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车固定系统及无人平台车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84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无人车固定系统和一种无人平台车体。



    背景技术:

    无人平台可以替代人力执行一些危险、污染和枯燥的任务,如探雷、排雷以及长时间进行侦查和监视任务等。无人平台工作时一般需要携带一些可远程遥控操作的辅助设备完成上述任务,便携式小型无人车作为一种常用的辅助设备应用于无人平台时,需要考虑其能够通过远程遥控操作驶入无人平台,并且能够通过远程遥控操作或通过自动控制的方式实现小型无人车在无人平台上的自动固定与固定解除。当前并没有成熟的相关技术用以实现自动固定和固定解除。

    因此,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如何提供一种无人车固定系统及无人平台车体,以解决背景技术存在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这具有比较现实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在于,提出一种无人车固定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在于,提出一种无人平台车体。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无人车固定系统,包括:箱体、气囊、传感装置、气压控制组件和控制器;箱体内具有容纳腔,箱体用于停放无人车;气囊设置在箱体的内壁上,气囊用于膨胀以对箱体内的无人车进行固定;传感装置设置在箱体上,传感装置用于检测无人车是否停放到位;气压控制组件与气囊相连通,气压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气囊充气膨胀或排气收缩;控制器分别与传感装置和气压控制组件相连接,控制器根据传感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气压控制组件动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人车固定系统,其包括箱体、气囊、传感装置、气压控制组件和控制器,箱体内具有容纳腔,箱体用于停放无人车,箱体的一侧设置有开口,在无人车经由开口驶入箱体。气囊设置在箱体的内壁上,气囊能够膨胀并对位于箱体内的无人车进行固定。传感装置设在箱体上,且传感装置用于检测无人车是否停放到位。进一步地,传感装置可以为红外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或压力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气压控制组件与气囊相连通,且气压控制组件能够控制气囊充气膨胀或排气收缩。具体地,气囊在充气膨胀的过程中,气囊逐渐与无人车接触,一方面由于气囊与无人车为柔性接触,则在气囊固定无人车的过程中不会对无人车造成机械损伤;另一方面由于膨胀后的气囊与无人车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进而可以实现对无人车的有效固定,此外,可以根据无人车的不同规格型号,对气囊的尺寸进行相应选择,有效扩大无人车固定系统的适用范围。控制器与传感装置相连接,且控制器也与气压控制组件相连接,当传感装置检测到无人车已经停放到位后,则控制器将控制气压控制组件对气囊进行充气。

    当传感装置检测到无人车停放到位后,气压控制组件将对气囊充气,气囊的内部压力逐渐升高,当气囊内的压力值达到预设值时,气压控制组件停止向气囊充气,此时,充气膨胀后的气囊与无人车接触,进而将无人车紧紧固定在箱体内部,通过调节压力预设值的大小实现充气压力大小的调节,进而实现无人车固定力的大小的调节。在需要释放无人车时,气压控制组件控制气囊排气,在排气过程中,气囊脱离与无人车的接触,实现对无人车解除固定,最终,气压控制组件将气囊内部气体排出以使气囊内部形成一定负压,气囊紧紧贴在箱体的内壁,从而不会占用箱体内的空间。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箱体的内壁上设置气囊,使用气囊对无人车进行固定,气囊与无人车接触不会造成机械损伤,且气囊与无人车的接触面积大,实现了对无人车进行安全可靠的固定,此外,通过调整气囊的充气量和规格型号,可以实现对不同规格型号的无人车的固定,适用范围更广。此外,通过气囊固定的方案无需复杂的定位和夹紧结构,使得无人车固定系统的结构更加简单,降低了制造生产难度和成本,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无人车固定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无人车固定系统还包括通讯模块,通讯模块与控制器相连接,通讯模块用于接收外部设备的控制信号,控制器可根据控制信号控制气压控制组件动作。

