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雷达装备与雷达对抗装备同步训练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60


    本实用新型涉及雷达与雷达对抗训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实战化的雷达装备与雷达对抗装备同步训练系统。



    背景技术: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电磁环境复杂、情况多变、对抗激烈,对雷达探测能力、雷达对抗效能、作战人员的战斗技能及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雷达与雷达对抗装备作战效能的最终检验方式,是在实际演练中发挥的作用。但在日常训练、教学、装备研制过程中,只能通过软件仿真、半实物仿真、装备操作等方式来实现作战效能的评估。软件模拟仿真对复杂电磁环境、作战人员的应变能力及突发情况模拟有限,不能完全实现真实环境模拟,对装备作战效能及作战人员的战斗能力的评估与训练不能准确把握。此外,当前的训练中,雷达装备与雷达对抗装备均为单方面应用,没有强烈的干扰,缺少实际战场情况,从而导致训练效果不够明显,作战装备性能评估不够准确。

    为了改变雷达与雷达对抗装备训练存在模式相对固定、条件设置简单、实战化水平低的现有状况,有效地提高雷达与雷达对抗装备训练效果和装备作战效能的评估,实现部队战斗能力的提升,需要一种基于实战化的雷达与雷达对抗同步训练系统及其演练方法,为部队雷达探测与雷达对抗训练提供平台,对创新实战化训练的新手段、新方法、新模式提供有力支撑。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雷达装备与雷达对抗装备训练实战性不高,训练效果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实战化的雷达与雷达对抗装备同步训练系统及其演练方法。根据椭圆的光学性质,即从一个焦点发出的光线,经过椭圆反射,光线都会汇聚到另一个焦点;设计一套同步训练的系统,通过雷达装备与雷达对抗装备对同一目标的探测与干扰,实时观测与记录数据,从而评估装备的作战效能并提高训练实战性与训练效果。本实用新型填补以往雷达装备训练只有被动的探测干扰技能训练而没有主动作战技能训练的空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雷达装备与雷达对抗装备之间同步训练系统,包括雷达装备1、雷达对抗装备2、运动靶标3、运动轨道4和固定支架5。其中,运动轨道4为半椭圆形结构,其两端固定在地面上;两个固定支架5对称固定在运动轨道4下表面和地面之间,以避免遇到大风天气时运动轨道4发生变形或在空中晃动,从而影响运动靶标3平稳运动;所述运动靶标3包括靶标控制系统和反射板31;所述的靶标控制系统包括行驶模块、变速器模块、制动模块、控制模块及电源;其中,行驶模块控制运动靶标3在运动轨道4上正向行驶或反向行驶,变速器模块控制运动靶标3匀速运动或变速运动,控制模块控制运动靶标3的停止与行进;利用远程遥控器操控运动靶标3的靶标控制系统,通过无线电波实现对运动靶标3的控制,包括停止与行进的控制、速度控制、运动方向的控制。所述反射板31位于运动靶标3的底部,材料为金属,对电磁波具有全反射性;运动靶标3在运动轨道4上行进或停止时,反射板31与运动轨道4实时相切,保证电磁波的反射的路径。所述雷达装备1与雷达对抗装备2分别位于椭圆运动轨道4的两个焦点处,雷达装备1通过发射电磁波来探测运动靶标3,同时雷达对抗装备2根据搜索到的电磁波发射干扰信号。

    进一步地,运动轨道4的材质为塑料,以避免对电磁波信号的影响。

    一种基于实战化的雷达装备与雷达对抗装备同步训练系统的演练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将运动靶标3安装在运动轨道4上;

    2)利用远程遥控器操控运动靶标3的靶标控制系统,控制运动靶标3的行驶与停止,运动方向及速度;

    3)打开雷达装备1,通过天线向空中发射电磁波;电磁波经运动靶标3底部的反射板31反射后,由雷达装备1中的接收机接收并进行信号处理,探测运动靶标3的速度、距离、方位、形状等信息;

    4)雷达装备1实时跟踪运动靶标3,并记录探测时间、探测目标准确性等相关数据;

