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西杂交鲟的尾鳍条细胞系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5-11-26  4


    本发明涉及水生生物细胞,具体涉及一种西杂交鲟的尾鳍条细胞系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1、鲟鱼,作为古老、濒危且珍稀的软骨硬鳞鱼类,不仅是科研领域的瑰宝,揭示了鱼类进化的深邃奥秘,还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维护水生生态平衡的关键角色,其经济价值更因肉质鲜美及高档鱼子酱而享誉全球。随着消费市场对高品质水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鲟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然而,鲟鱼资源面临的枯竭风险,迫使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系列保护行动与科研努力。我国作为鲟鱼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自上世纪90年代起便积极投身于鲟鱼养殖事业,通过技术创新与规模化发展,已成为世界领先的鲟鱼养殖大国。其中,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与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的杂交品种——西杂交鲟,以其卓越的适应性、快速生长、高运输成活率、强抗病力及显著的经济价值,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养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持续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加深,西杂交鲟的病害问题日益凸显,暴发性死亡事件频发,不仅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也给养殖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深入研究病害的病原、致病机理及防控措施,成为当前科研领域的紧迫任务。

    3、重金属污染作为影响鲟鱼健康与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其对鲟鱼疾病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重金属铜污染的相关研究主要使用成体鱼等为实验材料,然而成体鱼对环境中的污染物具有自我排毒、解毒和免疫的能力,并不能成为理想的检测生物。通过体外培养的鱼类细胞系对环境污染物进行检测和安全性评价,具有很多的优点,例如均一度好、无个体的差异、细胞与污染物直接接触、反应的速度快、观察方便。所以,鱼类细胞系成为毒理学研究重要材料之一。细胞系作为研究水生动物病毒病原、致病机制、免疫防御及毒理学的重要工具,对于鲟鱼疾病的防控与资源保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目前,已经建立了中华鲟的精巢、肌肉、皮肤、肝脏、鳍条和鳃组织的细胞系,施氏鲟的肝脏、脾脏、肾脏、鳍条和心脏等细胞系,长江鲟的鳍条细胞系和匙吻鲟的细胞系等多种鲟鱼的细胞系。这些鲟鱼细胞系的成功建立,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但针对杂交鲟的细胞系研究尚属空白,对于杂交鲟的细胞系毒性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能够稳定连续传代且对铜离子敏感的西杂交鲟的尾鳍条细胞系,该细胞系名称为zawfine,为西伯利亚鲟♀与施氏鲟♂杂交体的尾鳍细胞系,保藏在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的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日期为2024年7月11日,保藏编号为cctcc no:c2024200。

    2、进一步地,所述西杂交鲟的尾鳍条细胞系zawfine的建立方法如下:

    3、s1.组织预处理:取西杂交鲟尾鳍组织,置于含青霉素-链霉素-两性霉素b的pbs溶液中,摇晃除去组织表面的杂菌和血细胞;

    4、s2.组织处理:将处理好的鳍组织剪成组织块,均匀移植到细胞培养瓶底部,于28℃恒温培养箱中倒置15-30min;

    5、s3.原代细胞培养:在组织块贴壁良好的细胞培养瓶中,加入含20% fbs、5%青霉素-链霉素-两性霉素b的dmem培养基,于28℃培养箱中培养,直至细胞从组织边缘迁出,得到西杂交鲟尾鳍细胞;

    6、s4.传代培养:当原代培养细胞长满培养瓶底90%及以上时,弃去培养液,pbs清洗、胰蛋白酶消化后进行传代培养;首次传代采用1:2传代,传代培养至10代以后,将培养液中的胎牛血清含量降至10-15%,每48h传代一次。

    7、进一步地,所述西杂交鲟的尾鳍条细胞系细胞类型鉴定为成纤维细胞,是以波形蛋白和细胞角蛋白分别作为标记蛋白,采用免疫荧光法鉴定得到。

    8、进一步地,所述西杂交鲟的尾鳍条细胞系的细胞来源鉴定为西杂交鲟尾鳍条细胞系,鉴定方法为:提取细胞总dna,并利用β-actin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显示与西伯利亚鲟、施氏鲟的β-actin序列具有100%的相似性。

    9、更进一步地,所述β-actin引物包括西伯利亚鲟引物和施氏鲟引物,具体引物序列如下:

    10、所述西伯利亚鲟引物的序列为:

    11、xbβ-actinf:5'-atggttggtatgggacagaaaga-3′(seq id no:1);

    12、xbβ-actinr:5′-atggctggggtgttgaagg-3′(seq id no:2);

    13、所述施氏鲟引物的序列为:

    14、ssβ-actinf:5'-atcgccgcactggttgttga-3′(seq id no:3);

    15、ssβ-actinr:5′-atgccgtgctcgatgggata-3′(seq id no:4)。

    16、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上述西杂交鲟的尾鳍条细胞系zawfine作为细胞模型在重金属铜污染研究中的应用,具体可用于探究铜离子对细胞的作用机理、监测沿海河口地区铜离子的污染状况等,为西杂交鲟健康养殖和病害防控奠定重要的研究基础。

    17、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8、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稳定传代的西杂交鲟尾鳍条细胞系及其构建方法,填补了杂交鲟细胞系的研究空白。

    19、2、本发明克服了细胞系筛选的偶然性难题,获得了具有良好的铜离子敏感性且传代稳定的西杂交鲟尾鳍条细胞系zawfine,为后续探讨铜离子对细胞的作用机理和沿海河口地区铜离子的污染状况的监测提供理想的细胞模型。

    20、3、本发明为鲟鱼疾病防控、生态适应性和环境污染监测的研究提供新的技术平台,可应用于环境污染物的毒理学研究、水生动物病原研究、基因组学研究及相关疫苗的开发。



    技术特征:

    1.一种西杂交鲟的尾鳍条细胞系,其特征在于:名称为zawfine,于2024年7月11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c20242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西杂交鲟的尾鳍条细胞系,其特征在于:该细胞系的建立方法如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西杂交鲟的尾鳍条细胞系,其特征在于:该细胞系的细胞类型鉴定为成纤维细胞,是以波形蛋白和细胞角蛋白分别作为标记蛋白,采用免疫荧光法鉴定得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西杂交鲟的尾鳍条细胞系,其特征在于:该细胞系的细胞来源鉴定为西杂交鲟尾鳍条细胞系,鉴定方法为:提取细胞总dna,并利用β-actin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显示与西伯利亚鲟、施氏鲟的β-actin序列具有100%的相似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西杂交鲟的尾鳍条细胞系,其特征在于:所述β-actin引物包括西伯利亚鲟引物和施氏鲟引物,所述西伯利亚鲟引物的序列如seqid no:1和seq id no:2所示,所述施氏鲟引物的序列如seq id no:3和seq id no:4所示。

    6.权利要求1所述的西杂交鲟的尾鳍条细胞系作为细胞模型在重金属铜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探究铜离子对细胞的作用机理或监测沿海河口地区铜离子的污染状况。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水生生物细胞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西杂交鲟的尾鳍条细胞系及其应用。该细胞系名称为ZaWFine,于2024年7月11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C2024200。本发明构建的细胞系能够稳定传代,且对铜离子敏感,可作为细胞模型应用于重金属铜污染研究,为西杂交鲟健康养殖和病害防控奠定重要的研究基础,且填补了杂交鲟细胞系的研究空白。

    技术研发人员:徐嘉楠,党慧凤,郑跃平,石凤垚,王仁勇,宋银都,顾士连,范厚勇,王轶凡,杨海乐,芮文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0/2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3709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