    在该技术方案中,无人车固定系统还包括通讯模块,通讯模块与控制器相连接。通讯模块可以为无线通讯模块。通讯模块可以根据所接收到的外部设备发送的控制信号对气压控制组件进行相应控制。其中,当无人车停放在箱体内时,且气囊处于充气膨胀状态。用户可通过外部设备发送排气信号,进而使得气压控制组件工作,使得气囊排气。当无人车即将停放时,则用户可通过外部设备发送准备信号,即气压控制组件进入准备状态,进而当无人车停放到位时,可以及时对气囊进行充气,节约无人车固定所需时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无人车固定系统包括连接口,连接口设置在箱体的侧壁和/或顶壁上;气压控制组件包括:气泵、外部气管和连接头;外部气管与气泵相连接;连接头的一端与气囊相连通,连接头的另一端穿过连接口与外部气管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无人车固定系统上设置有连接口,具体地,连接口可以设置在箱体的侧壁上,也可以设置在箱体的顶壁上,可根据气囊的实际位置选择连接口的设置位置。气囊通过连接口与气压控制组件相连接,气压控制组件包括:用于提供充气气流的气泵、与气泵相连接的外部气管、与气囊相连接的连接头,其中,连接头的一端与气囊相连通,连接头的另一端穿过连接口与外部气管相连通。气泵设置在箱体的外部,通过外部气管与连接头实现气囊的充气或排气,便于气压控制组件的安装和维修,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连接口包括充气口和排气口,充气口和排气口间隔设置在箱体上;连接头包括充气接头和排气接头,充气接头的一端与气囊的充气口相连通,充气接头的另一端穿过充气口与外部气管的充气管相连通,排气接头的一端与气囊的排气口相连通,排气接头的另一端穿过排气口与外部气管的排气管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连接口包括充气口和排气口,充气口用于为气囊充气,气囊在充气的过程中,逐渐与无人车相接触,气囊的体积变化逐渐减小,内部压力逐渐升高,在气囊内的压力值达到预设值时,停止向气囊充气,此时,充气膨胀后的气囊将无人车紧紧固定在箱体内部,通过调节压力预设值的大小实现充气压力大小的调节,进而实现无人车固定力的大小的调节。在需要释放无人车时,排气口用于气囊排气,在排气过程中,气囊脱离与无人车的接触,实现对无人车解除固定,最终,气压控制组件将气囊内部气体排出至气囊内部形成一定负压,使得气囊紧紧贴在箱体的内壁,不会占用箱体内的空间。此外,充气口和排气口间隔设置在箱体上,便于区分。当充气口或排气口发生故障时,便于维修人员进行针对性维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气囊包括:第一气囊、第二气囊和第三气囊;第一气囊设置在箱体的第一侧壁上;第二气囊设置在箱体对应于第一侧壁的第二侧壁上;第三气囊设置在箱体的顶壁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气囊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气囊分别设置在箱体的第一侧壁、箱体上对应于第一侧壁的第二侧壁和箱体的顶壁,每个气囊通过粘接或其他方式固定在箱体相应侧壁的内表面,通过三个气囊对无人车进行全方位的固定,进而可以保证对无人车的有效固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箱体为扩口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箱体为扩口结构,使得箱体的开口呈现喇叭状,在开口处有较大的空间供无人车活动,方便无人车的进入和离开。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箱体包括:背板和底板,背板连接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底板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背板相连接,底板、第一侧壁、第二侧壁、背板和顶壁围设构成容纳腔。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传感装置包括: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控制器与气泵相连接;第一传感器与控制器相连接,第一传感器靠近开口设置在箱体的底板上,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无人车是否进入容纳腔,控制器根据第一传感器生成的检测信号控制气泵运行。

    在该技术方案中,箱体的底板上靠近开口的位置上设有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无人车是否进入容纳腔。在无人车进入容纳腔后,第一传感器生成的检测信号,并发送检测信号至控制器,气泵进入待机状态,准备为所述气囊进行充气,充气膨胀后的气囊将无人车紧紧固定在箱体内部,由此实现了无人车进入收纳腔后自动对其进行固定的操作。

    传感装置还包括:第二传感器;第二传感器远离箱体的开口设置在底板上,第二传感器与控制器相连接,第二传感器用于检测无人车是否到达停车位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底板靠近背板的位置设有第二传感器,用于检测无人车是否到达停车位置,到达停车位置后,气泵开始为气囊充气,充气过程完成后,气囊将无人车固定。进一步地,第一传感器为压力传感器。第二传感器为压力传感器。当无人车驶入箱体内时,无人车首先触发第一传感器,则控制器此时接收到第一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后,进而可以使得气泵进入待机状态,当无人车继续朝向箱体的内部移动直至触发第二传感器时,则表明无人车已经到达停车位置,此时无人车停止移动。控制器根据第二传感器被触发时所生产的检测信号控制气压控制组件中的气泵工作,进而对气囊进行充气。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传感器与箱体上远离开口的侧壁之间具有预设距离。