    5)打开雷达对抗装备2,搜索并接收雷达装备1反射的电磁波信号及经过反射板31反射的电磁波。通过信号参数测量,分析雷达装备1所在方位、信号频率、调制参数、雷达功能、工作状态和威胁程度等,并将分析结果提交给雷达对抗装备2中的干扰机,选择相应干扰样式进行干扰,阻止雷达装备1探测运动靶标3;

    6)根据雷达对抗装备2所截获的信息,记录雷达装备1所在方位、信号频率、调制参数、雷达功能、工作状态和威胁程度等数据;

    7)雷达装备1受到雷达对抗装备2的干扰,采用电子防护技术削弱雷达对抗装备2的影响,继续实时探测运动靶标3的信息,并记录探测时间、探测目标准确性等相关数据;

    8)雷达对抗装备2实时截获雷达装备1的信号,经过参数测量实时更新雷达装备1的方位、信号频率、调制参数等信息,修改干扰参数;

    9)反复执行步骤7)与步骤8),并记录数据;

    10)根据记录的雷达装备1探测运动靶标3的探测时间、探测目标准确性等相关数据;并结合记录的雷达对抗装备2截获的雷达装备1的信息数据,综合分析雷达装备1与雷达对抗装备2的作战效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基于实战化雷达装备与雷达对抗装备同步训练系统及其演练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磁环境不够复杂、训练方式单一及实战化视屏低等问题,通过雷达装备与雷达对抗装备的同步训练,有效地改善雷达装备与雷达对抗装备训练效果和提高装备作战效能评估的准确性,实现部队战斗能力的提升。本实用新型对场地的要求不高,具备目标设置灵活、性能稳定可靠、操作使用便捷、易于维护等特点,能够极大地提高训练效率,是未来一段时期内锻炼雷达装备与雷达对抗装备实战化水平的有力的保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流程框图;

    图中:1.雷达装备;2.雷达对抗装备;3.运动靶标;4.运动轨道;5.固定支架;31.反射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技术方案和附图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雷达装备与雷达对抗装备同步训练系统的结构示意框图。所述同步训练系统包括雷达装备1、雷达对抗装备2、运动靶标3、运动轨道4和固定支架5。其中,所述运动轨道4为半椭圆形的,q1、q2为运动轨道4的长轴端点,且q1、q2为运动轨道4与地面的固定点。运动轨道4的焦点分别为f1、f2,点q1、q2、f1、f2位于同一水平线上。f1与f2之间的距离为500m,f1与q1的距离为150m,f2与q2的距离为150m。雷达装备1位于焦点f1处,用于探测运动靶标3的信息;雷达对抗装备2位于焦点f2处,用于释放干扰,阻碍雷达装备1对运动靶标3的探测。

    运动靶标3包括靶标控制系统和反射板31,所述靶标控制系统包括行驶模块、变速器模块、制动模块、控制模块及电源。运动靶标3通过靶标控制系统的控制模块进行远程遥控,使运动靶标3在运动轨道4上行驶。运动靶标3的运动模式包括匀速运动、变速运动、静止、单向行驶、往复运动5种。反射板31位于运动靶标3的底部,材料为金属,对电磁波具有全反射性;运动靶标3在运动轨道4上行进或停止时,反射板31与运动轨道4实时相切,保证电磁波的传播的路径。所述的固定支架5一端与地面固定,另一端与运动轨道4下表面固定,避免遇到大风天气时运动轨道4变形或在空中晃动,影响运动靶标3平稳运动。

    结合图1与图2对基于实战化的雷达装备与雷达对抗装备同步训练系的演练方法进行说明,其中,图2是所述演练方法的流程框图。所述演练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运动靶标3安装在运动轨道4上;

    2)利用远程遥控器操控运动靶标3的靶标控制系统,控制运动靶标3的行驶与停止,选择运动靶标3运动模式为匀速运动,速度为50m/s,沿运动轨道4做往复运动;

    3)打开雷达装备1,通过天线向空中辐射电磁波,电磁波被运动靶标3底部反射板31反射后,由雷达装备1接收并经过信号处理,探测运动靶标3的速度、距离、方位等信息;

