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电子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5-10-20  3


    本公开涉及一种线圈电子组件。


    背景技术:

    1、最近,随着移动装置的功能多样化,功耗增加,并且为了增加移动装置中的电池使用时间,在电源管理集成电路(pmic)周围采用具有低损耗和优异效率的无源组件。另外,为了产品减薄并增加组件布置的自由度,对低轮廓功率电感器的需求增长。

    2、功率电感器可基于它们的结构和制造方法大致分为多层、薄膜和绕线类型。在绕线类型电感器的情况下,由于主体在长度方向上的端表面与线圈之间的间隙较大,因此不足以确保相对体积的容量。另外,在外电极设置在主体的下表面上的结构中,当外电极暴露到主体在长度方向上的端表面时,在安装在基板上期间发生短路的风险可能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1、实施例的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增加的相对体积的容量的线圈电子组件。

    2、实施例的另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线圈电子组件,该线圈电子组件当安装在电路板上时降低短路的可能性。

    3、然而,本公开的目的不限于前述目的,并且可在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以各种方式扩展。

    4、一种线圈电子组件包括:主体,包括磁性材料;绕线线圈,所述绕线线圈的至少一部分嵌入所述主体中;以及第一引线端子和第二引线端子,分别连接到所述绕线线圈的两个端部,其中,在与所述主体的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在所述主体的厚度t1的一半的点处沿着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测量的第一距离d1大于等于所述主体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l1的2%且小于等于所述主体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l1的7.5%,所述第一距离d1是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上的端表面与所述绕线线圈的最外匝线圈之间的距离。

    5、所述主体还可包括沿厚度方向彼此间隔开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绕线线圈可包括面向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线圈表面和面向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二线圈表面。所述第一引线端子和所述第二引线端子可设置在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二表面上。可作为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线圈表面之间的距离的第二距离d2可不同于可作为所述第二线圈表面与所述第一引线端子和所述第二引线端子之间的距离的第三距离d3。

    6、所述第二距离d2可小于所述第三距离d3。

    7、所述第一引线端子和所述第二引线端子中的每个可包括沿着所述主体的厚度方向彼此间隔开的第一端子表面和第二端子表面。所述第二端子表面从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二表面暴露。

    8、所述第二端子表面可与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二表面齐平。

    9、所述第三距离d3可以是所述第二线圈表面与所述第一端子表面之间的距离。

    10、所述第一引线端子和所述第二引线端子中的每个可包括连接所述第一端子表面和所述第二端子表面的第三端子表面。所述第三端子表面可面向所述主体在长度方向上的所述端表面并且设置为与所述端表面分开第四距离d4。

    11、所述第四距离d4可大于所述第一距离d1。

    12、所述第一引线端子和所述第二引线端子的连接到所述第二端子表面的剩余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可嵌入所述主体的内部。

    13、所述绕线线圈可包括n匝,其中n是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所述第二距离d2可以是通过测量所述第一线圈表面上的三个点与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距离而获得的算术平均值。

    14、所述第三距离d3可以是通过测量所述第二线圈表面上的三个点与所述第一引线端子和所述第二引线端子之间的距离而获得的算术平均值。

    15、所述绕线线圈可包括第一线圈和连接到所述第一线圈并堆叠在所述第一线圈上的第二线圈。所述第二距离d2可以是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线圈的所述第一线圈表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三距离d3可以是所述第一线圈的所述第二线圈表面与所述第一引线端子和所述第二引线端子之间的距离。

    16、所述第一线圈的匝数和所述第二线圈的匝数可相同。

    17、所述第一线圈的匝数和所述第二线圈的匝数可不同。

    18、所述磁性材料可包括金属磁性颗粒;并且所述金属磁性颗粒可包括具有不同成分的两种或更多种颗粒。

    19、所述金属磁性颗粒可包括铁(fe)。

    20、所述线圈电子组件还可包括: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引线端子和所述第二引线端子的表面上,并且分别电连接到所述第一引线端子和所述第二引线端子。

    21、所述第一外电极和所述第二外电极还可从所述第一引线端子和所述第二引线端子的所述表面延伸到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二表面上。

    22、在所述第一外电极与所述第二外电极之间的区域中,在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二表面上可形成有凹部。

    23、所述绕线线圈可包括彼此接触并且处在从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二表面测量的不同高度的最内匝线圈和中间匝线圈。

    24、根据实施例的线圈电子组件,可通过减小主体的纵向端表面与线圈之间的距离来增加相对体积的容量。

    25、另外,根据实施例的线圈电子组件,下覆盖层的厚度大于上覆盖层的厚度,并且引线端子的焊盘图案设置在主体内部,从而在安装在电路板上时降低短路的风险。



    技术特征:

    1.一种线圈电子组件,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电子组件,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电子组件,其中,所述第二距离(d2)小于所述第三距离(d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电子组件,其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电子组件,其中,所述第二端子表面与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二表面齐平。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电子组件,其中,所述第三距离(d3)是所述第二线圈表面与所述第一端子表面之间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电子组件,其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电子组件,其中,所述第四距离(d4)大于所述第一距离(d1)。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电子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引线端子和所述第二引线端子的连接到所述第二端子表面的剩余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嵌入所述主体的内部。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电子组件,其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圈电子组件,其中,所述第三距离(d3)是通过测量所述第二线圈表面上的三个点与所述第一引线端子和所述第二引线端子之间的距离而获得的算术平均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圈电子组件,其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圈电子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线圈的匝数和所述第二线圈的匝数相同。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圈电子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线圈的匝数和所述第二线圈的匝数不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电子组件,其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线圈电子组件,其中,所述金属磁性颗粒包括铁。

    1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电子组件,所述线圈电子组件还包括: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线圈电子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外电极和所述第二外电极还从所述第一引线端子和所述第二引线端子的所述表面延伸到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二表面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线圈电子组件,其中,在所述第一外电极与所述第二外电极之间的区域中,在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二表面上形成有凹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圈电子组件,其中,所述绕线线圈包括彼此接触并且处在从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二表面测量的不同高度的最内匝线圈和中间匝线圈。


    技术总结
    本公开提供一种线圈电子组件。所述线圈电子组件包括:主体,包括磁性材料;绕线线圈,所述绕线线圈的至少一部分嵌入所述主体中;以及第一引线端子和第二引线端子,分别连接到所述绕线线圈的两个端部,其中,在与所述主体的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在所述主体的厚度(T1)的一半的点处沿着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测量的第一距离(D1)大于等于所述主体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L1)的2%且小于等于所述主体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L1)的7.5%,所述第一距离(D1)是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上的端表面与所述绕线线圈的最外匝线圈之间的距离。

    技术研发人员:梁主欢,文炳喆,徐秀旻,金范锡,金材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0/2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3582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