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充电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防撞式充电桩。
背景技术:
充电桩其功能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可以固定在地面或墙壁,安装于公共建筑(公共楼宇、商场、公共停车场等)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的输入端与交流电网直接连接,输出端都装有充电插头用于为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一般提供常规充电和快速充电两种充电方式,人们可以使用特定的充电卡在充电桩提供的人机交互操作界面上刷卡使用,进行相应的充电方式、充电时间、费用数据打印等操作,充电桩显示屏能显示充电量、费用、充电时间等数据。
申请号为cn201821699851.x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直流一体机充电桩用电路保护外壳,包括托板,所述托板的底面安装有缓震弹簧,缓震弹簧有八个,所述缓震弹簧的下方安装有金属底板,所述金属底板的四个端角均安装有金属固定脚,所述托板的上方安装有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的前端面安装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的一侧安装有按钮,按钮有八个,所述显示屏的下方安装有充电插孔,充电插孔有六个,所述充电插孔的外侧安装有指示灯,所述充电插孔的下方设置有密封罩卡槽,所述充电插孔的前侧安装有透明密封罩,所述透明密封罩与金属外壳通过固定铰链连接。
以上申请中存在以下问题:
1、其缓震弹簧是竖向设置,而汽车对充电桩的撞击是水平方向,因此弹簧只能通过摆动的弹力来缓冲汽车的冲撞,并不能发挥弹簧的主要功效,缓冲效果不佳;
2、没有直接对充电桩进行防撞保护,在汽车对充电桩的撞击瞬间依然会产生较大的硬性接触,会导致充电桩产生变形或者震动损坏。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方研发出了防撞式充电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防撞式充电桩。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防撞式充电桩,
包括桩体,
缓冲板、多个第一弹性件;多个第一弹性件围绕桩体的下部侧壁一圈设置,环形的缓冲板套装在桩体的下部,且多个第一弹性件的外端与缓冲板的内壁连接;
连接杆;连接杆的上端与桩体的底部中心处固定连接;
滑动块、多个第二弹性件;连接杆的下端与滑动块的顶部中心处固定连接,多个第二弹性件均匀的布设在滑动块的四周,且多个弹簧的第一端均固定连接在滑动块的侧壁上;
移动座;移动座形成为桶状结构,滑动块用于在移动座内滑动,多个弹簧的第二端均连接移动座的内侧壁;
盖板;盖板的中心设置有用于连接杆移动的移动开口,盖板盖装在移动座的顶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防撞式充电桩;
1、通过在桩体的外侧设置多个第一弹性件与缓冲板的组合,实现了将汽车对充电桩的撞击进行第一次缓冲,避免瞬时硬性冲撞直接对桩体造成较大的损坏;
2、通过在桩体的下端设置移动座、多个第二弹性件、盖板、滑动块和连接杆,当第一次缓冲到达极限时候,桩体再发生移动,二次缓冲进一步避免对桩体造成的损坏;
3、撞击完毕,汽车移走时候本申请可以自动复位,且因为各个方向的弹簧作用,避免复位产生较大的晃动;
4、本申请可以应对来自各个方向的汽车冲撞,在来自各个方向的撞击作用下,第一次缓冲和第二次缓冲均可发挥作用,进行缓冲后避免了对充电桩的损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缓冲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滑动块在移动座中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弹性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移动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滑动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桩体;2-缓冲板;21-第一弹性件;3-移动座;31-第二弹性件;32-盖板;33-移动开口;4-滑动块;5-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如图1-图6所示;
防撞式充电桩,
包括桩体1,
