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英语教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英汉互译用教学装置。
背景技术:
英语课堂上,中英文互译是一项主要教学内容,目前常用的方法是老师先板书一遍英文,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后再板书一遍中文译文;这种方法会导致上课时老师一直在不停的板书,增大老师的工作量,同时课堂时间被大量的板书时间占用,大大减少了讲课时间,影响授课效率;且由于黑板大小一定,容纳板书内容一定,老师需要反复擦拭黑板,导致某些学生来不及笔记就被插掉,影响教学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课堂时间被占用,减少了讲课时间,某些学生来不及笔记就被插掉,影响教学质量,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英汉互译用教学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英汉互译用教学装置,包括支撑架和若干个显示柱,所述的显示柱包括左转显示柱和右转显示柱,所述的左转显示柱右侧与支撑架连接、左侧设有左传动轮,左传动轮通过左传动链与左主动轮连接;右转显示柱左侧与支撑架连接、右侧设有右传动轮,右传动轮通过右传动链与右主动轮连接。
所述的左转显示柱和右转显示柱从上到下依次交替排列。
所述的与左主动轮相连设有左摇炳,与右传动轮相连设有右摇炳。
所述显示柱的横截面为正三角形,显示柱包括三个侧面,三个侧面均是书写面板。
所述左转显示柱右侧与支撑架之间、右转显示柱左侧与支撑架之间均设有轴承。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以实现英汉译文的不同时显示,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且一个显示柱三面均可书写,扩大书写版面,增大空间利用率;老师可以提前书写好,课堂上只需转动显示柱,使不同的侧面显示出来,简单快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显示柱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英汉互译用教学装置,包括支撑架1和若干个显示柱,所述的显示柱包括左转显示柱2和右转显示柱3,所述的左转显示柱2右侧与支撑架1连接、左侧设有左传动轮21,左传动轮21通过左传动链22与左主动轮23连接;右转显示柱3左侧与支撑架1连接、右侧设有右传动轮31,右传动轮31通过右传动链32与右主动轮33连接。
所述的左转显示柱2和右转显示柱3从上到下依次交替排列。
所述的与左主动轮23相连设有左摇炳24,与右传动轮31相连设有右摇炳34。
所述显示柱的横截面为正三角形,显示柱包括三个侧面4,三个侧面均是书写面板。使用时,将三个侧面上均板书完成,左转显示柱2和右转显示柱3上可以分别书写英文、汉字等形式,课堂上,转动左摇炳24,右主动轮33带动传动轮21转动,进而使左转显示柱2的某个侧面显示出来;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后,转动右摇炳34,右主动轮33带动右传动轮31转动,进而使右转显示柱3的与左转显示柱2上显示内容相对应的侧面显示出来,实现英汉互译对照。本实用新型左转显示柱2或右转显示柱3上的内容不需要显示出来时,只需将显示柱的边角正对大家即可。
所述左转显示柱2右侧与支撑架1之间、右转显示柱3左侧与支撑架1之间均设有轴承。
1.一种英汉互译用教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1)和若干个显示柱,所述的显示柱包括左转显示柱(2)和右转显示柱(3),所述的左转显示柱(2)右侧与支撑架(1)连接、左侧设有左传动轮(21),左传动轮(21)通过左传动链(22)与左主动轮(23)连接;右转显示柱(3)左侧与支撑架(1)连接、右侧设有右传动轮(31),右传动轮(31)通过右传动链(32)与右主动轮(33)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英汉互译用教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转显示柱(2)和右转显示柱(3)从上到下依次交替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英汉互译用教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与左主动轮(23)相连设有左摇炳(24),与右传动轮(31)相连设有右摇炳(3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英汉互译用教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柱的横截面为正三角形,显示柱包括三个侧面(4),三个侧面均是书写面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英汉互译用教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转显示柱(2)右侧与支撑架(1)之间、右转显示柱(3)左侧与支撑架(1)之间均设有轴承。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