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5-11-08  2


    本申请属于车体结构,具体地,本申请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1、跑车一般为两门形式,为了满足跑车的高性能和高强度要求,对跑车的车身架构轻量化和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车身尾部的结构对整车的后碰试验影响很大。

    2、现有技术中,跑车的车身架构普遍为传统金属形式,由于车身结构的尺寸大大减小,进而缩减了车身尾部的结构尺寸,降低了车身结构的碰撞强度,影响了跑车的行车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的新技术方案。

    2、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

    3、后横梁;

    4、左后纵梁,所述左后纵梁包括左后纵梁前段和左后纵梁后段,所述左后纵梁后段与所述左后纵梁前段连接,所述左后纵梁前段连接至所述后横梁的左端;

    5、右后纵梁,所述右后纵梁包括右后纵梁前段和右后纵梁后段,所述右后纵梁后段与所述右后纵梁前段连接,所述右后纵梁前段连接至所述后横梁的右端。

    6、可选地,所述左后纵梁后段内部形成至少两个腔体,所述左后纵梁前段中形成一个腔体,所述左后纵梁后段插接于所述左后纵梁前段的腔体中。

    7、可选地,所述左后纵梁后段的截面呈日字型,所述左后纵梁前段靠近所述左后纵梁后段一端的截面呈口字型,所述左后纵梁后段插接于所述左后纵梁前段的口字型内腔中。

    8、可选地,还包括第一螺栓,所述左后纵梁后段上设置有螺母,所述左后纵梁前段上对应所述螺母的位置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一螺栓贯通所述通孔并与所述螺母螺纹配合。

    9、可选地,所述右后纵梁前段与所述左后纵梁前段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对称设置,所述右后纵梁后段与所述左后纵梁后段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对称设置。

    10、可选地,所述后横梁、所述左后纵梁和所述右后纵梁形成π字型后框架总成。

    11、可选地,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所述后横梁的两端设置有贯通的螺纹套筒,所述左后纵梁前段通过第二螺栓与所述螺纹套筒的配合连接至所述后横梁。

    12、可选地,还包括侧围内板,所述侧围内板的后端弯折形成外边角区域和内边角区域,所述外边角区域设置有外连接件,所述内边角区域设置有内连接件;

    13、所述外连接件具有第一连接壁和第二连接壁,所述第一连接壁与所述侧围内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壁与所述左后纵梁前段连接;

    14、所述内连接件通过所述侧围内板连接至所述左后纵梁前段。

    15、可选地,还包括门槛梁,所述内连接件的底端连接有连接型块,所述门槛梁与所述连接型块连接。

    16、可选地,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所述外连接件的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一连接壁和第二连接壁为所述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

    17、可选地,所述左后纵梁前段的底部中段用于连接副车架。

    18、可选地,所述左后纵梁前段的底部前段用于电池包。

    19、本申请的一个技术效果在于:

    2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后横梁、左后纵梁和右后纵梁,所述左后纵梁包括左后纵梁前段和左后纵梁后段,所述左后纵梁后段与所述左后纵梁前段连接,所述左后纵梁前段连接至所述后横梁的左端。所述右后纵梁包括右后纵梁前段和右后纵梁后段,所述右后纵梁后段与所述右后纵梁前段连接,所述右后纵梁前段连接至所述后横梁的右端,所述后横梁、左后纵梁和右后纵梁的配合可以承担纵向和横向的传力,提高所述车辆的结构强度和抗冲击效果。

    21、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后纵梁后段(3)内部形成至少两个腔体,所述左后纵梁前段(1)中形成一个腔体,所述左后纵梁后段(3)插接于所述左后纵梁前段(1)的腔体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后纵梁后段(3)的截面呈日字型,所述左后纵梁前段(1)靠近所述左后纵梁后段(3)一端的截面呈口字型,所述左后纵梁后段(3)插接于所述左后纵梁前段(1)的口字型内腔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螺栓(e),所述左后纵梁后段(3)上设置有螺母,所述左后纵梁前段(1)上对应所述螺母的位置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一螺栓(e)贯通所述通孔并与所述螺母螺纹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右后纵梁前段(2)与所述左后纵梁前段(1)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对称设置,所述右后纵梁后段(4)与所述左后纵梁后段(3)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对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5)、所述左后纵梁和所述右后纵梁形成π字型后框架总成(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所述后横梁(5)的两端设置有贯通的螺纹套筒,所述左后纵梁前段(1)通过第二螺栓与所述螺纹套筒的配合连接至所述后横梁(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侧围内板(9),所述侧围内板(9)的后端弯折形成外边角区域和内边角区域,所述外边角区域设置有外连接件(10),所述内边角区域设置有内连接件(1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门槛梁(13),所述内连接件(11)的底端连接有连接型块(12),所述门槛梁(13)与所述连接型块(12)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所述外连接件(10)的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一连接壁和第二连接壁为所述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后纵梁前段(1)的底部中段用于连接副车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后纵梁前段(1)的底部前段用于电池包。


    技术总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后横梁、左后纵梁和右后纵梁,所述左后纵梁包括左后纵梁前段和左后纵梁后段,所述左后纵梁后段与所述左后纵梁前段连接,所述左后纵梁前段连接至所述后横梁的左端。所述右后纵梁包括右后纵梁前段和右后纵梁后段,所述右后纵梁后段与所述右后纵梁前段连接,所述右后纵梁前段连接至所述后横梁的右端,所述后横梁、左后纵梁和右后纵梁的配合可以承担纵向和横向的传力,提高所述车辆的结构强度和抗冲击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李岩,廖衍华,谢长春,许成,刘腾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0/2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3636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