缓冲板2、多个第一弹性件21;多个第一弹性件21围绕桩体1的下部侧壁一圈设置,环形的缓冲板2套装在桩体1的下部,且多个第一弹性件21的外端与缓冲板2的内壁连接;
连接杆5;连接杆5的上端与桩体1的底部中心处固定连接;
滑动块4、多个第二弹性件31;连接杆5的下端与滑动块4的顶部中心处固定连接,多个第二弹性件31均匀的布设在滑动块4的四周,且多个弹簧的第一端均固定连接在滑动块4的侧壁上;
移动座3;移动座3形成为桶状结构,滑动块4用于在移动座3内滑动,多个弹簧的第二端均连接移动座3的内侧壁;
盖板32;盖板32的中心设置有用于连接杆5移动的移动开口33,盖板32盖装在移动座3的顶部,只留出移动开口33。
实施例2,如图5、图6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滑动块4为圆柱形,滑动块4的直径大于移动开口33的直径。避免滑动块4从移动开口33处脱离移动座3。
实施例3,如图2、图4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或2的区别在于:第一弹性件21为弹簧或橡胶块;第二弹性件31为弹簧。
实施例4,如图4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第二弹性件31的布设方向为滑动块4的径向方向。
且第一弹性件21的布设方向亦为水平方向,可应对普遍情况下的来自汽车的撞击,且弹性件能够更好的发挥缓冲作用。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移动座3内部高度略高于滑动块4的高度。此处高度的限制是既能够让滑动块4在移动座3内滑动,亦可避免桩体1发生倾斜。
实施例6,如图1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桩体1置于地面上,移动座3预埋于地面下,移动开口33露出地面。避免了置于地面上的部件占据较大的竖向空间,且此高度的设置配合亦能让第一弹性件21和第二弹性件31均发挥作用。
本申请中缓冲板2根据桩体1外壳形状做出对应变化;当桩体1外壳为圆柱体形时候,则缓冲板2形成为圆环形;当桩体1外壳为长方体形时候,则缓冲板2形成为方环形。
本申请中弹性件的缓冲布设较为合理,第一弹性件21和第二弹性件31工作时候,多个弹性件既有被拉伸的亦有被压缩的,共同作用来缓冲汽车的冲击力;这样的布设有利于桩体1的复位。
本申请中桩体1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敷述;但本申请的桩体1为了应对在汽车撞击时候可能造成的偏移,所以各外接线路都预留足够的长度。
本申请中第一弹性件21具备横向支撑缓冲板2的作用。
本申请工作时候,一般是车辆撞在了缓冲板2上,缓冲板2产生位移变化,一些第一弹性件21被压缩,一些第一弹性件21被拉伸,以此起到第一次缓冲作用,当缓冲板2的位移达到极限时候,桩体1产生位移,桩体1带动连接杆5移动,进一步地滑动块4在移动座3内滑动,连接杆5中部在移动开口33内移动;滑动块4在移动座3内滑动的过程中,一些第二弹性件31被压缩,一些第二弹性件31被拉伸,以此起到第二次缓冲作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效物界定。
1.防撞式充电桩,包括桩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缓冲板、多个第一弹性件;多个第一弹性件围绕桩体的下部侧壁一圈设置,环形的缓冲板套装在桩体的下部,且多个第一弹性件的外端与缓冲板的内壁连接;
连接杆;连接杆的上端与桩体的底部中心处固定连接;
滑动块、多个第二弹性件;连接杆的下端与滑动块的顶部中心处固定连接,多个第二弹性件均匀的布设在滑动块的四周,且多个弹簧的第一端均固定连接在滑动块的侧壁上;
移动座;移动座形成为桶状结构,滑动块用于在移动座内滑动,多个弹簧的第二端均连接移动座的内侧壁;
盖板;盖板的中心设置有用于连接杆移动的移动开口,盖板盖装在移动座的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式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滑动块为圆柱形,滑动块的直径大于移动开口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撞式充电桩,其特征在于:第一弹性件为弹簧或橡胶块;第二弹性件为弹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撞式充电桩,其特征在于:第二弹性件的布设方向为滑动块的径向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撞式充电桩,其特征在于:移动座内部高度略高于滑动块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撞式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桩体置于地面上,移动座预埋于地面下,移动开口露出地面。
技术总结