    在该技术方案中,箱体上远离开口的侧壁即为背板,且由于第二传感器设置在底板上,无人车的车轮会压在第二传感器而产生信号,但实际情况下,车轮距离背板的距离大于无人车的车架与背板之间的距离,所以第二传感器与背板之间具有预设距离,防止第二传感器距离背板过近,导致无人车在到达停车位置时,无人车的车尾碰撞到背板,对箱体造成损害。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无人车固定系统包括:第三传感器;设置在气囊内,第三传感器与控制器相连接,第三传感器用于检测气囊内的充气压力值。

    在该技术方案中,气囊内设置有第三传感器,用于检测检测气囊内的充气压力值,气囊在充气的过程中,逐渐与无人车相接触,气囊的体积变化逐渐减小,内部压力逐渐升高,在第三传感器检测到气囊内的压力值达到预设值时,控制器控制气压控制组件停止向气囊充气,此时,充气膨胀后的气囊挤压无人车,将无人车紧紧固定在箱体内部。通过调节压力预设值的大小实现充气压力大小的调节,进而实现无人车固定力的大小的调节。进一步地,第三传感器为压力传感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无人车固定系统包括:第四传感器;第四传感器设置在气囊内,第四传感器与控制器相连接,第四传感器用于检测气囊内的排气负压值。

    在该技术方案中,气囊内设置有第四传感器,用于检测气囊内的排气负压值,在排气过程中,气囊脱离与无人车的接触,实现对无人车解除固定,最终,气压控制组件将气囊内部气体排出以致气囊内部形成一定负压,使得气囊紧紧贴在箱体的内壁上,当第四传感器负压值达到预设值时,控制器控制气压控制组件停止气囊的排气。进一步地,第四传感器为真空度传感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无人平台车体,该无人平台车体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提供的无人车固定系统。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无人平台车体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提供的无人车固定系统,因而具有该无人车固定系统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无人车固定系统的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无人车固定系统中气囊在排气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无人车固定系统中气囊在充气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无人车固定系统中的气囊的充气/排气控制原理图。

    其中,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无人车固定系统,10箱体,102容纳腔,104连接口,106第一侧壁,108第二侧壁,110顶壁,112底板,12气囊,122第一气囊,124第二气囊,126第三气囊,14连接头,16第一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无人车固定系统1和无人平台车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无人车固定系统1,包括:箱体10、气囊12、传感装置、气压控制组件和控制器;箱体10内具有容纳腔102,箱体10用于停放无人车;气囊12设置在箱体10的内壁上,气囊12用于膨胀以对箱体10内的无人车进行固定;传感装置设置在箱体10上,传感装置用于检测无人车是否停放到位;气压控制组件与气囊12相连通,气压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气囊12充气膨胀或排气收缩;控制器分别与传感装置和气压控制组件相连接,控制器根据传感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气压控制组件动作。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人车固定系统1,其包括箱体10、气囊12、传感装置、气压控制组件和控制器,箱体10内具有容纳腔102,箱体10用于停放无人车,箱体10的一侧设置有开口,在无人车经由开口驶入箱体10。气囊12设置在箱体10的内壁上,气囊12能够膨胀并对位于箱体10内的无人车进行固定。传感装置设在箱体10上,且传感装置用于检测无人车是否停放到位。进一步地,传感装置可以为红外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或压力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气压控制组件与气囊12相连通,且气压控制组件能够控制气囊12充气膨胀或排气收缩。具体地,气囊12在充气膨胀的过程中,气囊12逐渐与无人车接触,一方面由于气囊12与无人车为柔性接触,则在气囊12固定无人车的过程中不会对无人车造成机械损伤;另一方面由于膨胀后的气囊12与无人车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进而可以实现对无人车的有效固定,此外,可以根据无人车的不同规格型号,对气囊12的尺寸进行相应选择,有效扩大无人车固定系统1的适用范围。控制器与传感装置相连接,且控制器也与气压控制组件相连接,当传感装置检测到无人车已经停放到位后,则控制器将控制气压控制组件对气囊12进行充气。

