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属于能量回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量回收系统及具有该能量回收系统的压缩机系统。
背景技术:
1、市场上的能量回收系统大多都是由压缩机代理商或后处理配套供应商单独设计和改造,但设计者通常存在不了解压缩机性能和控制等问题,导致压缩机匹配能量回收系统后,压缩机频繁报警,或者能量回收系统故障频出等问题。此外,市场上的能量回收系统主要是针对整个空压机房所有的压缩机的余热回收。但其中一台或多台设备关闭时,整个系统的效率会降低,同时当客户额外购置压缩机时不能并入能量回收系统,或改造成本很高的问题。另外,当前市场上的能量回收系统通常采用定频控制,控制简单,当客户端应用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调整,导致系统能耗高,换热不稳定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至少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量回收系统及压缩机系统。
2、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能量回收系统,所述能量回收系统包括:
3、水路管线,所述水路管线上设有主换热器接入口和备用换热器接入口,在所述水路管线内的水流方向上,所述主换热器接入口位于所述备用换热器接入口的上游;
4、配带主换热器和/或用户端主换热器,接入所述主换热器接入口;
5、配带备用换热器和/或用户端备用换热器,接入所述备用换热器接入口;
6、泵组件,其设于所述水路管线上,并位于所述备用换热器接入口的下游。
7、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泵组件的泵为变频泵;所述水路管线上设有用于所述能量回收系统在初始调试时用于向所述水路管线内送入循环用水的注水口。
8、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水路管线的进水端处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水路管线的出水端处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进水端处的进水压力,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出水端处的出水压力,所述变频泵用于通过变频调速,以使所述进水压力与所述出水压力的压差恒定。
9、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泵组件包括第一泵组件和第二泵组件,两者择一或两者并联的设于所述水路管线上。
10、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泵组件和所述第二泵组件结构相同,并分别包括沿所述水路管线内的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开关阀、泵、单向阀和第二开关阀。
11、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能量回收系统还包括在水流方向上依次设于所述水路管线上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温控阀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备用换热器接入口的上游,并位于所述主换热器接入口的下游,用于监测与所述配带主换热器或用户端主换热器换热后的水流的第一水温;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从所述第一温控阀出来的水流的第二水温;所述第一温控阀设于所述备用换热器接入口的下游,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水温和第二水温调节所述水流经所述配带备用换热器或用户端备用换热器的流量。
12、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能量回收系统还包括膨胀罐,所述膨胀罐设于所述水路管线上,并位于所述备用换热器接入口的下游及泵组件的上游;和/或
13、所述膨胀罐与所述泵组件之间的所述水路管线上设有安全阀。
14、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能量回收系统还包括注水管路,所述注水管路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水路管线上,所述注水管路的另一端形成注水口,所述注水管路上串联有第一阀和第二阀,所述膨胀罐连接于所述第一阀和第二阀之间的注水管路上。
15、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能量回收系统还包括排气阀,所述排气阀设于所述第一温控阀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之间的所述水路管线上,用于在调试运行中排去所述水路管线的水中的微小气泡。
16、一种压缩机系统,包括压缩机组,还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能量回收系统,所述能量回收系统与所述压缩机组的水冷系统连接,所述水路管线的一端与所述水冷系统的水冷管线的出水端连接并形成进水端,所述水路管线的另一端与所述水冷管线的进水端连接并形成出水端,用于回收所述压缩机组的余热。
17、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机组包括多台压缩机,多台所述压缩机并联连接。
18、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机组包括一台压缩机,所述能量回收系统设于所述压缩机内。
19、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水冷系统包括水冷管线,所述水冷管线穿过所述压缩机的油冷却器、中冷和后冷冷却器中的至少一个;和/或
20、所述压缩机的电机和/或机头为水冷却时,所述水冷管线还用于穿过所述电机和/或机头。
21、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水冷系统还包括第三温度传感器、流量计、第四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控阀;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水冷管线的进水端,用于监测进入所述压缩机的水冷系统的进水温度;所述流量计设于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油冷却器之间的所述水冷管线上,用于监测水流量;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二温控阀与所述后冷冷却器之间的所述水冷管线上,用于监测所述压缩机的水冷系统的出水温度;所述第二温控阀设于所述水冷管线的出水端,用于通过改变自身开度调节水流量,以使所述出水温度恒定。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本申请的能量回收系统可以给客户提供无主换热器和/或无备用换热器的选配方案,为客户提供更便捷的定制,成本大幅降低。优化水路流程,在保证压缩机性能的前提下,实现更多的热量回收,并降低整个系统的故障率,且成本低,能效高。通过变频压差控制,能适应客户需求变化,实现精确控制,可精确计算回收热量。
23、应当理解,前面的一般描述和以下详细描述都仅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本申请。
24、本申请中描述的技术的各种实现或示例的概述,并不是所公开技术的全部范围或所有特征的全面公开。
1.一种能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回收系统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组件的泵为变频泵;所述水路管线上设有用于所述能量回收系统在初始调试时用于向所述水路管线内送入循环用水的注水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路管线的进水端处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水路管线的出水端处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进水端处的进水压力,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出水端处的出水压力,所述变频泵用于通过变频调速,以使所述进水压力与所述出水压力的压差恒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组件包括第一泵组件和第二泵组件,两者择一或两者并联的设于所述水路管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泵组件和所述第二泵组件结构相同,并分别包括沿所述水路管线内的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开关阀、泵、单向阀和第二开关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回收系统还包括在水流方向上依次设于所述水路管线上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温控阀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备用换热器接入口的上游,并位于所述主换热器接入口的下游,用于监测与所述配带主换热器或用户端主换热器换热后的水流的第一水温;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从所述第一温控阀出来的水流的第二水温;所述第一温控阀设于所述备用换热器接入口的下游,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水温和第二水温调节所述水流经所述配带备用换热器或用户端备用换热器的流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换热器接入口包括第一端口和与所述第一端口相对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之间还能够接入主管段,所述主管段上串联有开关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回收系统还包括膨胀罐,所述膨胀罐设于所述水路管线上,并位于所述备用换热器接入口的下游及泵组件的上游;和/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能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回收系统还包括注水管路,所述注水管路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水路管线上,所述注水管路的另一端形成注水口,所述注水管路上串联有第一阀和第二阀,所述膨胀罐连接于所述第一阀和第二阀之间的注水管路上。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能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回收系统还包括排气阀,所述排气阀设于所述第一温控阀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之间的所述水路管线上,用于在调试运行中排去所述水路管线的水中的微小气泡。
11.一种压缩机系统,包括压缩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能量回收系统,所述能量回收系统与所述压缩机组的水冷系统连接,所述水路管线的一端与所述水冷系统的水冷管线的出水端连接并形成进水端,所述水路管线的另一端与所述水冷管线的进水端连接并形成出水端,用于回收所述压缩机组的余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压缩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组包括多台压缩机,多台所述压缩机并联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压缩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组包括一台压缩机,所述能量回收系统设于所述压缩机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压缩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系统包括水冷管线,所述水冷管线穿过所述压缩机的油冷却器、中冷冷却器和后冷冷却器中的至少一个;和/或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压缩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系统还包括第三温度传感器、流量计、第四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控阀;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水冷管线的进水端,用于监测进入所述压缩机的水冷系统的进水温度;所述流量计设于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油冷却器之间的所述水冷管线上,用于监测水流量;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二温控阀与所述后冷冷却器之间的所述水冷管线上,用于监测所述压缩机的水冷系统的出水温度;所述第二温控阀设于所述水冷管线的出水端,用于通过改变自身开度调节水流量,以使所述出水温度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