    4)雷达装备1实时跟踪运动靶标3,并记录探测时间、探测目标准确性等相关数据;

    5)打开雷达对抗装备2,搜索并接收雷达装备1反射的电磁波信号及经过反射板31反射的电磁波。通过信号参数测量,分析雷达装备1所在方位、信号频率、调制参数、雷达功能、工作状态和威胁程度等,并将分析结果提交给雷达对抗装备2中的干扰机,选择相应干扰样式进行干扰,阻止雷达装备1获取运动靶标3的信息;

    6)根据雷达对抗装备2所截获的信息,记录雷达装备1所在方位、信号频率、调制参数、雷达功能、工作状态和威胁程度等数据;

    7)雷达装备1受到雷达对抗装备2的干扰,修改技术参数削弱雷达对抗装备2的影响,继续实时探测运动靶标3的信息,并记录探测时间、探测目标准确性等相关数据;

    8)雷达对抗装备2实时截获雷达装备1的信号,经过参数测量实时更新雷达装备1的方位、信号频率、调制参数等信息,修改干扰参数;

    9)反复执行步骤7)与步骤8),并记录数据;

    10)根据记录的雷达装备1探测运动靶标3的探测时间、探测目标准确性等相关数据;并结合记录的雷达对抗装备2截获的雷达装备1的信息数据,综合分析估计雷达装备与雷达对抗装备的作战效能。

    本实用新型雷达装备与雷达对抗装备同步训练系统及其演练方法,更好地贯彻了强军目标,可以有效提高实战化水平及训练效果,同时为雷达装备与雷达对抗装备作战效能评估提供有力依据。全军院校、部队使用该系统及其演练方法,能够弥补对抗难的实际,军事效益显著。


    技术特征:

    1.一种雷达装备与雷达对抗装备同步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同步训练系统包括雷达装备(1)、雷达对抗装备(2)、运动靶标(3)、运动轨道(4)和固定支架(5);

    所述的运动轨道(4)为半椭圆形结构,其两端固定在地面上;两个固定支架(5)对称固定在运动轨道(4)下表面和地面之间,防止运动轨道(4)发生变形或在空中晃动;所述的雷达装备(1)与雷达对抗装备(2)分别位于运动轨道(4)的两个焦点处,雷达装备(1)通过发射电磁波探测运动靶标(3),雷达对抗装备(2)根据搜索到的电磁波发射干扰信号;所述运动靶标(3)包括靶标控制系统和反射板(31);所述的靶标控制系统包括行驶模块、变速器模块、制动模块、控制模块和电源,行驶模块控制运动靶标(3)在运动轨道(4)上正向行驶或反向行驶,变速器模块控制运动靶标(3)匀速运动或变速运动,控制模块控制运动靶标(3)的停止与行进;利用远程遥控器操控运动靶标(3)的靶标控制系统,实现对运动靶标(3)的控制;所述反射板(31)位于运动靶标(3)的底部,对电磁波具有全反射性;运动靶标(3)在运动轨道(4)上行进或停止时,反射板(31)与运动轨道(4)实时相切,从而保证电磁波反射的路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雷达装备与雷达对抗装备同步训练系统,属于雷达与雷达对抗训练领域。本实用新型同步训练系统包括雷达装备、雷达对抗装备、运动靶标、运动轨道和固定支架。本实用新型是根据椭圆的光学性质设计,通过雷达装备与雷达对抗装备对同一目标的探测与干扰,实时观测与记录数据,从而评估装备的作战效能并提高训练实战性与训练效果。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电磁环境不够复杂、训练方式单一及实战化视屏低等问题,通过雷达装备与雷达对抗装备的同步训练,改善了雷达装备与雷达对抗装备训练效果和提高装备作战效能评估的准确性;本实用新型具备目标设置灵活、性能稳定可靠、操作使用便捷、易于维护等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朱文亮;潘伟;韩宇;尹锋;郭书红;孟祥忠;侯瑞东;丁立超;徐绍麟;黄枫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士官学校
    技术研发日:2019.07.17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411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