    如图2和图3所示,当传感装置检测到无人车停放到位后,气压控制组件将对气囊12充气,气囊12的内部压力逐渐升高,当气囊12内的压力值达到预设值时,气压控制组件停止向气囊12充气,此时,充气膨胀后的气囊12与无人车接触,进而将无人车紧紧固定在箱体10内部,通过调节压力预设值的大小实现充气压力大小的调节,进而实现无人车固定力的大小的调节。在需要释放无人车时,气压控制组件控制气囊12排气,在排气过程中,气囊12脱离与无人车的接触,实现对无人车解除固定,最终,气压控制组件将气囊12内部气体排出以使气囊12内部形成一定负压,气囊12紧紧贴在箱体10的内壁,从而不会占用箱体10内的空间。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箱体10的内壁上设置气囊12,使用气囊12对无人车进行固定,气囊12与无人车接触不会造成机械损伤,且气囊12与无人车的接触面积大,实现了对无人车进行安全可靠的固定,此外,通过调整气囊12的充气量和规格型号,可以实现对不同规格型号的无人车的固定,适用范围更广。此外,通过气囊12固定的方案无需复杂的定位和夹紧结构,使得无人车固定系统1的结构更加简单,降低了制造生产难度和成本,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无人车固定系统1还包括通讯模块,通讯模块与控制器相连接,通讯模块用于接收外部设备的控制信号,控制器可根据控制信号控制气压控制组件动作。

    在该实施例中,无人车固定系统1还包括通讯模块,通讯模块与控制器相连接。通讯模块可以为无线通讯模块。通讯模块可以根据所接收到的外部设备发送的控制信号对气压控制组件进行相应控制。其中,当无人车停放在箱体10内时,且气囊12处于充气膨胀状态。用户可通过外部设备发送排气信号,进而使得气压控制组件工作,使得气囊12排气。当无人车即将停放时,则用户可通过外部设备发送准备信号,即气压控制组件进入准备状态,进而当无人车停放到位时,可以及时对气囊12进行充气,节约无人车固定所需时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无人车固定系统1包括连接口104,连接口104设置在箱体10的侧壁和/或顶壁110上;气压控制组件包括:气泵、外部气管和连接头14;外部气管与气泵相连接;连接头14的一端与气囊12相连通,连接头14的另一端穿过连接口104与外部气管相连通。

    如图1至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无人车固定系统1上设置有连接口104,具体地,连接口104可以设置在箱体10的侧壁上,也可以设置在箱体10的顶壁110上,可根据气囊12的实际位置选择连接口104的设置位置。气囊12通过连接口104与气压控制组件相连接,气压控制组件包括:用于提供充气气流的气泵、与气泵相连接的外部气管、与气囊12相连接的连接头14,其中,连接头14的一端与气囊12相连通,连接头14的另一端穿过连接口104与外部气管相连通。气泵设置在箱体10的外部,通过外部气管与连接头14实现气囊12的充气或排气,便于气压控制组件的安装和维修,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连接口104包括充气口和排气口,充气口和排气口间隔设置在箱体10上;连接头14包括充气接头和排气接头,充气接头的一端与气囊12的充气口相连通,充气接头的另一端穿过充气口与外部气管的充气管相连通,排气接头的一端与气囊12的排气口相连通,排气接头的另一端穿过排气口与外部气管的排气管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连接口104包括充气口和排气口,充气口用于为气囊12充气,气囊12在充气的过程中,逐渐与无人车相接触,气囊12的体积变化逐渐减小,内部压力逐渐升高,在气囊12内的压力值达到预设值时,停止向气囊12充气,此时,充气膨胀后的气囊12将无人车紧紧固定在箱体10内部,通过调节压力预设值的大小实现充气压力大小的调节,进而实现无人车固定力的大小的调节。在需要释放无人车时,排气口用于气囊12排气,在排气过程中,气囊12脱离与无人车的接触,实现对无人车解除固定,最终,气压控制组件将气囊12内部气体排出至气囊12内部形成一定负压,使得气囊12紧紧贴在箱体10的内壁,不会占用箱体10内的空间。此外,充气口和排气口间隔设置在箱体10上,便于区分。当充气口或排气口发生故障时,便于维修人员进行针对性维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气囊12包括:第一气囊122、第二气囊124和第三气囊126;第一气囊122设置在箱体10的第一侧壁106上;第二气囊124设置在箱体10对应于第一侧壁106的第二侧壁108上;第三气囊126设置在箱体10的顶壁110上。

