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船舶设计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安装于船舶驾驶室外的组合式挡风板。
背景技术:
在船舶航行或lng船加注时,往往船舶驾驶人员或操纵人员要站在驾驶室外侧观察航行情况,而驾驶室外侧往往风较大,迎风对驾驶人员的目视和活动都带来不便。
专利号为201620111628.3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挡风舷墙结构,其通过在舷墙板外侧的上部设置圆弧型的导流板,迎面吹来的风遇到圆弧型的导流板后,该区域的风会顺着导流板被反向导回,使直接吹向船员眼睛的风流会减慢变弱,减小大风对船员观察海况的不利影响。上述结构的缺陷之处在于,仅仅采用圆弧形的导流板对迎风进行反向导流,其挡风效果差,在遇到大风时,往往不能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装于船舶驾驶室外的组合式挡风板,本实用新型能够提升挡风板的挡风效果,使其在极端条件下满足使用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装于船舶驾驶室外的组合式挡风板,包括舷墙导板、导流板及支撑肘板,所述舷墙导板设置于所述舷墙的外侧并通过连接板与所述舷墙固定,所述舷墙导板为一体成型结构,包括导流部及位于导流部下部的引流部,所述引流部为凹面朝向舷墙的圆弧形,所述导流部为凹面背离舷墙的圆弧形,所述导流板设置于所述导流部远离舷墙的一侧,为凹面背离舷墙的圆弧形,所述导流板通过支撑肘板与所述导流部固定,所述导流板与所述导流部之间形成导风间隙。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流部的弧度r1为300至500毫米,所述导流板的弧度r2为300至500毫米。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经验证,当圆弧形的弧度处于300至500毫米之间时,能够引导更多的正向来风,更大程度上削弱头部迎风,提升挡风效果。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流部的弧度大于所述导流板的弧度。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采用此种结构,导流部和导流板对迎风造成干扰的不同,会造成气流干涉,相较于只采用导流板进行反向导风的方式,挡风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舷墙导板的顶端高于所述导流板的顶端。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由于舷墙导板的高度高于导流板的高度,且导流部与导流板的弧度不同,使得导流部与导流板的反向导风能够更好的汇集,增强了气流干涉的强度。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流部的弧度r1为500毫米,所述导流板的弧度为450毫米。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经验证,此种结构的能够最大程度上削弱头部迎风,方向导风效果最好。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风间隙为上窄下宽的的喇叭口状。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导风间隙的下端口将船舶正面来风部分引入到导风间隙,由上端口引出,与船舶的正面来风进行抵消,由于导风间隙的下端口较大,使得导风间隙上端出风口的风量大于下端进风口的风量,更大程度上削弱头部迎风,提升挡风效果。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肘板沿舷墙的方向至少设置有2块,所述支撑肘板与所述导流部、所述导流板连接处的形状相契合。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采用此种结构的支撑肘板的优点在于,支撑肘板的厚度无需过厚,厚度5至8毫米普通钢即可满足强度要求,大大节约了材料成本。且支撑肘板将导风间隙分割为多个相互独立的通道,避免了气流的横向扩散,能够更大的程度上引导气流。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舷墙导板和/或所述导流板的顶部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圆钢。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圆钢的作用是加固舷墙导板和/或导流板的自由边,起到稳固整体结构的作用。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舷墙远离所述舷墙导板的一侧设置有加强机构,所述加强机构包括纵向加强筋与横向加强筋,所述纵向加强筋固定于舷墙上且与舷墙垂直,所述横向加强筋与所述舷墙平行,其顶端连接所述纵向加强筋,底端固定于甲板上。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在纵向加强筋的下方,根据连接板的位置,同时布置了横向加强筋作为反顶结构,避免了在舷墙处产生裂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将舷墙导板设置为引流部及导流部,引流部与导流部为互为反向设置的圆弧形,引流部能够将更多的风引入导流部,可以改变更大面积迎风的风向,相较于现有挡风板而言,挡风效果更好。本实用新型设计方法简单,原理可靠,可以极大地改善驾驶和操纵人员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挡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组合式挡风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侧视图。
图4为图2的使用状态图。
其中,附图标记具体说明如下:舷墙1、舷墙导板2、导流板3、连接板4、支撑肘板5、甲板6、纵向加强筋7、横向加强筋8、圆钢9、引流部10、导流部11。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舷墙导板2的下部设置为平直状,此种结构不能有效的引导气流,带动改变的风力有限,效果一般,对于舒适度要求更好的船舶,不能达到使用需求。
如图2-4所示,本实施例的组合式挡风板包括舷墙导板2、导流板3及支撑肘板5。其中,舷墙导板2通过连接板4安装于舷墙1的外侧,舷墙1位于驾驶室外侧,作为船体结构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安装在舷墙1的外侧,舷墙1的高度一般在1100mm~1200mm之间,根据船东的要求及喜好而定。导流板3设置于舷墙导板2远离舷墙1的一侧,舷墙导板2与导流板3通过支撑肘板5固定,舷墙导板2、导流板3、支撑肘板5三者之间形成工字形结构,此种结构刚度大,能够抵抗较大强度的气流与震动。其中,支撑肘板5的形状由舷墙导板2与导流板3的形状决定,以保证支撑肘板5与舷墙导板2、导流板3连接处的形状相契合,提高安装的牢靠度。
