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5-11-27  2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设备,具体涉及光电机。


    背景技术:

    1、相关技术中即插即用的光电机包括光伏板、电池、逆变器、控制器等部件,其中电池、逆变器、控制器设置在箱体内,并在箱体上开设有插接口,以便与外部用电设备连接。

    2、然而,相关技术中的光电机的箱体需要单独安装设置在其它位置,光电机的整体性差,不方便光电机的移机或维护。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电机,能够解决或改善光电机整体性差以及不方便移机或维护的问题。

    2、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光电机,包括光伏板、底座、移动电源;其中,

    3、所述移动电源设置有充电模块和放电模块,所述充电模块适于与所述光伏板可拆卸地电连接,所述放电模块适于与外部用电设备电连接;

    4、所述底座安装设置在所述光伏板的背光面,所述底座设置有电源容纳槽,所述移动电源设置于所述电源容纳槽内。

    5、有益效果:

    6、光伏板安装在底座上,底座能够固定在墙体、平台等外部结构上。光伏板可拆卸地与移动电源电连接,光伏板转换的电能可存储至移动电源中,移动电源适于向外部设备供电。本方案中,光伏板、移动电源和底座集成于一起,方便运输和安装,能够解决或改善光电机整体性差以及不方便移机或维护的问题。

    7、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光电机,所述底座包括主体部,所述移动电源和所述主体部均设置为板状结构,所述电源容纳槽设于所述主体部上,所述光伏板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第一主板面上。

    8、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光电机,所述电源容纳槽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第一主板面上;

    9、所述移动电源通过防盗螺钉固定于所述电源容纳槽内部;

    10、或者,所述移动电源容纳槽设置有卡接结构,所述移动电源通过所述卡接结构卡置于所述电源容纳槽内。

    11、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光电机,所述卡接结构包括:

    12、卡接凸起,设置于所述电源容纳槽的第一端,且伸入至所述电源容纳槽内部,所述卡接凸起适于卡接所述移动电源的第一端;

    13、限位销,可伸缩地设置于所述电源容纳槽的第二端,所述限位销在伸出状态下适于与所述移动电源的第二端相抵接。

    14、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光电机,所述光伏板通过连接件与所述底座相连接;

    15、或者,所述底座相对的两端设置有夹板装置,所述光伏板的两端被夹在所述夹板装置上。

    16、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光电机,所述夹板装置包括:

    17、夹板,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夹板能够在夹紧位和松开位之间运动切换,在所述夹紧位,所述夹板适于夹紧所述光伏板,在所述松开位,所述夹板适于松开所述光伏板;

    18、锁销装置,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用于锁止或解锁所述夹板。

    19、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光电机,所述底座相对的两端设置有支撑条,所述支撑条延伸至所述底座的外部,所述支撑条用于支撑所述光伏板。

    20、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光电机,所述底座还包括:

    21、支撑组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主体部,所述支撑组件适于支撑所述主体部。

    22、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光电机,所述支撑组件包括:

    23、u型支腿,一端与所述主体部可转动且可拆卸地相连接,另一端适于与外部结构相连接。

    24、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光电机,所述支撑组件包括:

    25、第一支撑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支撑件设置有与外部结构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支撑件设置有转动结构,以使所述主体部的第一端相对所述外部结构可转动;

    26、连杆支撑装置,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和外部结构之间,且所述连杆支撑装置适于调整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外部结构之间的夹角。

    27、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光电机,所述连杆支撑装置包括:

    28、第一撑杆,第一端铰接于所述主体部上,第二端设置有适于与外部结构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撑杆上设置有滑轨结构;

    29、第二撑杆,第一端铰接于所述主体部上,第二端与所述滑轨结构滑动配合;

    30、锁紧装置,适于将所述第二撑杆的第二端锁紧于所述滑轨结构上。

    31、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光电机,所述主体部上设置有第一凹槽结构,所述第一撑杆能够容纳于所述第一凹槽结构内;

    32、所述第一撑杆设置有第二凹槽结构,所述滑轨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结构的侧壁上,所述第二撑杆能够容纳于所述第二凹槽结构内。

    33、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光电机,所述主体部的角部位置均设置有支撑垫。

    34、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光电机,所述移动电源包括壳体、电池组、第一电控件、第二电控件和散热组件;

    35、所述电池组、第一电控件、第二电控件和散热组件均平铺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散热组件用于所述电池组、第一电控件和第二电控件的散热。

    36、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光电机,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第一散热风道、第二散热风道和第三散热风道;

    37、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和所述第二散热风道相互隔离,且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和所述第二散热风道均与所述第三散热风道连通;

    38、所述电池组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内,所述第一电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散热风道内,所述第二电控件设置于所述第三散热风道内;

    39、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和所述第二散热风道均设置有进风口,所述散热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和所述第二散热风道的进风口的第一风扇;

    40、所述第三散热风道设置有出风口,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散热风道的出风口的第二风扇。

    41、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光电机,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和所述第二散热风道相邻设置,且二者的进风口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

    42、所述第三散热风道靠近于所述壳体的第二端设置,所述第三散热风道的出风口设置为至少两个,且所述出风口均设置于所述壳体与其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

    43、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光电机,所述电池组的表面设置有刚性壳体,所述刚性壳体表面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弹性条;

    44、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用于卡接所述电池组的卡接部。

    45、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光电机,所述主体部的中部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移动电源对应的第一镂空部,且所述主体部的两侧设置有与所述移动电源的侧面对应的第二镂空部。



    技术特征:

    1.一种光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光伏板(12)、底座、移动电源;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主体部(11),所述移动电源和所述主体部(11)均设置为板状结构,所述电源容纳槽设于所述主体部(11)上,所述光伏板(12)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主体部(11)的第一主板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容纳槽设置于所述主体部(11)的第一主板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结构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板(12)通过连接件与所述底座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板装置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相对的两端设置有支撑条(114),所述支撑条(114)延伸至所述底座的外部,所述支撑条(114)用于支撑所述光伏板(12)。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还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支撑装置(112)包括: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11)上设置有第一凹槽结构(115),所述第一撑杆(1121)能够容纳于所述第一凹槽结构(115)内;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11)的角部位置均设置有支撑垫(113)。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电源包括壳体、电池组、第一电控件、第二电控件和散热组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第一散热风道(142)、第二散热风道(143)和第三散热风道(144);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风道(142)和所述第二散热风道(143)相邻设置,且二者的进风口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的表面设置有刚性壳体,所述刚性壳体表面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弹性条(141);

    1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11)的中部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移动电源对应的第一镂空部,且所述主体部(11)的两侧设置有与所述移动电源的侧面对应的第二镂空部(131)。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光电机。本发明提供的光电机,包括光伏板、底座、移动电源;其中,所述移动电源设置有充电模块和放电模块,所述充电模块适于与所述光伏板可拆卸地电连接,所述放电模块适于与外部用电设备电连接;所述底座安装设置在所述光伏板的背光面,所述底座设置有电源容纳槽,所述移动电源设置于所述电源容纳槽内。如此设置,本发明提供的光电机,能够解决或改善光电机整体性差以及不方便移机或维护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向文波,代晴华,夏益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株洲三一硅能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0/2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3713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