    如图2和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气囊12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气囊12分别设置在箱体10的第一侧壁106、箱体10上对应于第一侧壁106的第二侧壁108和箱体10的顶壁110,每个气囊12通过粘接或其他方式固定在箱体10相应侧壁的内表面,通过三个气囊12对无人车进行全方位的固定,进而可以保证对无人车的有效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箱体10为扩口结构。

    如图1至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箱体10为扩口结构,使得箱体10的开口呈现喇叭状,在开口处有较大的空间供无人车活动,方便无人车的进入和离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箱体10包括:背板和底板112,背板连接在第一侧壁106和第二侧壁108之间,底板112与第一侧壁106、第二侧壁108和背板相连接,底板112、第一侧壁106、第二侧壁108、背板和顶壁110围设构成容纳腔10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传感装置包括:第一传感器16和第二传感器;控制器与气泵相连接;第一传感器16与控制器相连接,第一传感器16靠近开口设置在箱体10的底板112上,第一传感器16用于检测无人车是否进入容纳腔102,控制器根据第一传感器16生成的检测信号控制气泵运行。

    在该实施例中,箱体10的底板112上靠近开口的位置上设有第一传感器16,用于检测无人车是否进入容纳腔102。在无人车进入容纳腔102后,第一传感器16生成的检测信号,并发送检测信号至控制器,气泵进入待机状态,准备为所述气囊12进行充气,充气膨胀后的气囊12将无人车紧紧固定在箱体10内部,由此实现了无人车进入收纳腔后自动对其进行固定的操作。

    传感装置还包括:第二传感器;第二传感器远离箱体10的开口设置在底板112上,第二传感器与控制器相连接,第二传感器用于检测无人车是否到达停车位置。

    在该实施例中,底板112靠近背板的位置设有第二传感器,用于检测无人车是否到达停车位置,到达停车位置后,气泵开始为气囊12充气,充气过程完成后,气囊12将无人车固定。进一步地,第一传感器16为压力传感器。第二传感器为压力传感器。当无人车驶入箱体10内时,无人车首先触发第一传感器16,则控制器此时接收到第一传感器16的检测信号后,进而可以使得气泵进入待机状态,当无人车继续朝向箱体10的内部移动直至触发第二传感器时,则表明无人车已经到达停车位置,此时无人车停止移动。控制器根据第二传感器被触发时所生产的检测信号控制气压控制组件中的气泵工作,进而对气囊12进行充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二传感器与箱体10上远离开口的侧壁之间具有预设距离。

    在该实施例中,箱体10上远离开口的侧壁即为背板,且由于第二压力传感器设置在底板112上,无人车的车轮会压在第二压力传感器而产生信号,但实际情况下,车轮距离背板的距离大于无人车的车架与背板之间的距离,所以第二压力传感器与背板之间具有预设距离,防止第二压力传感器距离背板过近,导致无人车在到达停车位置时,无人车的车尾碰撞到背板,对箱体10造成损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无人车固定系统1包括:第三传感器;设置在气囊12内,第三传感器与控制器相连接,第三传感器用于检测气囊12内的充气压力值。

    在该实施例中,气囊12内设置有第三传感器,用于检测检测气囊12内的充气压力值,气囊12在充气的过程中,逐渐与无人车相接触,气囊12的体积变化逐渐减小,内部压力逐渐升高,在第三传感器检测到气囊12内的压力值达到预设值时,控制器控制气压控制组件停止向气囊12充气,此时,充气膨胀后的气囊12挤压无人车,将无人车紧紧固定在箱体10内部。通过调节压力预设值的大小实现充气压力大小的调节,进而实现无人车固定力的大小的调节。进一步地,第三传感器为压力传感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无人车固定系统1包括:第四传感器;第四传感器设置在气囊12内,第四传感器与控制器相连接,第四传感器用于检测气囊12内的排气负压值。