本实施例的关键点在于,舷墙1挡板为一体成型结构,包括导流部11及位于引流部10,引流部10位于导流部11的下部,引流部10为凹面朝向舷墙1的圆弧形,导流部11为凹面背离舷墙1的圆弧形,导流板3设置于导流部11远离舷墙1的一侧,为凹面背离舷墙1的圆弧形,所述导流板3与所述导流部11之间形成导风间隙,舷墙导板2的高度在1200至1450毫米之间较为适宜,具体高度也取决于船东的要求和喜好,材料选用厚度在5至8毫米的普通钢即可,具体设计细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此种结构的优点在于,通过将舷墙导板2设置为引流部10及导流部11,引流部10与导流部11为互为反向设置的圆弧形,引流部10能够将更多的风引入导流部11,可以改变更大面积迎风的风向,相较于现有挡风板而言,挡风效果更好。
本实施例中,导流部11的弧度大于导流板3的弧度,导流部11的弧度r1为300至500毫米,导流板3的弧度r2为300至500毫米,最优选的方案为,导流部11的弧度r1为500毫米,导流板3的弧度为450毫米。采用此种结构,导流部11和导流板3对迎风造成干扰的不同,会造成气流干涉,相较于只采用导流板3进行反向导风的方式,挡风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本实施例中,导风间隙为上窄下宽的的喇叭口状。导风间隙的下端口将船舶正面来风部分引入到导风间隙,由上端口引出,与船舶的正面来风进行抵消,由于导风间隙的下端口较大,使得导风间隙上端出风口的风量大于下端进风口的风量,更大程度上削弱头部迎风,提升挡风效果。支撑肘板5沿舷墙1的方向至少设置有2块,优选为8块。所述支撑肘板5与所述导流部11、所述导流板3连接处的形状相契合。采用此种结构的支撑肘板5的优点在于,支撑肘板5的厚度无需过厚,厚度5至8毫米普通钢即可满足强度要求,大大节约了材料成本。且支撑肘板5将导风间隙分割为多个相互独立的通道,避免了气流的横向扩散,能够更大的程度上引导气流。
现有的实用新型挡风板设计,仅在舷墙内侧布置了一个纵向加强筋7,并无横向加强筋8,此种布置对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不利,在纵向加强筋7下方,支撑肘板5端部与舷墙1的连接处产生了硬点,容易在舷墙1处产生裂纹。本实施例中,舷墙1远离舷墙1挡板的一侧设置有加强机构,用于舷墙1的反向加强,加强机构包括纵向加强筋7及横向加强筋8,纵向加强筋7固定于舷墙1上且与舷墙1垂直,横向加强筋8与舷墙1平行,其顶端连接纵向加强筋7,底端固定于甲板6上。横向加强筋8作为反顶结构,使船舶结构更加合理。
本实施例中,所述舷墙导板2的顶部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圆钢9。圆钢9的作用是加固舷墙导板2,起到稳固整体结构的作用。根据需要,也可以在导流板3的顶部加装圆钢9。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在安装使用时,舷墙1作为船体结构的一部分位于驾驶室的外侧,首先将舷墙导板2通过连接板4固定安装于舷墙1的外侧,然后通过支撑肘板5固舷墙导板2及导流板3,三者之间形成稳定的结构。舷墙导板2、导流板3的长度与舷墙1的长度相同,横跨整个驾驶室前端的所有区域。
尽管上述实施例已对本实用新型作出具体描述,但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应该理解为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以及范围之内基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进行修改或改进,这些修改和改进都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以及范围之内。
1.一种安装于船舶驾驶室外的组合式挡风板,包括舷墙导板(2)、导流板(3)及支撑肘板(5),其特征在于,所述舷墙导板(2)设置于所述舷墙(1)的外侧并通过连接板(4)与所述舷墙(1)固定,所述舷墙导板(2)为一体成型结构,包括导流部(11)及位于导流部(11)下部的引流部(10),所述引流部(10)为凹面朝向舷墙(1)的圆弧形,所述导流部(11)为凹面背离舷墙(1)的圆弧形,所述导流板(3)设置于所述导流部(11)远离舷墙(1)的一侧,为凹面背离舷墙(1)的圆弧形,所述导流板(3)通过支撑肘板(5)与所述导流部(11)固定,所述导流板(3)与所述导流部(11)之间形成导风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装于船舶驾驶室外的组合式挡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11)的弧度r1为300至500毫米,所述导流板(3)的弧度r2为300至500毫米。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安装于船舶驾驶室外的组合式挡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11)的弧度大于所述导流板(3)的弧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安装于船舶驾驶室外的组合式挡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舷墙导板(2)的顶端高于所述导流板(3)的顶端。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安装于船舶驾驶室外的组合式挡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11)的弧度r1为500毫米,所述导流板(3)的弧度为450毫米。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装于船舶驾驶室外的组合式挡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间隙为上窄下宽的喇叭口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装于船舶驾驶室外的组合式挡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肘板(5)沿舷墙(1)的方向至少设置有2块,所述支撑肘板(5)与所述导流部(11)、所述导流板(3)连接处的形状相契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装于船舶驾驶室外的组合式挡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舷墙导板(2)和/或所述导流板(3)的顶部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圆钢(9)。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装于船舶驾驶室外的组合式挡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舷墙(1)远离所述舷墙导板(2)的一侧设置有加强机构,所述加强机构包括纵向加强筋(7)与横向加强筋(8),所述纵向加强筋(7)固定于舷墙(1)上且与舷墙(1)垂直,所述横向加强筋(8)与所述舷墙(1)平行,其顶端连接所述纵向加强筋(7),底端固定于甲板(6)上。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