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充电桩的,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应用于充电桩充电模块的温控系统。
背景技术:
1、电动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电动汽车出行可靠性方面的挑战。除了私人领域“一车一桩”的实现,公共领域的快速充电站建设将成为电动汽车能否摆脱电池容量限制的关键,然而未经规划的充电站内存在装置利用率低、排队等候时间长等问题。充电站投资成本和用户等候时间成本都是制约充电站建设的重要因素,可将两者进行加权优化。充电设施配置的约束条件可以归为建站点的土地限制、配电网容量限制、投资方的投资力度和充电用户的排队时间等几个方面。简单来讲,充电桩输出功率越大,充电时间越短,不过目前充电桩分为了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桩。
2、从交流桩来讲,国内大部分慢速充电桩或充电盒均采用220v交流充电,输出电流分别为16a或32a,理论功率分别可达到3.3kw或6.6kw,考虑到10%的功率损耗,交流充电速度还是很慢的,例如对于一般电池电量为20kwh左右的电动汽车,采用目前主流3.3kw交流充电方式就需要6-8个小时才能够充满电。对于直流桩来讲,不同于交流充电桩220v电压接入,直流桩接入的电压为380v,功率一般达到10kw以上,例如市面上针对于电动乘用车,国网建的直流桩大部分是37.5kw,普天建的也在10kw、15kw以上。对于一般电池电量为20kwh左右的电动汽车来讲,用10kw直流桩充电2-3小时既可以满电。由此可见,仅仅从输出功率上来判断,交流和直流的充电快慢便见分晓,据说一些早期的电动汽车车型只配备了交流充电口,那充电速度自然也快不起来了,所以在行业内就有交流慢充、直流快充的说法。
3、电动车大规模应用后,充电桩的数量也急剧增加,而充电桩内部对于充电模块的效率控制和散热降温却并不到位,始终保持风机常开的方式来对充电模组进行降温,不仅会造成能源浪费的问题,还会增加电源模块的载荷压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应用于充电桩充电模块的温控系统,能够节省能源并且减轻电源模块的载荷压力。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充电桩充电模块的温控系统,包括:
3、依次堆叠的多个充电模块,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充电模块之间分别设有一风道,每个所述充电模块的顶端均具有一发热区域,各所述发热区域处均设有一温控探头,通过各所述温控探头实时检测各所述发热区域的实时温度并输出;
4、数量与各所述充电模块相适配的多个风机,各所述风机的安装位置和各所述风道的设置位置一一对应,且各所述风机的出风口分别朝向位置相对应的所述风道;
5、至少一电源模块,分别与各所述充电模块和各所述风机电连接;
6、一控制模块,分别连接各所述温控探头和所述电源模块,所述控制模块根据各所述发热区域的所述实时温度控制各所述风机执行对应的动作。
7、本方案中,针对每个充电模块顶部的发热区域,通过点对点设置的温控探头持续检测各个发热区域的实时温度,通过控制模块对各个发热区域的实时温度进行分析进而控制电源模块或对各个风机暂停供电,或对风机通电并加大电流,或对风机进行满负荷电流供电,使得风机能够在不同的场景下执行不同功率下的动作,通过智能调整风机的工作状态来节省能源,并且由于不同风机的工作状态不同,可能通电可能断电,因此电源模块的载荷压力能够得到减轻。
8、优选的,所述电源模块的数量与各所述充电模块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电源模块分别电连接一个所述充电模块和一个所述风机。
9、本方案中,将电源模块的数量与充电模块的数量保持相同,并采用单个电源模块为单个充电模块及单个风机进行供电的方式,使得即使存在电源模块发生故障,剩余的电源模块仍旧能够正常供电,保证充电模块的正常工作。
10、优选的,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11、一第一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在各所述发热区域的所述实时温度均小于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切断所述电源模块和各所述风机之间的供电;
12、一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在其中至少一所述发热区域的所述实时温度在处于预设的温度区间内时,控制导通所述电源模块与所述发热区域对应位置的所述风机之前的供电并加大供电电流;
13、一第三控制单元,所述第三控制单元在其中至少一所述发热区域的所述实时温度大于预设的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电源模块输出满负荷电流至所述发热区域对应位置的风机。
14、本方案中,控制模块对电源模块采用三种控制策略,包括控制切断电源模块和各风机之间的供电、控制导通电源模块与发热区域对应位置的风机之前的供电并加大供电电流、控制电源模块输出满负荷电流至发热区域对应位置的风机,以此来适配不同的场景,使得能够根据发热区域的实时温度智能调配风机的工作状态和电源模块的通断电情况,来降低电网供电压力并减少能源浪费。
15、优选的,所述温度区间位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和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之间。
16、优选的,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为15℃,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为45℃,所述温度区间为15~45℃。
17、优选的,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和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具有上下浮动的调节区间。
18、本方案中,为第一温度阈值和第二温度阈值设置可浮动的调节区间,使得可以匹配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环境温度限制,增强适用性。
19、优选的,所述调节区间为-10℃~10℃。
20、优选的,所述控制模块为温度控制电路板。
1.一种应用于充电桩充电模块的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6)的数量与各所述充电模块(1)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电源模块(6)分别电连接一个所述充电模块(1)和一个所述风机(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7)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区间位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和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为15℃,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为45℃,所述温度区间为15~45℃。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和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具有上下浮动的调节区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区间为-10℃~1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7)为温度控制电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