    在该实施例中,气囊12内设置有第四传感器,用于检测气囊12内的排气负压值,在排气过程中,气囊12脱离与无人车的接触,实现对无人车解除固定,最终,气压控制组件将气囊12内部气体排出以致气囊12内部形成一定负压,使得气囊12紧紧贴在箱体10的内壁上,当第四传感器负压值达到预设值时,控制器控制气压控制组件停止气囊12的排气。进一步地,第四传感器为真空度传感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优选地,在箱体10的内壁上设有三个独立气囊12,每个气囊12内部分别设有第三传感器和第四传感器,进而对气囊12内部的充气气压和排气负压进行监测。每个气囊12可以通过粘结或其他方式固定在箱体10内壁上。在箱体10的底板112设有传感装置,传感装置包括第一传感器16和第二传感器,第一传感器16设在箱体10上靠近开口的底板112上,当无人车驶入或驶离箱体10内时,第一传感器16被触发将生成检测信号以传递至控制器。第二传感器设在箱体10上远离开口的底板112上,当无人车位于停车位置时,则第二传感器被触发并生成检测信号。控制器根据第一传感器16或第二传感器所生成的检测信号来控制气压控制组件的工作与否,进而通过气泵(充气泵和排气泵)和电磁阀来控制气囊12充气膨胀或排气收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无人平台车体,该无人平台车体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无人车固定系统1。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无人平台车体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无人车固定系统1,因而具有该无人车固定系统1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无人车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其内具有容纳腔,所述箱体用于停放所述无人车;

    气囊,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内壁上,所述气囊用于膨胀以对所述箱体内的无人车进行固定;

    传感装置,设置在所述箱体上,所述传感装置用于检测所述无人车是否停放到位;

    气压控制组件,所述气压控制组件与所述气囊相连通,所述气压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所述气囊充气膨胀或排气收缩;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传感装置及所述气压控制组件相连接,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传感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气压控制组件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车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车固定系统还包括:通讯模块,所述通讯模块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所述通讯模块用于接收外部设备的控制信号,所述控制器可根据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所述气压控制组件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车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人车固定系统还包括连接口,所述连接口设置在所述箱体的侧壁和/或顶壁上;

    所述气压控制组件包括:

    气泵;

    外部气管,所述外部气管与所述气泵相连接;

    连接头,所述连接头的一端与所述气囊相连通,所述连接头的另一端穿过所述连接口与所述外部气管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人车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口包括充气口和排气口,所述充气口和所述排气口间隔设置在所述箱体上;

    所述连接头包括充气接头和排气接头,所述充气接头的一端与所述气囊的充气口相连通,所述充气接头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充气口与所述外部气管的充气管相连通,所述排气接头的一端与所述气囊的排气口相连通,所述排气接头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排气口与所述外部气管的排气管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车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包括:

    第一气囊,设置在所述箱体的第一侧壁上;

    第二气囊,设置在所述箱体对应于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二侧壁上;

    第三气囊,设置在所述箱体的顶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人车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为扩口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无人车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装置包括:

    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所述第一传感器靠近所述箱体的开口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底板上,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无人车是否进入所述容纳腔,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传感器生成的检测信号控制所述气泵运行;

    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远离所述箱体的开口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二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无人车是否到达停车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人车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传感器与所述箱体上远离所述开口的侧壁之间具有预设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人车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车固定系统还包括:

    第三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气囊内,所述第三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所述第三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气囊内的充气压力值;

    第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气囊内,所述第四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所述第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气囊内的排气负压值。

    10.一种无人平台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平台车体上设有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无人车固定系统。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无人车固定系统和一种无人平台车体,其中,无人车固定系统包括:箱体、气囊、传感装置、气压控制组件和控制器;箱体内用于停放无人车,气囊设置在箱体的内壁上;传感装置用于检测无人车是否停放到位,气压控制组件与气囊相连通,气压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气囊充气膨胀或排气收缩。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收纳箱的箱体的内壁上设置气囊,使用气囊对无人车进行固定,气囊与无人车接触不会造成机械损伤,且气囊与无人车的接触面积大,实现了对无人车进行安全可靠的固定,此外,通过调整气囊的充气量和规格型号,可以实现对不同规格型号的无人车的固定,适用范围更广。

    技术研发人员:延伟;邓希来;邓云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5.17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415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