成的隔音板单元,且隔音板单元中上隔音板朝向内侧向上倾斜,子隔音板通过设在立柱上的u型卡槽拼接在一起,这种泵车车体隔音机构拼接简便、长短可调节,占地面积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泵车车体隔音机构,包括设置在泵车的车板的两侧的隔音板单元,所述的隔音板单元包括与车板侧面固定连接的连接机构、与连接机构连接的下隔音板、与下隔音板连接的上隔音板朝向两个隔音板单元之间的空间向上倾斜。
在上述的泵车车体隔音机构中,所述的上隔音板由多块子隔音板拼接而成;所述的下隔音板也由多块子隔音板拼接而成。
在上述的泵车车体隔音机构中,所述的连接机构包括与车板侧面连接的方钢、与方钢连接的立柱,所述的子隔音板通过u型卡槽连接件连接至立柱。
在上述的泵车车体隔音机构中,所述的立柱包括上柱体和下柱体,所述的上柱体朝向两个隔音板单元之间的空间倾斜。
在上述的泵车车体隔音机构中,两个隔音板单元之间设有一根或多根横杆。
在上述的泵车车体隔音机构中,所述的横杆的两端连接至立柱。
在上述的泵车车体隔音机构中,所述的横杆的两端连接至下柱体。
在上述的泵车车体隔音机构中,所述的连接件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方钢两侧的三角形加强件;所述的方钢和立柱之间通过带螺栓孔的两块连接板连接;两块连接板的螺栓孔内设有螺栓。
在上述的泵车车体隔音机构中,所述的子隔音板由外板和内板以及设置在外板和内板之间的吸隔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板上设有多个吸音孔;所述的吸隔音单元包括依次布置的无纺布层、岩棉板层、橡胶隔音毡层,所述的无纺布层与内板之间还有一层空气层;所述的吸音孔上设有隔离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隔音板单元是由多块子隔音板通过设在立柱上的u型卡槽拼接组成的,拼接简便,长短可调节,占地面积小;且隔音板单元中上隔音板朝向内侧向上倾斜,可有效阻隔泵车工作时产生的噪音通过上方传播到隔音棚外;隔音板单元之间通过横杠连接,结构稳固。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支撑结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u型卡槽与柱体连接局部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子隔音板的横截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内板上的隔音罩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下隔音板,2-上隔音板,3-子隔音板,4-方钢,5-u型卡槽,6-上柱体,7-下柱体,8-横杆,9-三角形加强件,10-连接板,11-螺栓孔,12-内板,13-空气层,14-无纺布层,15-岩棉板层,16-橡胶隔音毡层,17-外板,18-隔音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一种泵车车体隔音机构,包括设置在泵车的车板的两侧的隔音板单元,所述的隔音板单元包括与车板侧面固定连接的连接机构、与连接机构连接的下隔音板1、与下隔音板1连接的上隔音板2朝向两个隔音板单元之间的空间向上倾斜。
在本实施例中,下隔音板1通过连接机构固定在车板两侧,上隔音板2与下隔音板1连接固定在车板上,上隔音板2为朝向车板内侧向上倾斜的隔音板,上隔音板的设计可以有效阻隔泵车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向上传播到隔音区域以外。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上隔音板2由多块子隔音板3拼接在一起组成,所述的下隔音板1也由多块子隔音板3拼接组成,所述的上隔音板2与下隔音板1拼接在一起形成隔音屏障,有效吸收、阻隔噪音。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连接机构包括与车板侧面连接的方钢4、与方钢4连接的立柱,所述的子隔音板3通过u型卡槽5连接件连接至立柱;子隔音板3之间拼装简便,且隔音板单元可通过这种拼接结构调整大小,更好的适用不同的面积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立柱包括上柱体6和下柱体7,所述的上柱体6朝向两个隔音板单元之间的空间倾斜;上隔音板2通过u型卡槽与上柱体6连接,下隔音板单元通过u型卡槽与下柱体7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隔音板单元之间设有一根或多根横杆8,两个隔音板单元通过中间横杆连接在一起,可提高整个隔音机构的稳固性,隔音板单元之间的横杆数量与隔音机构的稳固性成正比关系。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横杆8的两端连接至立柱,所述的横杆8的两端连接至下柱体7;隔音板单元通过立柱的下柱体7与横杆8连接,横杆8的长度比车体的宽度略宽,横杆8可架设在车两侧的侧板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连接件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方钢4两侧的三角形加强件9;所述的方钢4和立柱之间通过带螺栓孔11的两块连接板10连接;两块连接板10的螺栓孔11内设有螺栓;下柱体7与上方连接板10连接,方钢4与下方连接板10连接,连接板上的螺栓通过螺栓孔11将下柱体7、连接板10、方钢4依次连接并稳固在车板的两侧,在方钢两侧设有三角形加强件9可有效提高整个隔音机构的与车板连接的稳固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子隔音板3由外板17和内板12以及设置在外板17和内板12之间的吸隔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板12上设有多个吸音孔;所述的吸隔音单元包括依次布置的无纺布层14、岩棉板层15、橡胶隔音毡层16,所述的无纺布层14与内板12之间还有一层空气层13;所述的吸音孔上设有隔离罩18;吸音孔上设置的隔离罩18可有效的防止液滴和灰尘堵塞损坏无纺布层14,提高吸隔音效果,延长隔音板的使用寿命。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1.一种泵车车体隔音机构,包括设置在泵车的车板的两侧的隔音板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音板单元包括与车板侧面固定连接的连接机构、与连接机构连接的下隔音板(1)、与下隔音板(1)连接的上隔音板(2)朝向两个隔音板单元之间的空间向上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车车体隔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隔音板(2)由多块子隔音板(3)拼接而成;所述的下隔音板(1)也由多块子隔音板(3)拼接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车车体隔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机构包括与车板侧面连接的方钢(4)、与方钢连接的立柱,所述的子隔音板(3)通过u型卡槽(5)连接件连接至立柱。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车车体隔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柱包括上柱体(6)和下柱体(7),所述的上柱体(6)朝向两个隔音板单元之间的空间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泵车车体隔音机构,其特征在于:两个隔音板单元之间设有一根或多根横杆(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泵车车体隔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杆(8)的两端连接至立柱。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泵车车体隔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杆(8)的两端连接至下柱体(7)。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车车体隔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件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方钢(4)两侧的三角形加强件(9);所述的方钢(4)和立柱之间通过带螺栓孔(11)的两块连接板(10)连接;两块连接板(10)的螺栓孔(11)内设有螺栓。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车车体隔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子隔音板(3)由外板(17)和内板(12)以及设置在外板(17)和内板(12)之间的吸隔音单元;所述的内板(12)上设有多个吸音孔;所述的吸隔音单元包括依次布置的无纺布层(14)、岩棉板层(15)、橡胶隔音毡层(16),所述的无纺布层(14)与内板(12)之间还有一层空气层(13);所述的吸音孔上设有隔离罩(18)。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