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车辆,具体涉及一种车架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1、目前,为了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车架上均会设置直推力杆和横向稳定杆,其中,直推力杆的设置用于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车辆前后桥的移位,横向稳定杆的设置用于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车身在转弯时发生过大的横向侧倾,而车辆中较为常用的是直推力杆。
2、一般的,车架包括两个纵梁和连接在两个纵梁之间的横梁,直推力杆的一端通过设置在横梁上的推力杆支架与横梁可拆卸连接,直推力杆的另一端沿与横梁的延伸方向近乎垂直的方向延伸并与后桥连接;横向稳定杆位于两个纵梁之间,且横向稳定杆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横向稳定杆支架与两个纵梁连接。
3、然而,在上述的车架结构中,当车身受到前后方向的力时,直推力杆自身受力较大,可能会使直推力杆被损坏而失效,进而会影响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一种车架总成及车辆,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当车身受到前后方向的力时,直推力杆自身受力较大的问题。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2、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车架总成,包括车身纵梁和推力杆,车身纵梁为两个;每一个车身纵梁上均连接有第一支架,且第一支架与对应的车身纵梁之间形成有具有插口的安装空间,且插口的朝向与车身纵梁的延伸方向一致;推力杆的一端通过插口插入安装空间内与第一支架连接以与对应的车身纵梁连接,推力杆的另一端用于与后桥连接。
3、本申请提供的车架总成,将推力杆连接在车身纵梁与后桥之间,且使得推力杆的延伸方向与车身纵梁的延伸方向近乎于一致。这样,当车辆受到前后方向的力时,推力杆受到的力则会较多地被车身纵梁吸收,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推力杆被损坏而失效,以使得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较强。
4、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支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第一延伸部连接于对应的车身纵梁的背离另一个车身纵梁的一侧;第二延伸部的未与第一延伸部连接的一端向车身纵梁的下方延伸,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与对应的车身纵梁之间围合形成安装空间;推力杆的一端连接在第二延伸部与对应的车身纵梁之间,且在车架总成的宽度方向上,第二延伸部的尺寸小于对应的车身纵梁的尺寸。这样,则使得第一支架呈倒“l”型,且将推力杆的一端连接在第二延伸部与车身纵梁1之间时,由于第二延伸部在车架总成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小,则通过螺纹紧固件将推力杆的一端连接在第二延伸部与车身纵梁之间时,则更便于对螺纹紧固件进行上紧,使得推力杆受到的夹紧力较大,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力矩衰减。
5、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每一个车身纵梁均包括纵梁本体和连接在纵梁本体下端的连接部;第一支架连接于连接部,第一支架与连接部之间形成安装空间;推力杆的一端插入安装空间内并连接在第一支架与连接部之间。这样,通过设置连接部则能够与推力杆的尺寸和结构匹配,以便于将推力杆连接在车身纵梁上。
6、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连接部包括两个沿车架总成的宽度方向扣合在一起的连接板;连接板的顶端与对应的纵梁本体连接,且两个连接板与对应的纵梁本体围合形成一封闭空间。这样,通过设置包括两个连接板的连接部以及使得两个连接板与纵梁本体之间围合形成一封闭空间,使得连接部与纵梁本体之间的连接强度更高,从而使得车身纵梁的强度较高。
7、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申请提供的车架总成还包括紧固件;连接部还包括连接在两个连接板之间的加强部,加强部位于封闭空间内,紧固件的依次穿过第一支架、推力杆的一端以及加强部以将推力杆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支架与连接部之间。这样,则能够提升推力杆与连接部连接处的强度。
8、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两个连接板为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位于第二连接板的背离另一个车身纵梁的一侧;第一连接板的顶端焊接于对应的纵梁本体的背离另一个纵梁本体的一侧;第一连接板的顶端与纵梁本体之间形成有第一焊缝,且第一焊缝的轨迹的至少部分为曲线。这样,使得第一连接板与纵梁本体之间形成的第一焊缝位于纵梁本体的背离另一个车身纵梁的一侧,则使得第一焊缝的长度较大,使得第一连接板与对应的纵梁本体之间的连接强度更高,从而使得连接部与对应的纵梁本体之间的连接强度较高;此外,通过使得第一焊缝在车架总成高度方向上的曲率大于0,即就是在车架总成的长度方向上,第一焊缝为曲线型的焊缝而非直线型的焊缝,这样,当车辆受到前后方向上的力时,第一焊缝处受到的力则能够在不同方向上进行分解,以提升第一焊缝处的强度,进一步提升连接部与对应的纵梁本体之间的连接强度。
9、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支架连接于连接部的背离另一个车身纵梁的一侧。这样,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对安装在车身纵梁上的其他构件进行干涉。
10、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申请提供的车架总成还包括横向稳定杆,每一个连接部上均连接有与第一支架间隔分布的第二支架;横向稳定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对应侧的车身纵梁上的第二支架。这样,不仅使得车身纵梁能够对推力杆受到的力进行吸收,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推力杆与车身纵梁之间的连接对其他的构件产生干涉。
11、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两个连接板焊接在一起,且两个连接板的交接处形成第二焊缝;第二支架包围第二焊缝的至少部分。这样,通过第二支架对第二焊缝的至少部分进行包围,使得连接部受到的力不会直接作用在第二焊缝上,提升了车身纵梁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连接在一起之后的抗疲劳性。
12、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架总成。
13、本申请提供的车架总成及车辆中,车架总成包括车身纵梁和推力杆,车身纵梁为两个;每一个车身纵梁上均连接有第一支架,且第一支架与对应的车身纵梁之间形成有具有插口的安装空间,且插口的朝向与车身纵梁的延伸方向一致;推力杆的一端部通过插口插入安装空间内与第一支架连接以与对应的车身纵梁连接,推力杆的另一端用于与后桥连接。其中,将推力杆连接在车身纵梁与后桥之间,且使得推力杆的延伸方向与车身纵梁的延伸方向近乎于一致。这样,当车辆受到前后方向的力时,推力杆受到的力则会较多地被车身纵梁吸收,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推力杆被损坏而失效,进而能够提升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
1.一种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纵梁(1)和推力杆(2),所述车身纵梁(1)为两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延伸部(31)和第二延伸部(32),所述第一延伸部(31)连接于对应的所述车身纵梁(1)的背离另一个所述车身纵梁(1)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车身纵梁(1)均包括纵梁本体(11)和连接在所述纵梁本体(11)下端的连接部(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2)包括两个沿所述车架总成的宽度方向扣合在一起的连接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紧固件(5);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连接板为第一连接板(122)和第二连接板(123),所述第一连接板(122)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板(123)的背离另一个所述车身纵梁(1)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3)连接于所述连接部(12)的背离另一个所述车身纵梁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横向稳定杆(7),每一个所述连接部(12)上均连接有与所述第一支架(3)间隔分布的第二支架(8);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连接板焊接在一起,且两个所述连接板的交接处形成第二焊缝(9);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架总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